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有几种层次?
1.
无漏的圣人快乐--略说有4
..................
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于初禅。这时才证入初禅境界。“觉”是生理上的感觉状态,冷热胀饿等。“观”是心理上的知觉状态,每个念头的来去都知道。此时呼吸不来不往,并不是呼吸完全停止,因为毛孔还是在呼吸,脉搏还是在跳动,到达浑身毛孔呼吸“静止”了(不是真的停掉),才称为呼吸不往来。此时知道自己的呼吸完全停止了,这就是”观”的境界。
有觉有观,即由感觉和知觉反应来的,这个反应就叫“一念”。念持喜安,就是心中发生无比的喜悦。“喜”,偏于生理而言,“安”,则是心理上的轻安,此时,身心如坐虚空,这时才证入初禅的状态。
证到初禅的状态,还不一定证到初禅的果位。证到初禅的果位,可以称为“初果罗汉”。至于什么条件可以称为初果罗汉,大藏经中的记述多得很,如果肯花时间加以融会贯通的话,自然就会知道。
修证部分乃南传经典主要精华;学理部分是如是思惟。
大乘见地略有不同,小乘有小乘的见、修、行,这一点要搞清楚。
学禅不离禅定,但不一定要从禅定入手。禅宗注重见地,注重般若。当然仍须修证,没有渐修的根基,如何谈顿悟的成就!
有觉有观再进一步:有觉有观,内自欢喜,专其一心。无觉无观,三昧念喜,游于二禅。
由有觉有观的境界,再进一步证入内心无比喜悦。这不只是口头的高兴,而是看到一切众生、任何人,乃至冤家、仇人等,自己内心都是详和的;他们即使有错,也是值得怜悯的。慈祥是内心自然的流露。不是出于勉强的,所以菩萨“慈悲喜舍”中的喜很重要。不喜的状态久了,整个身体会僵化,气脉就不能通了。
这时专其一心,专在初禅所得的境界,念持喜安,保持能量不放射的状态。气停了,就是道家“无火之为炁”,渐渐的证到:无觉无观,三昧念喜,心中无比的喜悦。这个喜悦的境界就是“念”。此时证到二禅。
增壹阿含经,在三国东汉末年传入,这时佛法注重修持,佛法也很容易被接受,因为一修就有效果。当时西晋的文化相当高。如果佛教光靠学理进来,不一定被接受,但定力与神通一来,知识界不能不投降了。而现在学佛的人,哪里有神通!只有神经。如从禅定入手,就会有神通,个个都有,不足为奇。
无著菩萨一系下来,专讲唯识法相方面的修证,在这一套理论系统下,我们方才讲的,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于初禅,还在有寻有伺的境界里,还是在第六意识的状态中。到达无寻有伺时,才是这里所讲无觉无观,三昧念喜,游于二禅。心理思想,不再像电子般乱跳动,而进入无寻有伺的境界。可是此时还有境界存在,还没到无寻无伺地,还不到“无心”地,还早得很。“无心”谈何容易啊!如果我们认为万事过了不留意,就叫做“无心”,这样每个人都会。禅宗祖师说:“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更隔一重关”。学禅宗,在见地上有莫大的好处,但在修证方面,却有莫大的流弊。凡事的利有弊,这也是一阴一阳的道理。
无复喜念,自守觉知身乐,诸贤圣常所求护喜念,游于三禅。
这里又起变化,到了三禅,心头的喜念没有了,守着一种境界——觉知身乐。身体内部所有的气机、气脉,每一个细胞、神经,都起了大变化。到了三禅境界,才有可能去除疾病。所以不要以为两腿一盘就是禅。能到达三禅,是要无量功德无量善心,慢慢熏修来的。在这以前,只能略微改善身体现状,做到少病而已。证入三禅后,看以前的欢喜境界,就如同凡夫一样。因为现在才达到至善的喜悦,这是圣贤的境界。
彼苦乐已灭,无复愁忧,无苦无乐,护念清净,游于四禅。
这时再进一步,证到没有苦,也没有乐;没有忧愁,更没有幽闷。大家要注意,到了苦乐已灭的境界,也还是“念”,所以接着说护念清净,身心内外一片,融化了,证到四禅境界。
这是佛的公子罗睺罗,自己的心得报告。
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尘秽,身体柔软。这时身心毫无渣垢,如婴儿状态一般,要到三禅才能证到这个境界。以前高僧大德,都可预先说出何日死,且临死时身体象婴儿般柔软。或者更高明的,化成一片光,人就消失了;充其量留几片指甲,或一束头发作为纪念。
此时智慧到达了:知所从来,忆本所作,自识宿命无数劫事。同时解脱了分段生死,进入变易生死中,知道自己如何来,如何去;得宿命通能知无量忆劫事。四果罗汉只能知五百生,大果罗汉知道的就多了。罗睺罗就是到达这个境界。
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瑕秽,亦无诸结。一切烦恼诸结,都解开了。
复更施意,成尽漏心。注意这八个字,四禅是禅定功夫境界,如结使未断尽,所以四禅并不就是大阿罗汉,还未证果,到了这个境界时,复更施意,如果念头来了,要更加修持。成尽漏心,就是无漏心。
但是,不能动念不就成木头了吗?不是的,起心动念,用过便休,没有渗漏,没有黏着。有定力的人,尽管一天忙到晚,他那个处在定的境界的本心,并没有动,并且还是光明清净。处理烦恼事,在当时现烦恼相,但心境的光明,则一点都没有动。
彼以作是观,欲漏心得解脱。这时,所有的欲漏,有漏,无明漏,统统得解脱。到这个境界时,心得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
.................
2.
有漏的天人快乐: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莹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于己妻房,淫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味。命终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忉利天。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后,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已还,名为欲界。
卷九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阿难。从是天中,有二歧路。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忘。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沈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
3.其他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