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张灿·张爱玲的小说风靡全国?
一般认为,张爱玲的小说喜描写世间平凡之事,反映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认同世俗价值观,在题材和主题上表现出追求平凡之美的倾向;在剧情和结构上,跌宕起伏很少,结构也没有刻意安排。故事随着时间的推进有序展开,看似自然随意;语言追求通俗化、大众化,直白易懂。这些评价虽有其理由和依据,但不能说是对张爱玲小说美学特征的全面把握。本文以张爱玲的代表作《倾城之恋》为例,试图总结张爱玲小说的美学特征:一是主题体现了俗与超脱的有机结合。张爱玲小说的题材多选自世俗的平凡生活,善于刻画具有世俗特征的普通人,表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在主题上,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认同世俗生活、世俗价值观和世俗思想感情。事实上,张的小说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一些世俗的价值观,但更多的时候表现出的是隐性的批判或深层的无奈,有时叙事本身也是出于揭露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说是对世俗价值观的认同,不如说是对它们的正视,这意味着不是忽视它们的存在,而是不一定承认或认同它们。这一特点使得张爱玲的小说往往体现出一种清新不落俗套的精神,所以应该说张爱玲小说的主题和主旨实际上是一种平凡美与超然美的融合。《倾城之恋》讲述了离异女青年白流苏和归国男青年范柳媛之间的爱情故事。显然,这个视角很符合张爱玲写平庸之物的习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国家面临着各种内忧外患。所谓“乱世出英雄”,那个社会环境也应该是一个英雄的时代。而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聚焦的是白流苏和范柳媛两个普通人,他们从认识爱情到结婚经历了一个复杂、坎坷、漫长的过程。战争等国家大事只是这个故事中的一个陪衬,一个意想不到的巧合因素。从认识人和讨论世界的角度来看,《倾城之恋》在题材和情感主题上确实具有平庸的特点,这使得《倾城之恋》让普通读者感到亲切和现实,很容易将故事中的人物与自己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一种世俗生活气息浓厚的审美体验。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倾城之恋》是超脱了主题和主旨的。首先,从他们的性格和背景来看,白流苏和范柳元在性格、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上都不同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白流苏是一个聪明美丽的离异年轻女子。从小受父亲影响,她有赌博的天性,愿意为自己的未来冒险。范柳媛刚从国外回来,在国外长大。父亲去世后,他继承了一笔丰厚的遗产,这使他成为一个天性浪漫、经济基础雄厚的富家公子。由此可见,白流苏和范柳媛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男女,而是带有明显的普通人的特殊色彩。其次,从思想主题上看,两个人的爱情虽然离奇,并不高尚,但他们在恋爱时玩弄彼此的感情手腕和勾心斗角,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世俗情绪。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张爱玲看似冷静客观的表述,其实蕴含着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表达了一种淡淡的无奈和悲哀。这段爱情带给白流苏的不是纯粹的快乐体验,而是更多的悬念和猜疑。就算最后结婚了,也不能归结于他们缠绵的爱情和对彼此真诚的付出,而是一场战争,是一种偶然的幸运。当然,这在这个“不合理的世界”里是理所当然的。这种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批判,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思想启蒙。似乎能让人一下子看透世俗世界之间的种种琐碎较量,进而获得精神境界的升华,从中获得顿悟和超然的审美体验。第二,剧情和结构体现了自然随机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张爱玲小说的情节设置不能说是高潮迭起,而是保持了世俗生活的平淡本质。然而,她的小说情节并不是简单的平淡自然,而是往往是一波三折的对立统一,情节发展总是出人意料,一波三折。《倾城之恋》的剧情显然就有这个特点,不仅平淡自然,而且让人觉得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离婚后,白流苏回到了白宫,在被她的兄弟姐妹骗走了所有积蓄后,她成了他们的眼中钉。她的母亲对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视而不见,当白流苏陷入痛苦和绝望时,转机突然出现了。徐夫人来为未婚的妹妹提亲,准备把妹妹介绍给范柳媛。对了,她还为即将有第二任妻子的流苏介绍了一个家庭。然而,风流倜傥的范柳元却偏偏爱上了年长的“败柳花”(嫂子语)白流苏。在浅水湾酒店,范儿和白俄罗斯的人越来越亲近,可是有一天,范柳媛转而和一个印度女人亲热。白流苏明白范柳媛是想用激将法向自己投怀送抱,于是板着脸,让范柳媛主动恢复了和流苏的亲密关系。这时,读者可能以为白流苏将能如愿以偿,但意想不到的波折又出现了。出于某种原因,白流苏想回上海娘家,范柳媛故意不阻止她。此行一去就是两年,期间没有范柳媛的任何消息。这似乎毫无希望,但故事在这里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折。徐夫人奉范柳媛之命带流苏去香港。人们会认为两个人的关系已经经受了两年多的考验,白流苏结婚的愿望应该实现了。令人惊讶和遗憾的是,范柳媛最终决定买房和白流苏一起生活,根本没有结婚的打算。赶着买房同居没几天,范柳媛就准备把流苏留在香港,然后一个人出国办事。此时,人们普遍认为流苏结婚的愿望肯定难以实现,但令人意外的是,这一刻突然出现了另一个大反转——战争突然爆发,香港一时间成为硝烟弥漫的战场。战争让范柳媛无法出境,和流苏也很难留在香港。经过这场战争的洗礼,范柳媛的思想突然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并且提出要马上和白流苏结婚。一个意想不到的大团圆结局就这样出现了,整个故事出现了波折,让读者永远猜不到故事的结局。有人认为张爱玲不擅长小说结构的安排和构建,只从直觉出发,所以她往往显得缺乏对宏观布局的把握,主题不连贯,叙事散漫;有时又受制于细节,使整部小说更加生动复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结构的统一性和完美性。②这个值得商榷。从《倾城之恋》来看,结构没有刻意安排,却能从头到尾照顾到,让人感觉紧凑和谐,有一种进退之美,一点也不显得邋遢;虽然细节很多,但基本上恰到好处,一点也不繁琐重复。第三,语言体现了简约与精致的完美结合。张爱玲小说的语言体现了通俗化、大众化的特点,简单直白,自然友好,贴近生活。尤其是在叙述人的时候,这个特点更明显。在《倾城之恋》中,经常可以看到整个叙事都是日常口语,句式长短不一,直白自然。但是,如果仅仅把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征概括为简单直白,难免会有片面性。其实张爱玲小说的语言也有细腻的一面,尤其是在构造意象和抒情景物时,更为明显。比如《倾城之恋》中的一个场景描述:“门被遮住了,房间里一片漆黑,两道黄光穿透门顶的玻璃格子,落在青砖地上。昏暗的灯光下,可以看到大厅里沿墙堆放着一排书箱和紫檀木箱,上面刻着绿泥。在大自然的正中央,玻璃罩里,有一个蓝色的铃铛,已经坏了很多年了。两边挂着鲜红的对联,金色的生日花闪闪发光,一朵花托着一个滴着墨汁的汉字。暮色中,每个字似乎都飘在空中,离纸面很远。流苏觉得自己就是对联上的一个字,虚无缥缈,不落地。”全段景物描写准确,用词生动,色彩鲜明,对比强烈,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各种物件看上去精致如现。第四,艺术手法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审美特征。张爱玲喜欢读古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九尾龟》、《醒世姻缘传》等。她从小就有古文功底。她过去熟悉古文观。她还擅长英语写作,对外国文学有很好的了解和研究。这一背景使得张爱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深厚中西文化修养,能够融合传统与现代,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家。她的小说往往体现出一种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交融的美学特征,这一特征在《倾城之恋》中得到了体现。《倾城之恋》中既有来自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妙隐喻和复杂意象,也有来自西方现代主义的一些艺术手法,如象征主义的出现,《倾城之恋》开头对白公馆里的钟的描写和对香港老滩墙的描写,都具有象征功能;再比如细腻深入的心理描写。在她的小说中,有时心理真实似乎超越了现实真实,比如对白流苏极度悲伤时看到的幻境的描写,让人觉得那不是幻觉,甚至比现实更能说明问题,这些都体现了西方现代主义的一些审美特征。用“既洋又古,既中又西”来形容张爱玲小说的审美特征是比较恰当的。总之,张爱玲小说所带来的审美体验是独一无二的,其艺术魅力迷倒了几代人,直到今天仍深受学者和读者的关注和青睐。今天,我们探讨和研究张爱玲的小说,目的不仅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张爱玲和她的小说,更重要的是让今天的小说家们从中获得养分和滋养,让像张爱玲小说这样的辉煌之作在当今时代涌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