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妹妹30岁就因病去世了,我们每天都要在家祭祀。需要注意什么?

国家与国家礼仪的形成

祭祀国家是中国古代“五礼”之一的“李稷”的一项重要礼仪制度。主要内容是对神、地、鬼的祭祀仪式。吉勋是福,就是为幸福侍奉上帝的意思。“每一种待人接物的方式,都不要急于仪式。礼有五经,无一重于祭。”【1】可见古人把祭祀活动视为国礼中的重中之重。吉祥仪式的主要内容是:“用竹竿祭祀天神,用实心柴火祭祀日月星辰,用竹竿祭祀中学、统帅、风师、雨师。”。殉国,五牺牲,五岳染血。以□申祭祀山川河山,以□顾祭祀四方万物。裸祭享先王,美食享先王,春享先王,夏享先王,秋享先王,冬享先王。”[2]基于此,中国古代的祭祀仪式大体沿袭《周》之礼,大体分为十二类,分属神、地、鬼三门。天门的祭祀仪式有三种:第一种叫祭祀,祭祀天上的神;第二种叫真柴,祭祀日月星辰;第三种叫“嘹嘹”,祭祀司钟、司明、石丰、石喻等明星。地门口的祭祀也有三种:第一种是血祭国家和五岳;二是以□三是与辜四面八方牺牲一切。鬼门关分为六大类,以神龛、神龛、神龛、品味、风格等六种祭祖仪式为标准。

国家祭祀仪式属于地球唯一的大门,可视为祭祀仪式之一。在古代,对天的崇拜伴随着对土地的崇拜。大地主长大了,养育了一切,就像慈母一样,所以自古就有“父天母地”的说法,对大地的尊重仅次于天。按照中国的传统思维,天地是一阳一阴,一上一下,一前一后,互为因果。它们相交,构成了整个世界。他们是人类的父母,是万物的起源或创造者。因此,不难理解祭祀活动中对神灵和大地的特别重视。对地祭祀主要指皇帝的方山祭祀和大地的祭奠。土地神只称大地,古代对大地的祭祀称为“易”。方遒祭祀大地是李周的大型节日之一。在向大地献祭的同时,当然也有许多与大地有关的大大小小的土地神伴随着献祭,就像邱欢向天献祭也伴随着许多神和星星一样。其中,国家是较早祭祀大地仪式中的伴随神之一,在祭祀大地的对象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乡神崇拜是原始社会自然对土地和粮食崇拜的发展。人们相信大地孕育万物,养育人类。因此,乡村神被视为具有无限生命力的神。在先秦时期,国家的地位是很高的。《李周官纯孝宗伯》说:“开国之神,右有国,左有祠堂。”建国以来,祠堂是第一个国家,所以“国”字也成了国家的代名词。很多文献都有记载,商汤有二十四种祭祀,其中就有“祭粟”。《商·舒泰史》描述了周武王的“适社之礼”,祭祀“土葬”,即祭祀土地之神——社稷之神。周公互为王,摄政七年后,在信义立社稷坛,共同祭社稷。据《李周帝官大司徒》:“立国,建田主。”第一次,祭坛,墙壁和神龛明确地为这个国家建立起来。“社稷土与也,君南北岭下,答阴之意。日甲初用。”在周朝,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祭祀节日,包括具体规定的地点、日期、祭司、设施和神社。“社,故天地之道也。大地承载一切,天空像大象一样悬挂着。取地之财,取天之法,是敬天,亲地,所以教民是好的。家庭的主人,而国家的主人,展示这本书...所以报纸也是开始。”对粟神的崇敬和祭祀,表现了人类对土地和百谷的感恩之情,反映了古代靠天吃饭的祭祀活动的务实内容。

至于社区与方遒的区别,我们认为社区仪式实际上是祭祀土地仪式的变形,是对抽象的“土地”的补充,是一种视觉表达。方遒祭祀的“土”,是与“天”相对的抽象的土;“国”就是土地中属于国家故乡的土地。所谓“国家故乡的原土地神。”此外,“社会”的含义并不是广义上的地球,而是可以种植各种东西的农业用地,赋予了“农业之神”的特殊含义。正是因为社会的这种特殊含义,所以和“粟”(谷物的代名词)合在一起,就叫“国”。所以,国礼的精髓在于“教百姓如何以感恩之心回报地粮之恩”。

农村祭祀礼仪制度的历史变迁

秦汉前后,国家的祭祀礼仪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夏社祭龚别院龙,因殷、周而起;夏,子柱牺牲,殷改后稷,周负责。自汉代建立大社会、大国家以来,也建立了官制社会,制度逐渐复杂。我在这里声明一下。

西汉建立前,刘邦为家乡附近的丰县榆树祈福,以此树为社神,故名“榆树社”。西汉建立后,汉高祖第二年建立汉国,除秦国外,“因郡为公社”。这种公社是官社的性质,为此还发文说:“我敬神社。”今天祭祀的神和山川之神都是神社,每一个都和当时的祭祀庙一样。”[3]“近四年,天下已定,上书朝廷告御社,常及时,春以羊为祠...然后两岁的时候,或者换句话说,在周兴建立了后稷庙,至今血饮天下。于是高祖下了一道圣旨:令天下设灵星殿,老了常以牛为神龛。"

东汉建立后,次年刘秀在洛阳建国,称“太虚国”。祠堂的右边,除了一个墙门,没有房子。每年二月、八月、腊月,有三个神龛,都是在太监供奉的。三国时期的曹魏之后,每年经常祭祀的只有太社和关社,也就是“两社一国”。太虚社和帝王社(即古代的君王社)也是分开的。“前汉官社无官粟,王莽官粟,后归省。所以从汉到魏,太社有粟,关社没有粟,所以往往是两社一粟。朴初仍为魏,无增无减。”太社的敬酒词通常是:“施,利无穷。就是要建设阿泰社会,祝福各民族,走遍天下,依靠嘉祥。”帝社的消息是“坤德厚哉,邦吉是保。就是建立一个帝王俱乐部,与神正宗。只有陈,景福来使。”三国时期,曹魏、吴栋、西晋、东晋、刘崧等朝代都沿袭了这一制度,未作任何改动。“李”,左宗淼,右国。历代沿袭,所以罗京在殿右,江左自然。武室宫东门,疑武社也在宫东,与其庙同。宋依旧,什么都没变。" [3]

南北朝时,皇帝们认为:“凡人非生于地,非食于谷。土谷不能遍祭,故立国拜主。”这一时期的皇帝一般在祠堂的西面设置太虚、地虚、太极三坛,每坛四周的门和墙壁按其颜色(即董卿、南池、白希、北黑)进行彩绘。祭坛的颜色是黄色,象征着大地和山谷。全国各郡、王国、县也要为农民建祠堂、祖祠,县级以下也要祭祀凌星、风伯、雨师等神灵。民间社团每二十五* * *成立一次。吴越所在的郡会再次祭拜吴越神。祭祀时间是仲春和仲秋,* * *一年两次。太舍和地舍的祭祀,应该是祭祀推荐和欣赏的。当时规定“祭祀”制度由太上诚领导,太上皇拯救,舒泰褒扬。祭祀的食物是“六餐”:顿的米、牟的米、竹的黄梁、竹的白梁、胡的小米、莲的糯米。每年的2月8日是一个大节日,伴随着46个神,如老人,皇帝,太乙,太阳,月亮,五星,钩陈,北极,北斗,三台,二十八夜,成人星和后裔星。所有参加仪式的官员都应该去神医的官员那里得到一种去除污浊气体的药粉,并在禁食前喝下它,以净化自己。后来又增加了关舍和关集两个坛,与前三个坛合为五个坛。皇帝亲自向国家献祭时,规格就高多了。司农卿保存祭品并烹煮,司空负责献祭,司农则负责最后的献祭。至隋代,国坛并列于含光门左侧,每年仲春、中秋初五,以太牢之礼祭祀。腊祭将在孟冬的第十天再次举行。州、郡、县在仲春、仲秋祭祀。人民的社会祭祀也同时举行。

初唐,春秋中期,有祭祀大社、大粟,以勾龙为伴,后稷为伴。社稷的祭坛继承了隋朝的制度,至今仍屹立在含光之门的右侧。社会,小米用得太快了一个,祭祀用的黑色,水豆,两个,三个。明日冬蜡,社宫中祭祀社稷,如春秋二月祭大典。乾隆元年(705年)“先农坛改御社坛,御社坛设在大坛以西。礼与太社相同,坛不备方色,与太社不同。”后经叔与朱商议,将嵇帝坛设在佘帝坛之西。于是到了唐代,太舍、太极、地舍、地极四坛齐全。据凯记载,“春秋中期皇帝祭祀太奢太极”,包括斋戒、设宴、驱宫、献玉帛、烹舞、赐福、焚香、回宫等仪式程序和规范。此时的社稷祭祀已经降到了中祀的水平,说明社稷神的地位开始下降。唐代国坛宽五尺,以五色土为坛。主人用的是石头,高五尺,方两尺。“刷一下,活得像个东西;党之下,如地理。身半埋,根于土,端也。”

宋代的社稷祭祀虽然再次受到重视,但仍不如南北朝以前受到尊重。虽然社稷之礼被列入了大祭祀项目,但宋代的大祭祀名称却多达30种,可见其对社稷祭祀之礼的重视程度并不比唐代高多少,其祭祀程序基本上是承袭唐制的。

元代太虚太极的祭祀大体沿袭唐宋。坛位于京师、易门以南,占地40亩,四周有围墙,园南建二坛,东有太社坛,西有太极坛,相距5丈。两座祭坛都是长、高、宽17米的方形土墩。社坛的土壤也有讲究:坛东是蓝土,坛南是宋卡,坛西是白土,坛北是黑土。中间填充普通杂土,再覆盖黄土。最后用五色泥抹一遍,颜色对应朝向。祭坛中央有一条1英尺宽的道路。吉坛的制度和社坛一样,只是填的土不是彩色的,是黄壤。两坛正面朝北,北面有皇帝行礼的“北丘”。这是一座砖砌建筑,表面有黄色泥浆。西北方有一个坑(埋祭品的坑)。墙的周围有一些附属房屋。北面有祭殿、殿、官祭帘、院官斋、祖检局、仪鸾库、器物库、督建库、雅乐库、厨等机构。,而南面则有泰勒音乐部、天堂广场、窗帘厅、窗帘、厨师、酒库、祭祀室。此外还有斋郎室、执事室等十几个执事室。主人用白石砌成,长1.6米,宽60厘米,半埋于坛土中。祭坛没有主人。碑体为栗木,以木为主色调,书体为黑色书写。在二滩南部,还种了一棵松树作为“社会树”。福牌* * *,共四个,长80厘米,宽40厘米,厚3厘米,分别用于太射、太极和后土、后稷的协调神。

明代先分祀社和稷下二坛,洪武十年(1377),社坛重修于午门外右侧,定祀太社和太吉之礼。埋石师傅在社稷坛中央,微微露出尖端,用木神作画,祭祀时放在坛上,祭祀结束后存放。坛设东有太虚神牌,西有太极神牌,北有诸人,有任祖神牌享用,西有勾龙、后稷为伴。从头到尾,都是同时敬礼。国礼随后被提升为上祭(即大祭)。明成祖迁都北京,永乐十九年(1421)“筑北京社稷坛,其位置、陈设,与南靖旧制一样尽人皆知”。[4]从明朝永乐到清朝,社坛的位置一直没变,就在故宫端门的右边(今北京中山公园)。保存至今的社坛是一座汉白玉制成的三层方形平台。平台由绿、红、白、黑、黄五种颜色分五个方向铺成,中间立着一根方形石柱,为“社主石”,又称“江山石”。每年春秋仲月初五举行祭祀,皇帝亲自祭祀土地神和谷神。万一下雨,你就在北边的拜堂里行礼。地方政府、都道府县仍保留本国,二八月以地方官为主司。明清时期还规定了五色土产贡地区:直隶、河南两省入黄土,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两省入红土,江西、湖广、陕西两省入白土,山东入蓝土,北平入黑土。中国有300多个地县,每个县负责采集其方位色的100种土壤。土壤必须取自名山高爽。

虽然社稷之礼的设计与山谷、方山崇拜重复,李氏社会的活动如社稷饮酒之礼,但在历史上引起了礼官和学者的诸多争议。最终从先秦开始,国为国,国为天下的观念就已经深入人心,尤其是因为君王有为国捐躯的义务和责任。所以历代统治者对这个仪式不敢懈怠。古语有云“国为重,不在宗庙国之前”,先建国,按时祭祀。的确,国家被视为国家的象征,有尊重,有敬意,这已经成为中国礼仪文化的历史。

中国以“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五千年的历史演变中,礼仪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言论和行为。注重礼仪、遵守礼仪律、言传身教、讲礼仪、守礼仪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意识,渗透到他们的心理和行为活动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基本表征。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及著名思想家颜元的“敬国则国强;家敬则家大,身敬则亡”都充分体现了礼伴随着中国的历史,伴随着中国的文化。

仪式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古代。首先,是人类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自然的人伦秩序是仪式最原始的动力。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而相互依赖,逐渐积累并约定了一系列的“人伦秩序”,这就是最初的礼。后来黄帝、尧、舜、禹等一些“圣贤”为“止欲治乱”作了礼,为百姓树立了榜样,从而使礼起到了“维稳治乱”的作用。其次,仪式起源于原始宗教崇拜活动。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低,无法解释和征服自然现象和自然力。于是,人们守护人灵魂的观念扩展到了所接触到的自然界万物,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开始借助原始的宗教仪式来影响神灵,如祭祀、崇拜、祈祷,希望以虔诚来感化和影响自然神灵,使其多加持、减少灾难,原始的“仪式”就此产生。

结合文化和礼仪的渊源,礼仪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

(一)仪式的本意是尊重上帝,然后引申为应该采取的表示尊重的态度,即仪式首先是一种尊重他人、向自己致敬的发自内心的态度。

(2)礼是一系列的动作,使内在尊重的态度对外表现出来。也就是通过一定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内心对他人和自己的尊重和敬意。

(3)仪式是一种程序或仪式。通过各种各样的仪式,表现出致敬者对他人、对自己的尊重、爱护和重视。

(4)礼物仍被用来表示庆祝或尊敬。

一,礼仪的起源及其人文意义

中国,俗称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重视礼仪文化建设。“礼”的最早起源与祭祀神灵有关。礼记?书名《蜀》说:“礼始于隋,名始于黄帝”。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礼即表现,故为神之福。”。起初,该仪式是原始社会的一种祭祀仪式,由神灵祈福,祖先祭拜,具有强烈的神秘感和敬畏感。庄严的祭祀仪式使氏族、部落成员深刻感受到个人意志必须服从全体意志,个人与氏族、部落密不可分,个人必须对氏族、部落绝对忠诚和服从,从而以强大的精神威慑和控制感实现对全体成员的普遍强制。同时,祭祀仪式融入了原有的是非善恶尊老等社会道德价值观和伦理关系,从一开始就与伦理融为一体,具有整合和规范社会生活本身的功能,这种功能在后来的“神道教”的礼乐体系中不断得到巩固和强化。

根据《易经》,“钟政正在看世界。看着洗着不推荐就有福了,看着看着就改造了。看天道神道,但不是四点。圣人以神道为教,天下为服。”这里的“洗”是敬酒、向地上倒水降神的仪式,祭祀仪式就是以此为基础的。根据作者对观瓜的了解,民众看到国王在祠堂祭祀中举行隆重的洗瓜仪式,从而对神道产生了敬意。祠堂祭祀符合天道神道,就像四季循环等自然秩序。圣人祭天祭祖的仪式,表现的是天道神道,其意义在于实现人文教化,使天下百姓臣服于它,维持有序的统治。这是一种将礼仪规范与民俗和个人信仰联系起来的礼制仪式。荀子认为,“神道之教”虽然涉及祭祀鬼神,但并不以鬼神信仰为中心。祭祀在于表达向往、忠诚和尊重,所以理解为“人道”,人道就是祭祀鬼神的人文意义。司马迁曰:“吾观三代得失,知礼依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制,其本仍善。”“礼极人道”,神道从未脱离人性,而是以人文精神为本质内涵。因此,“神道之教”既有天道的内涵,又有人文的现实关怀,是人文精神的提升和彰显,是天道人文三位一体的礼仪文化的整体建构。仪式是教化习俗的一种方式。在中国历史上,人类所谓的文化成就是通过以祭祀为主体的礼制来实现的。这是“神道之教”的内在生命力,也是精神信仰和礼仪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具有强大内化力和统一性的根本原因。精神信仰是建立在对风俗民情完全不知情的礼乐制度之上的,而在“礼乐崩塌”之后,精神信仰也会“梦游远离灵魂”,这就是形式背后的人文内涵。实际上,中国古代的各种宗教信仰都是建立在深厚的礼仪文化基础上的,礼仪文化是整个礼仪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礼仪文化的主体,宗教信仰的本质意义将无处可寻,也将是一种空洞的迷信。

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主题

礼的精神内核是人伦关系和伦理价值观,礼是人类秩序的建立。礼源于生活,首先表现为一种生活的仪式,最后上升到伦理道德的高度。古代的家庭仪式包括孩子的许多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如衣、食、住、行、站、等。都有一套礼仪规范,不能随意而为。“李周?史书中记载,当时国学教国民“三德”“三纲”。三德”,即至德、敏德、孝三行”,即“一行孝,以亲父母;第二,交朋友要尊重贤者;直走三天,当老师。“在乡村学校里,有七种伦理教导:父子、兄弟、夫妇、君臣、老少、朋友和客人。子曰:“不学礼仪,不可立。"警卫和敬礼是个人站立的基础. "“礼”主要是修身养性的道德,强调内心的圣洁、自省和自律。孔子说:克己的功夫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外守内守,克己是长久真诚的礼物。视、听、说、行是人的具体行为,在伦理上受到约束,逐渐内化。不断加强道德修养,才能做到处处有礼貌、彬彬有礼、温文尔雅,才有“君子”的风范。礼仪的本质是引导个人通过不断的修养、自省、自律来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人格。

孔子是中国礼仪文化的创始人。他认为,“礼”的基础是“亲子之爱”,“仁”的核心是“爱”。“礼”的自然情感基础与“仁”的精神内核相通,使社会规范的外在性与道德主体的内在性相联系,使转化仪式制度的强制性和道德意识成为可能。“礼”是“仁”的外化,即“仁”的具体化和政治化。礼仪要求节欲理性,控制本能欲望。礼是一种特定的行为规范,表现为一套制度性的仪式,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这个文化体系的核心是“仁”的精神。《左传》?《召公十二年》引用仲尼的话说:“古人也有志,克己有礼,仁者也。“礼和仁都是讲人际关系的。礼是用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秩序的,仁是寻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只有从自己做起,立人克己,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中国的礼仪文化也强调礼乐互补。所谓礼乐,不仅指具体的礼仪法规,还指道德的表现以及在这种表现中的爱好和兴趣。因为没有情感的参与,道德内化很难完成。先秦时期,学校教育开设“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课程,把礼、乐放在首位,实行所谓“以乐养内,以礼养外”的策略。韦氏词典将礼貌定义为“用行为表达的道德”。正如《乐记》所言:礼为天地之序,乐为天地之和。礼是人类秩序的建立,而音乐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汉书?伊曰:“子曰:治民以和,不擅礼;移风易俗,其乐无穷,两者并行。”礼乐结合治理社会。

第三,礼的精神内核是社会秩序。

(一)仪式是“仪式”的运作

社会学家认为,仪式行为是社会秩序的一种展示,是社会通过自我反思来构建人文关系的一种手段,在巩固社会结构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Alfred Radcliff-Brown)观察原始部落,表明宗教仪式具有维护社会团结的功能,并代代相传。如果把宗教定义为信仰和实践的体系,那么仪式就是宗教活动最重要的层面,宗教需要借助仪式产生超自然力量的控制力。仪式表达的是超越人们所依赖的某些人的神圣力量,这种力量通常是“精神或道德力量”。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通过各种仪式活动来达到良好的道德教育。任何仪式都具有同样的社会和心理功能,使人感到超然、平和、安慰和友好。“它为人们摆脱艰难的世俗生活,达到精神上的自我境界(瞬间)提供了一种途径。”【1】(同时,仪式活动也是强化一个群体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它巩固了群体的规范,为个人行为提供了道德制裁,并为* * *相同的目的和价值观提供了基础,而这正是同一身体的平衡所依赖的。”【1】仪式的作用是将文化价值根植于现实生活中,通过创造制度,规定仪式,使之积淀为习俗。

(二)仪式有神奇的力量。

仪式活动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有些人有能力通过特定的仪式、表情和言语达到预定的目标。仪式活动看起来很简单。每个人只要按照既定的程序去做自己该做的事,不需要争论,不需要苦心经营,就能取得巨大的成功。整个过程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但效果惊人。孔子曾在《论语》中谈到魔法的存在。他说:“无为而治的人,他们也是圆滑的吗?”什么是丈夫?公基就在南方。“这就是说能无为而治的都是顺,对吗?他付出了什么努力?除了恭恭敬敬的朝南,什么都没有!就这么简单,但世界的规则,这不是魔法是什么?魔力从何而来?从仪式开始,从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开始,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孔子和荀子似乎已经意识到了礼仪和社会秩序的关系。在他们看来,整个社会生活是庞大而神圣的礼仪。

(3)仪式的要旨

仪式是一种精心设计的人文活动。在仪式中,每个人都有一套关于该做什么和说什么的规定。所有的人都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做一定的事情,所有参与者的行动都是紧密配合的。有时是以无声的语言展开,有时是无声与有声的结合,传达某种精神或意义。每个细节和每个动作都有象征意义和价值。在中国古代,各种祭祀活动在程序、等级、动作、服装、祭祀品的选择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否则就被认为是禁忌。仪式的人文意义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

仪式活动的神奇影响力有两个条件:(1)参与者必须精通仪式程序,才不会生硬;(2)参与者必须有诚意和尊重。如果你有技巧,缺乏神性,整个事情就会变得肤浅,机械,形式上的做作。两者之中,后者更重要。子曰:“乐不如易!”(有真情实感,不如做的巧妙流畅。)“祭祀如在,祭祀神如在。我不牺牲,我就不牺牲。”这说明,一方面,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否则不必说“如在”;另一方面,他也劝别人在祭祀神的时候把神当成神,以此产生敬意,增加仪式的权威性,让大家都视之为理所当然。仪式是为了强化致敬者的“真性情”,所以如果没有诚意,还不如不祭祀。所谓“真”,就是孟子所说的四善终:恻隐是仁,羞耻是义,是非是智,恭敬是礼。这四种心理本能必须依靠敬礼、不断反思和自觉来“扩宽填补”四端,达到自律。“真情实感”是感情的本质。仪式具有激发和限制情感的双重功能。牺牲来装饰它的尊重;葬礼来装饰它的悲伤;军礼来装饰他们的愤怒;李滨装饰得很有趣;礼物来装饰它的欢乐。儒家伦理要求外在规训与内在气质的和谐调节。没有真性情,礼当然是假东西;但只有人是有气质的,没有一个合适的形式来表达,真实的感情就会受到限制。

仪式活动需要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对人的情感世界产生作用。艺术依靠形式、色彩、节奏、韵律直接诉诸无意识的感知,产生非特定的心理反应,通过非理性的感知感动人的整颗心。艺术的第一个作用是直觉和情感,它比理性的感知要短得多,也更直接。所以,洛扎诺夫说:“艺术是最有力的暗示”。(1)(第794页)正如黑格尔所说:“宗教常常用艺术来使我们更好地感受宗教的真理,或者用形象来解释宗教的真理以供想象。”(2) (P.84)各种宗教仪式借助音乐、建筑或符号,渲染出庄严肃穆的气氛,移情于人的情感。仪式活动也需要借助音乐、语言或带有音乐的艺术语调来调动人的无意识系统,激发人的可接受性。洛扎诺夫说:“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可以从暗示的角度理解为对某一类活动的期待程度和内心无意识的心理准备。”①P.796)祭祀活动非常讲究环境或场景布置,就像佛寺融合建筑、雕塑、书画,营造特定的心理氛围,引导人们产生特定的无意识心理倾向。此外,所有的人在仪式中做同样的事情,他们密切协调和合作。这种高度的统一构成了强大的群体压力,引导人们的从众心理,使人们产生非理性的控制服从或从众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