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出发文言文

1. 人教版初一课外语文阅读练习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如果将诗的颔联“几处早莺”改为“处处早莺”,“谁家新燕”改为“家家新燕”好不好?说说你的理由。

理由是: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1——14题。 陈太丘与友期 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词。

(4分) ①期行( ) ②相委而去( ) ③下车引之( ) ④入门不顾(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待君久不至,已去。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 13.填空:友人发怒的原因和理由是“ ”,陈纪用“ ”驳斥了他所言不仅无理,而且“ ”(以上皆用原文回答),由此可见本文讲了做人应当 、的道理。

(5分) 14.文章最后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2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1-26题。

(20分) 月台 艾雯 是起点也是终点, 是开始也是结束, 是欢聚也是离散, 是出发也是归宿。 从来没有一个地方,能汇集如许人流量;从来没有一个地方,能拥有如许悲欢离合。

从清晨到白昼,从黄昏到夜晚,从黑夜到黎明,数不清的脚印带着来自各地的泥土,重重叠叠,密密麻麻踩上去。有红色的土来自山间,有褐色的土来自田野,有黑色的土来自城市,有白色的土来自海滨。

聚拢又散失,堆积又泻落,没有一粒种子能在这里生根,如同没有一双脚步会在这里驻留。缘因—— 这只是流动的浮土, 这仅是过往的月台。

月台延展在任何一个城与城交接的地点,守望在任何一个城镇的边缘。它只是默默地伫立,纷扰不停的是人们,为生活、为名利、为野心、为梦想……来来去去,忙忙碌碌。

这是个制造离散的时代,列车频频*站又开走,卸下一批乘客到月台上,又从月台上载起另一批。来的脚步掩盖了去的脚印,去的脚步也覆盖了来的脚印。

轻快的脚步播撒着欢聚的愉悦,沉重的脚步载负着如许离愁;从容的脚步踱向预定的目标,匆忙的脚步显示心情的迫切;迟缓的脚步缠绕于厌倦,悠闲的脚步只为一次探访。也有犹疑不稳的脚步,属于那迷失了自己的旅客。

多少次,我也曾被卸在月台上,多少次,我也曾从月台离去,我不知道自己的脚步又显示出什么?近年来,别离总多于团聚,失望总多于获得。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常是我密切的旅伴。

离去不是离去,心仍萦系于亲情;归来不是归来,浮土又焉能扎根? 人生旅程中有无数的月台,生命旅途中有无数的驿站。所有的台和站,只是供中途小憩,只是供转车再出发。

别长期滞留,滞留不是宁静,将使灵魂腐蚀;别长期停顿,停顿不是安宁,将使生命萎靡。 是起点,但愿不是终点; 是开始,但愿不是结束; 是出发,归宿尚待寻求; 是离散,欢聚当可期待。

携着轻便的行李——装满信心和小小的愿望,我随时准备踏上人生的月台,只等待时间的列车来到,出发再出发。 (选自《读者》2006年第1期) 21.文章开头说“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是欢聚也是离散,是出发也是归宿。”

岂不矛盾?说说你的理解。(4分) 答: 22.文中加“”的段落在结构上有何作用?(2分) 答: 23.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4分) ①离去不是离去,心仍萦系于亲情;归来不是归来,浮土又焉能扎根? ②“别长期滞留,滞留不是宁静,将使灵魂腐蚀;别长期停顿,停顿不是安宁,将使生命萎靡。”

答:① ② 24.文章后面的排比段可以感受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请作简要分析。(3分) 答: 25.联系全文看,题目“月台”具有什么样的含义?(4分) 答: 26.你的成长经历过程中有过哪些“月台”?请举两个例子。

(3分) 答: 10.不可,“几处”“谁家”极言春早,莺、燕还不多,与“早”“新”照应。 二、11.①约定 ②丢下、舍弃 ③拉 ④回头看 12.①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②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 1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无礼 诚信 有礼(每空1分) 14.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不算失礼,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该如此求全责备;一种认为算失礼,因为从原文中可看出,元方虽年幼,却已很懂礼,对别人说得头头是道,应该知道自己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做。两种说法言之成理均可。

21.并不矛盾,这符合事实,四组反义词准确地概括了火车站形形 *** 的人的情况,点出了月台的特点。(意合即可) 22.承上启下的作用 23.①心中怀有亲情,即使远去万里,也割舍不了思念的情丝,心还在亲人那里。

所以说“离去不是离去”;回到工作的地点,由于心儿不会在这扎根安家,这只是暂时避风的港湾。所以说“归来不是归来”。

②人不能长久的懈怠、贪图享受、满足而不思进取,这样会让人毫无斗志,逐渐消沉,沦为平庸。

2. 一段文言文求准确翻译

为官作宰的人大都清廉自矜。制度很好的监管着手握重权的王公、皇亲国戚的家眷,家族强势的豪绅狡猾之人,都畏惧其威势而敛声屏迹,没有一个敢欺负下人的。商旅从野外住宿,没有一个盗贼,监狱年年空缺,牛马遍野,门不闭户。而且年年有好收成,米一斗才卖三四两钱,赶路之人从京师至岭表,从山东到沧海,都不带粮食,从路上人家求取补给。进入山东的村落,经过那得路人,一定会得到当地的热情招待,有时路人出发时,还回得到礼物。这全都是古代过去所没有的。

3. 古文翻译:

李尚隐,他的祖先是赵郡人,世代居住在潞州的铜鞮(今山西沁县),近代又搬家到京兆的万年(今西安市)。二十岁时精通经典被多次推荐,担任下邽主簿(官职名)。当时姚珽担任同州刺史,对他非常优待。景龙(唐中宗年号)年间,担任左台监察御史。当时的中书侍郎、知吏部选事(官职名)崔湜和吏部侍郎郑愔一同主持考核,他们依附权贵,根据私人喜好主持了三年的官员任免,官员百姓都很怨愤。不久两人依次担任宰相,李尚隐和同官职的御史李怀让在朝堂上弹劾他们,崔湜等人于是被关进牢狱审讯,最后遭到贬黜。

当时又有睦州刺史冯昭泰,诬告桐庐县令李师等二百多人,称他们是妖逆,朝廷下诏让御史调查核实。各御史害怕冯昭泰性格刚愎,都托病不敢前去。李尚隐叹息说:“怎么能让好人受到冤枉的刑罚却不给他们清白呢!”于是越级请求前去,最后为李师等人申明冤情,上奏赦免了他们。不久崔湜、郑愔等人又被任用,李尚隐从殿中侍御史(官职名)被调任为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县令,李怀让被调任为魏县(今河北邯郸魏县)县令。崔湜等人死了以后,李尚隐又从定州司马的官职提拔为吏部员外郎,李怀让从河阳县令提拔为兵部员外郎。李尚隐多次升迁到御史中丞。当时的御史王旭很有权势,被官民们所怨恨。王旭被仇家告状,李尚隐审理此事,从不包庇,查获王旭的赃物非常多,王旭于是被判罪。李尚隐不久改任兵部侍

郎,有改任河南尹。

李尚隐生性率真刚直,说话不含蓄隐讳,处事明断。他对待下级,非常豁达。又精通旧例,近几年起草的朝廷文书,都默默记在心里,每到一个地方上任都被称为好官。

唐中宗十三年夏天,妖贼刘定高夜里和洛门官员勾结侵入洛门,李尚隐因为没有觉察自己的部下和盗贼勾结,贬为桂州都督。临出发时,皇帝派人对他说:“我知道你的忠心,但是根据国法不得不这样做。”并赐彩色绸缎一百匹来安慰他。不久又改任广州都督,依然兼任五府经略使。等他离任的时候,有人怀藏金子送给他,李尚隐坚决推辞,说:“我生性这样,不能改变,并不是为了担心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原则。”最后都没有接受。多次改任到京兆尹,历任蒲州、华州刺史,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赐给他高邑伯的爵位,入朝担任大理卿,替代王鉷担任御史大夫。

当时担任司农卿的陈思问任用许多小人最为自己的下级官吏,偷偷的贪污钱财粮食,积累了好几万。李尚隐又审理此事,陈思问于是被流放到岭南而死。李尚隐三次担任法官,都产出了朝廷上的坏官,当时的人因此称赞他。唐中宗二十四年,被任命为户部尚书、东都留守。二十八年,改任太子宾客。不久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谥号为“贞”。

4. 文言文翻译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

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

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立见而已。”

平原君竟与毛遂偕。译文: 秦兵围困邯郸的时候,赵王派遣平原君请求救兵,到楚国签订“合纵”的盟约。

平原君约定与门下既有勇力又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平原君说:“假如用和平方法能够取得成功就太好了;假如和平方法不能取得成功,那么,(我)就在华屋之下用“歃血”的方式,也一定要‘合纵’盟约签定再返回。

随从人员不到外边去寻找,在门下的食客中选取就够了。”平原君找到十九个人,其余的人没有可以选取的,没法补满二十人(的额数)。

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毛遂(我)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可是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我)赵胜门下到今日(有)几年了?”毛遂说:“(有)三年了。”

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如今,处在(我)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赵胜(我)也没有听到(这样的)赞语,这是因为(你)没有什么才能。

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像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

平原君最终与毛遂一道前往(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