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说中人物的人性描写

在当前小说流派纷呈的情况下,传统小说仍然是主流文化。我写过几篇关于如何写好传统小说的文章,从来没有提到过“人性”这个话题。因为这个话题映射的范围太大,涉及的领域很广,有很多内容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尤其是怕有人把“人”和“性”分开,或者只关注男女之间的感情纠葛,从前世和后世的角度分析人物命运,所以望而却步。当《人性之光》以王晓曼和耿士的连载和中篇小说的形式发表在消防文学网上时,编辑叶老和编辑若愚的鼓励给了我写这篇后记的勇气。在编辑评论过程中,叶老反复强调小说中人物的人性描写,认为“没有人性的小说不是好小说。”在这部小说的编撰中,他说:“编者看完这部小说,几度落泪,被小说中的许多人物所感动。看来他也融入了那个激动人心的时代!”另一条评论说,“我流着泪看完了这一章。”主编若愚也说:“(小说中的人物)默默地看着你,与你交流,让你觉得你看到的不再是小说中的人物,而是真实的生活,仿佛你直接参与了所有这些故事。”按理说两位编辑都是听话的资深编辑。他们读过无数的小说。为什么他们感觉像这部小说?我觉得和小说中人物的人性描写是分不开的。

人性是什么?总的来说是人性的基本精神属性,兼具* * *和人格,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是基本人性的映射。那么写小说应该如何体现人性呢?用周的话说:“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看你把哪一面翻出来。换个角度说,就每个人的潜力而言,是短是长并不重要。短或长都是应用的结果。用的好是长处,用的不好就成了短处。”这就要求我们把小说中的人物按原样摆出来,不做图解,不做判断,不画脸,不做评论,让人物自然地展现自己,也就是“这个就是这个!”其他角色(无论是小说中还是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替代的。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耿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涌现出来的一个充满激情的年轻人。他在一个沿海大城市长大。因为那个时代的背景,他心里只有一个信念:要“把祖国建设成美丽的大花园!”他不是白喊口号,也不是作者刻意安排,而是通过他的言行举止一步步演绎他的人性。作为独生子,他小时候失去了亲生父亲和姐姐。他的继父已经六十多岁,患有高血压性心脏病。为了建设祖国,他离开父母,去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偏远城市。为了安心工作,孝敬父母,他带着父母去了一个小镇生活。不料百日之后父亲突发心脏病去世,随后在“整风运动”中受到不公正待遇。他的第一个女朋友抛弃了他,一年半后他的母亲因癌症去世。看起来他已经进入了绝境,但是他还能坚强的活下来。

吴承南是当时极“左”路线的代表,是导致耿士命运陷入绝境的推手。他和耿士是同一个环境下的“一枚硬币的两面”。由于当时社会的特殊原因,造就了这个人物极其“左”的外貌。但他后来的入狱体现了自己的“金钱两面”,这也是他走向反面的必然结果。

周曾经是耿氏的助手,她深爱着耿氏。为了得到他的爱,她解除了与从小就和她订婚的陈丙华的婚约,并在巨大的压力下追求耿氏。耿氏接父母过来,她一心扑在他父母身上,但“运动”一有结果就和耿氏断绝了关系,很快又找了另一个情人。

另一方面,王晓曼是耿士领导下的车间里的学生,耿士是一个在山村长大的女孩。她对耿氏完全没有爱情观,因为她觉得耿氏长得像她表妹。“为了找到和表哥在一起的感觉”,她把他当成自己的哥哥,在耿氏面前像孩子一样自由天真,但耿氏遇到困难挫折时,她能挺身而出。耿氏一戴上帽子,就跑到耿氏家,那里不让她去认妈妈和哥哥。后来,她打败了周,毅然放弃了待遇优厚的铁饭碗,回到了她原来的歌舞团。从此,她以母亲、女儿、兄妹的身份融入耿士的家庭,直到去世。当她不得不与耿士分手的时候,她才意识到她有多爱眼前这个“哥哥”!于是,牺牲了一切,为耿士建造新家园。

耿阿姨是一个坚强的母亲,一个善良的母亲。因为耿士的姐姐十三岁就去世了,她深信自己“有一儿一女”,所以她非常爱王晓曼。用最好的面料给她做衣服鞋子,给她刮皮疹,教她做北方菜,教她做饺子鱼面,过年蒸小水果动物糖包“哄孩子”,体现了中国的古老。

自然是个体的基本人性,也就是人格。王和艾妈妈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两个人物。他们是耿氏的同事,也是厂里洗床上用品的临时工。因为耿氏的性格,他们分别对他表现出手足之情和母爱之情,这是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感情。赵会林是耿士的厂长,后来当了市长。他的出场次数并不多,三次出场都体现了父亲和叔叔的感情,让这部小说充满了人情味。可见,人情是小说吸引人、富有生命力的关键,人情取决于个人的人性,但个人认为并不是描写人物人性的最终目的。

看小说的时候我们最喜欢什么?当然要有好的故事,但让读者担心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人物。人物关心什么?不仅是外貌和性格,还有缘分。众所周知,《红楼梦》跌宕起伏,人物众多,但最吸引读者的还是林黛玉。这是因为她的命运牵动着读者的心,曹雪芹从人性的角度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命运,从而树立了林黛玉的不朽形象,使林黛玉不仅是《红楼梦》中的“这一个”,而且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是”。或者“只此一家!”

这样看来,小说中的人物光有外貌、特长、个性是不够的。必须将他们置于特定的社会背景和环境中,使他们的命运与人性紧密结合。就像林黛玉一样,没有进入贾府就没有林黛玉,这就需要我们把人物的身世、教育、经历、修养、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矛盾冲突都充分铺开,自然地把人物演绎到必然的结果。否则,小说会显得没有基础,故事会显得乏味,人物会显得苍白无力。问题是人的命运必然会突变,这也是小说最考验人性的关键时刻。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从这个角度来说,也难怪这部小说的主角和主要人物会让一个衣冠楚楚的男人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