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国作家的作品。

1,头发的故事

《头发的故事》是现代作家鲁迅在1920写的短篇小说。小说以“双十节”为线索,以N先生的独白为方式,围绕男人的辫子、发辫、女人的理发等“头发”问题组织故事。

通过头发问题引发的一波三折,表达了作者鲁迅对中国普通民众的深切同情和对只重形式不重实质的统治者或革命者的愤怒。小说通过人物的独白,抒情而生动。

2.暴风雨

《风波》是现代作家鲁迅在1920写的短篇小说,收录在小说集《呐喊》中。小说通过对江南水乡一场由辫子引发的风波的描写,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了封建帝制仍在统治农村,农民愚昧落后,缺乏民主和自由思想。

并且说明,如果人们的观念不彻底改变,未来的社会革命是很难成功的。

小说《风波》围绕着“辫子”的存在,事件跌宕起伏。人物的情感变化在一个完整的结构中遵循着开始、发展、高潮、结局、余波的程序性演变,既突出了主要人物,又“写这个的同时关注其他人”。场景不大,所有的人物都鲜活生动。

小说结尾“新小脚”一瘸一拐的出现,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回味,深刻而发人深省。

3.家乡

故乡是现代作家鲁迅在1921写的短篇小说。小说以“我”回乡这一活动为线索,按照“回乡”——“留乡”——“离乡”的情节安排,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记、所感,以润土、杨二嫂子等人物为中心,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同时深刻指出由于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动群众受到精神束缚,导致纯粹人性的扭曲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隔阂,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小说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初中语文(上册)。

4.黯然失色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创作了一系列小说《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发表于1927)、《动摇》和《追求》(先后完成于1928)三部稍有连续性的中篇小说。

它通过对革命者精神世界的细腻描写,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大革命前后革命阵营中存在的矛盾和分裂。

《蚀》以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这一独特视角来反映大革命,丝毫不回避历史教训,表现了茅盾对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的理解和把握以及清醒的现实批判精神。

5.“下沉”

《沉沦》是郁达夫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早期短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出版时,震惊了当时的文坛。小说以郁达夫本人为原型,讲述了一个日本学生对国家衰弱的性苦闷和悲哀。

1915年,郁达夫考入名古屋第八公学(现名古屋大学)。郁达夫1919毕业后,从名古屋去了东京。途中,他根据自己在名古屋求学四年的生活经历,写出了这部作品《沉沦》。

1998年,名古屋大学在丰田讲堂前为郁达夫及其小说《沉沦》树立文学纪念碑。文学纪念碑由福建厦门生产的花岗岩制成。纪念碑一侧有一幅郁达夫身穿学生服、头戴学生帽的演员表像,演员表像下刻有“郁达夫”二字。碑的另一面,刻着“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