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的作品欣赏

《在路上》的创作本身就是自发写作的典范。从创作时间来看,这部小说应该说是垮掉派的第一部代表作。这部小说同其他垮掉派作家和诗人的创作一样,明显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惠特曼的诗歌传统,突出表现了“自发写作”的性质和特点,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达到了高度统一。在文艺方面,垮掉的一代作家和诗人对新批评刻意强调艺术形式的做法提出了挑战和反对,但他们的创作非常突出地体现了新批评关于优秀文学作品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的理论。在路上,从内容、技法到写作过程,都体现了垮掉派追求真实的宗旨。

《在路上》中的这些人物和现实生活中的垮掉的一代一样,也是蔑视政治权威、世俗观念、传统道德和法律法规的古怪教育者。在麦卡锡时代压迫压抑的社会里,这些年轻人感到难以忍受的压迫和束缚,时刻在寻求帮助。他们疯狂地开着快车往返于广袤的美洲大陆,只因为他们在寻求本能的释放,自我的表达,精神的自由。他们吸毒、纵欲、沉迷爵士,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他们追求灵魂解放的极端表现,而脱衣裸体则是摆脱束缚的象征性行为。然而《在路上》讲的不仅仅是这些年轻人如何挑战主流文化,如何发泄对主流文化的不满,努力摆脱主流文化的束缚。换句话说,它不仅是在否认,更重要的是,它还致力于展示这些年轻人正在痛苦地探索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信仰。凯鲁亚克最深的一点或许不在于垮掉的一代的极端生活体验,他们的叛逆和追求,以及他们在作品中对涅槃和痛苦的模仿,而在于他对包括他自己在内的迪安所体现的垮掉的一代运动本身的思考。正是这种思考,最能表现凯鲁亚克和垮掉派作家对自身水的不断精神追求和无尽超越。

《在路上》中生活在巨大矛盾中的青年们毅然选择了反叛,与一切社会的所谓“正统”和“苗令”决裂而绝不妥协,固执地自行出发,抛掉一切束缚的枷锁。疯狂的寻找出路,价值,爱情,还是别的。但是,选择归选择,在路上实际疲劳奔跑的过程中,他们终究会后悔。忏悔世俗的道德、责任和价值。好孩子之路,病人之路,多彩之路,浪子之路。无论如何。这是一条适合任何地方任何人的道路。在哪里,给谁,怎么去?没有答案,没有人会回答。某种意义上也是在书写人类的精神告白。《在路上》中体现的忏悔和千悔主题有多方面的重要原因,包括美国社会现实的困惑和荒谬,西方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反思精神,个体生命本身的矛盾和困惑,以及作者凯鲁亚克自身深刻而个性化的忏悔意识的制约。

凯鲁亚克的书和其他经典作品一样,也反映了当时主流社会对女性的态度。小说中,萨尔和迪安用“腰”、“小姐”、“风骚”、“胖”等词语来称呼遇到的女孩和女服务员,实际上表现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轻视和侮辱。凯鲁亚克虽然几次通过萨尔的口表达对这些女性的同情,但更多的是适应而不是改变。总之,虽然《在路上》中的女性并不是全书描写的主要对象,但正是因为有了她们的支撑和衬托,书中的男性形象才如此鲜活。垮掉一代的疯狂与放纵将如此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