罗申府是谁写的?

《洛神赋》是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创作的一部辞赋。

在这篇文章中,曹植说他在途经洛水时,遇到了传说中伏羲的女儿洛神,并极力描写这位美女的美丽,字里行间都带着强烈的倾慕。他就像一个热恋中的年轻诗人,把能想象到的最美的词藻都挥霍在这个女人身上。傅身上的那种真挚的心情和澎湃的感情,在一千年后依然让人感到无比的震撼。

事实上,赋中的仙女是曹植最喜欢的女神和她的嫂子甄宓。甄宓是三国时期的大美人。"河东有大小桥,北岸有甄宓桥."她的美貌可与大小乔媲美。曹植一直很欣赏他哥哥曹丕的妻子甄宓,但是她得不到。后来,甄宓失宠,悲惨地死去。最难过的是曹植。文人喜欢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

曹丕是历史上有名的小气鬼,但他也懂文章,在文学史上与曹操、曹植并称“三曹”。曹植写这种东西,一看就是猥亵小姨子。他失去理智了吗?但是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曹丕对此有任何反应,也没有对曹植采取任何措施。因为是他策划的。

本来曹操有意让才华横溢的曹植接班,所以曹曹东征孙权时,特意把曹植留在邺城,嘱咐他要尽力维护大后方的稳定。这相当于内务部或安全局的最高领导。这项工作做得好,会为曹植日后接班加分不少。操带着母亲卞夫人、儿子曹丕和的一儿一女,往东都去了。于是甄宓和夏侯惇留在邺城。

曹丕把妻子留在邺城,其实是身边的郭给的一个诡计。这是一个聪明又有野心的女人。他知道曹丕的心思,知道他想要什么,知道他路上的绊脚石是谁。甄宓在邺城,最高领袖曹植也在邺城,其他重要人物都不在。

甄宓非常清楚曹植对自己的感情,并且敏锐地意识到这种感情是可以利用的。她只需要一点手段,曹植这个多情种子就会不顾一切的钻进陷阱。情感支配着曹植的心,爱情把他带到了头上。他享受这短暂的挥之不去的悲伤,完全没有礼貌。

他的失职使得叶城和许都的治安漏洞百出。让刘备和吉本等人从容钻空子,酿成大祸。曹操的火渐渐对曹植失去了信心。

甄宓是继承人之战中的一颗棋子,而她愿意成为这颗棋子是因为她的儿子曹睿。曹睿是曹丕的长子,但是曹丕不喜欢他,一直没有给他封号。这是有原因的,甄宓最清楚!

在与甄宓亲密接触后,爱情的种子曹植渐渐变得颓废并经常喝醉。他的抑郁症是被感情伤害的。曹丕总是有意无意地提醒他,甄宓只是在利用他,他并不是真心的。有什么比你深爱的人更能伤害自己,更能玩弄你的绝望?

本来曹操对曹植还抱有一点希望,所以在曹仁被关羽包围的时候,给了曹植最后一次机会,任命他为南中郎将,派他去救曹仁。可谁知不知改进的曹植居然又喝了一个酩酊大醉,醉得连单都接不上。从此曹操对这个害群之马彻底失望了,也不可能再传给他了。

曹丕在继承人之争中获胜。其实还有一个受益人,曹丕身边的一个妃子,她有一个很特别的名字,郭女王。注意是名字,不是昵称。

郭女王和其他女人很不一样。她一进曹家的大门,就表现出了出众的智慧。她对曹丕的意义,不是一个女人那么简单。用史书上的一句话来形容就够了:“后有智而后快,总要有所付出。”文帝决心做继承人,然后就有了计划。”短短两句话,一个女中学诸葛的形象就跳了出来。曹丕当上了皇太子,郭女王参与了策划,并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曹操讨伐时,留下曹植镇守邺城。郭女王给了曹丕一个计划,然后曹丕给了甄宓指示。当曹丕带着郭女王离开邺城时,曹植惊喜地发现,朝思暮想的甄宓出现在了面前...我甚至可以想象当郭女王离开邺城时,他嘴角露出的得意的微笑。

“甄宓,甄宓,不管你这次成功与否,你将不再受到国王的青睐。”

这是一个无解的把戏。通过这一战术,不仅曹丕成功攻下了曹植,郭女王也成功攻下了甄宓。这是一个一石三鸟的计划:巩固他在曹丕心目中的地位;夺得曹丕太子宝座;也让最大的竞争对手甄宓被迫给曹丕戴绿帽子。以郭女王对曹丕的了解,她知道即使这个男人主动戴绿帽子,他也会怪罪别人。

事实正如她所料。曹丕继位后立即冷落了甄宓,宠坏了她一个人。甄宓受到了郭女王诽谤性言论的伤害。死时浑身是毛,塞着糠,惨极了。而郭女王,在曹丕的支持下,坐上了皇后的宝座。

甄宓能为了给他儿子一个职位而无视他的道德品质吗?老婆可能会为了老公去勾引别的男人,但是她不会心甘情愿的去做,心情也不会好。特别是这个自荐当枕席的人,是我老公另一个小妾的主意。这是女性的耻辱,不是荣誉。再说曹睿再怎么不受欢迎,他毕竟是长子长孙,很有才华。曹操爷爷很喜欢。但那时候,她是愿意的,也是兴奋的,去勾搭曹植。曹操的母亲回来后,说她“比以前更出彩了”,更漂亮了。骨肉不在身边,甚至可以说,作为别人手里的人质,甄宓活得越来越有味道,她没有得到爱情的滋养。

无论是曹植还是曹丕,在史书中甄宓对他们都没有特别的感情。她是袁家的媳妇,婆家败落。曹丕抢她为妻,她却舍不得。那个年代的女人对爱情失去兴趣的时候,真正让她开心的只有一件事。

她的孩子!她只有一个儿子,曹睿,也就是后来的魏明帝。

曹睿死于景三年正月,活了三十六年。古人以一岁为生,往后推,所以曹睿应该是建安九年生的。

建安九年八月,邺城被曹军攻下后,曹丕看中了袁绍之子袁的妻子,娶回家乡。曹睿也是这一年出生的。想想吧。如果八月结婚,同年怎么生孩子?这意味着甄宓至少有六个月的身孕。换句话说,曹睿并不是曹丕的亲生儿子,而是他的父亲袁。

曹丕一定知道甄宓怀孕了。但也许甄宓是如此美丽。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曹丕又舍不得,就当个便宜爹吧。这在三国时期不是什么新鲜事。曹操打败吕布后,娶了秦的妻子为妾。秦当时就怀孕了,后来生了一个儿子,被曹操养子,取名秦朗,后来成了的将军。

曹丕当时就想,反正我还年轻,等我有了自己的儿子,就把曹睿换掉就是了。不幸的是,在随后的十年里,曹丕遭到了诅咒,几乎所有的儿子都死了,而最小的儿子曹林与曹睿相差十年。

甄宓知道曹操很喜欢曹睿,她也知道曹丕不太喜欢曹睿。曹操活着的时候,根本不用担心这个;如果曹操死了,曹丕登基,孩子的处境就危险了。

所以当曹丕被郭女王蛊惑,要求甄宓起用曹植的时候,甄宓应该已经提出了给曹睿封爵的条件。只要曹睿被封爵并上报天下,就从法理上保证了他作为曹植孙子的地位,堵住了曹丕日后不认的可能。

曹丕急于扳倒曹植,所以他同意了甄宓的请求。从史书上可以看到,吉本之乱后的建安二十三年,曹睿被封为武德侯,正式列入继位序列,官阶最高。

历史的车轮正在向前转动。曹操死于建安二十五年。曹丕迫不及待地接受了刘勰的退位,开始了曹魏的统治。当曹丕坐在龙椅上兴高采烈地往下看时,他看到曹睿毕恭毕敬地站在大臣们的最前面。

这时,他发现天子不能为所欲为,比如废除武德侯。告诉世人这个孩子是袁的后裔?这会让皇室成为全世界的笑柄。曹丕骄傲到断然拒绝。

曹丕拿曹睿无可奈何,只能把这种郁闷发泄在始作俑者甄宓身上。他拒绝让甄宓成为女王,并开始冷落她。甄宓生命的最后两年是黯淡的。失宠,陷入困境。当他们死的时候,他们被折磨,被头发覆盖,被谷壳塞满。

一代美女就这样死了。而在甄宓的背后,除了曹睿,唯一为她哭泣并扬言要进京抗议的,是鄄城的曹植,他写了《感怀赋》。

在《感觉赋》中,曹植虚构了自己的一次旅行,并将那次经历诗意地化为他与洛水女神的相遇。在邺城与甄宓的所有接触都集中在洛水的那个晚上。

甄宓的容貌,甄宓的身材,甄宓的幽香,甄宓的微笑,甄宓的告别,曹植都有详细的描写。他不讨厌甄宓。尽管她欺骗了他,他仍然爱她。就像傅说的,“恨人恨神有不同的方法,但恨壮年是最好的方法。抵制罗微掩盖眼泪,眼泪浪流。”他讨厌的是幕后的主谋,也就是他的哥哥。

曹植写了这篇散文《感赋》后也没有刻意隐瞒。他相信很快就会有人偷偷抄给曹丕。果然,曹丕很快就从监工那里拿到了文案,但是看完之后并没有愤怒,只有恐慌。他领会了赋中的言外之意,曹植也猜到了谋反的真相。这篇散文《感赋》是宣战,也是告白。曹植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甄宓讨回公道,在曹丕面前一劳永逸地表达自己对甄宓的感情。

曹丕有点心慌。如果曹植把那个情节公之于众,对自己是致命的打击。他退缩了,就像《魏书》里说的,他很快就开始“哀而不议,赐皇后一玺”,把死去的甄宓封为皇后,把曹睿让给郭厚供养,以示无私。

对曹植也大加安抚,就地提拔他为鄄城王,避免他多嘴多舌。

文帝末年,曹植得以保命,却没有像曹彰那样暴毙,就是因为这个护身符。

曹丕死于黄初七年,直到去世前夕才立曹睿为太子。关于这个继承人的过程,《魏末传》记载:“皇帝常从文帝打猎,见子母鹿。文帝射鹿母,令其射鹿。皇帝拒绝了,说:“陛下已经杀了他的母亲,我不忍心再杀他的儿子。“含泪而泣。文帝放了弓箭,深感意外,定下心来。”

“陛下已经杀了他的母亲,我不忍心再杀他的儿子。”

这句话真的震耳欲聋。当曹丕听到曹睿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认为自己的反应并不是被史家粉饰的“深感纳闷”,而是“深深的恐惧”。

“陛下杀了他的母亲。”杀谁的母亲?不是鹿妈妈,是人类妈妈,陛下。你杀了我母亲。

“我不忍心杀我儿子。”杀谁的儿子?不是鹿,而是人类之子,陛下之子。我舍不得杀陛下的儿子,说明我有杀人的能力,只是舍不得。

曹睿以鹿为喻的隐语,完全把曹丕搞糊涂了。他“放弓箭”不是因为感动,而是因为双手震惊得控制不住弦。

从这句话中,曹丕已经猜到,甄宓临死前把建安二十二年的秘密和曹睿的真实身世告诉了儿子。这时,甄宓的儿子通过猎鹿来攻击自己。

最终,曹丕屈服了,他唯一幸存的爱子曹林还很年轻。如果曹睿抱着鱼死网破的态度,把一切都公之于众,不仅会毁了曹睿本人,也会毁了曹丕乃至整个魏国。父亲和儿子在猎场里,互相交换筹码:

我给你魏的王位,你给我曹氏家族的安全。经过几十年的灭亡,袁家误占了中原的宝座。

曹睿即位后,多次向被尊为皇太后的郭女王询问母亲去世的真相。郭女王被逼急了,说:“你父亲想杀她,不关我的事。当你是儿子的时候,你应该追求你死去的父亲。你不能因为你自己的母亲就杀了你的继母。曹睿大怒,逼得马上杀了郭女王。一个是为母亲报仇,一个是杀了他。

为了活命,郭女王一定是把建安二十二年的所有细节都给了曹睿,却不知这更加坚定了曹睿杀他的决心。郭皇后死后,除了曹睿,所有内人都死了。

但曹睿一直不是很清楚,作为当年的当事人之一,他的舅舅到底知道多少。曹睿在清楚这个问题之前,不敢把曹植逼得太紧。曹植不是住在深宫的郭太后。他是一个学者。在任何地方留下几个字都可能动摇王位。

曹睿想到了让曹丕保密的文章《感怀赋》。他怕有心人看了,就给它写了一封信,改成了“洛神赋”。他的方式有这样的改变,没有人会知道,但我不知道的是,反而是《欲盖弥彰》会让后人效仿,推动真相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