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林里有一篇关于余的文章求原文!!!

才女余玄寂

接触到古代社会男性的写作和评论,她那些被誉为唐宋佳作的诗歌,仅仅因为那句“求无价之宝易,得爱人难”就被古代很多人奉为经典。然而,她自己却被称为有妖言的尤物、败坏风俗的女道士、心胸狭隘的河东狮、犯下杀人案的刽子手...褒贬并存,真假难辨。

她就是唐代女诗人余。

美好的期待都是空的,这是她的爱。

鱼原本有一个很女性化的名字——鱼有为,也叫兰花。八四四年,出生于长安。他的父亲是一个不成功的学者。他对这个女儿倾注了全部心血,从小培养她写诗。余漂亮帅气,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思维敏捷,名声传遍长安城。15岁时,被当年中考状元的山西人李亿嫁为妾,安置在一栋独立的小楼里。

李亿的妻子史培出生在陕西,很有权势。在当时严格的家庭观念条件下,出身于布衣世家的余无意与妻子争宠,只想与相投。在他们的婚礼期间,他们的生活真的很和谐,很幸福。于写了一首诗《拍球》,是和看球后的即兴之作(拍球同声是唐代流行的运动,两队人或步行或骑马,争先恐后地用一根“弓棍”将球打入对方大门)。他们还在看比赛的时候,就互相赌钱,卿卿我我,让别人羡慕不已。

然而,作为一个妃子,于已经对自己不稳定的地位感到不安。当她收到李亿送来的凉席时,她想到了自己送来的东西,唯恐感情上的“秋日”也提前到来。这种危机感一直都在。甚至两人在看打架的时候,她也会因为风景而忍不住感叹:“我不想离开,但又怕这永远不会结束。”球和杖都是没心没肺的东西,但在余看来,球不怕被打,永远跟在人的身边,但终究不能永远在一起。这是你情况的真实写照。

事实证明,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与李亿结婚4年后,因妻子不合,被迫离开长安,前往江陵。我们很难想象,一个19岁的弱女子,只带着一个小丫环,从陕西走山路到河南,再到湖北襄阳;他从襄阳走水路,乘船顺流而下,来到武昌,最后到了江陵,投奔亲戚。我们无法知道她在这不由自主而又相当漫长的旅途中,到底经历了怎样的磨难。我们只能从她的诗中读出与心上人离别的痛苦与无奈。正如她所说的“不要担心对爱情的渴望”,这种无法自愈的精神创伤,在她写给李亿的情书中比比皆是。她那句代代相传的名句“我记得你的心像西江,日夜不停地向东流”,就写于这个时期。支撑她的,是临别前与李亿在江陵相见的约定。

太好的期望总是空洞的。李亿没有像承诺的那样来和她团聚。她无精打采,独自回到长安,却是永远的永别。因为妻子的哭闹,选择了抛弃余。从此她成了“残灯野蛾飞”。这个想我们、盼我们、爱我们、怨我们的老公,终究会是“雪远寒峰”,不能陪他到老。

她愿意为了生活沉沦,这是她的现实。

李亿显然没有给余留下足够的生活费。20岁,她必须规划自己的未来。而最好的解决办法,仍然只能是找一个值得信赖的男人。古代文人为了寻找出路,常常写书自荐,但字里行间总有一种难以满足的伤感。当一个失去依靠的弱女子为了自己的生存向别人求助,自荐为妾时,这种自荐诗读起来更是委婉可怜。

余的第一选择是住在她隔壁的官员李英。被称为诗人的李英曾经和李商隐合唱过。以诗歌为媒介当然是最好的探索方式。于写下“闻李端公钓鱼后送上一份礼物”和“李英夏日钓鱼后见”,用钓鱼之旗投石。其中“耻不如情侣,不如既亲又钓洛杉矶”,意图明显,措辞大胆,令人咋舌,恐怕现代女性也达不到。

此时,李英47岁,已有妻子。事实上,39岁结婚的李英和他的妻子非常恩爱。40岁得一等奖后,写信给妻子说:“鸳鸯交颈时千岁,琴瑟和愿百年。”李英是男人的榜样。此外,他还是反对纳妾的先锋。他曾对有妻妾的男人嗤之以鼻:“天下更不贵,金翅雀自诩十二行。”对于才貌双全的余,李瑛避而不答,只写了一首《春江柳》给将军安慰。他鼓励余,被抛弃的事情经常发生,女人的美丽就像柳条一样,要想长久保持年轻,是极其困难的,不必自怨自艾。

在被李瑛婉言谢绝后,同年冬,于写了一首《冬夜送文飞卿》的诗。文飞卿是晚唐著名文人文听云。余和文很早就认识了。文和是同一学科的学者,但不幸的是他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高中状元的仕途一帆风顺,而文却因扰乱考场秩序被免去了随州小县令的职务。离开几年后,文又回到了长安,而于不幸成了他的下一任妻子。余的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的经历和现状,明显是两个人相互熟悉和信任的语气。关于文与于的关系,后人有不同的解释。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一起唱歌的时候,文已经53岁了,有妻妾。而且,无论是彼此爱慕还是曾经发生过关系,于最终都没有嫁给他,而是选择了远离尘世出家。

当过去的感情没有了,那些曾经美好的岁月会夜夜啃噬你的心,让人彻夜难眠。在被弃荐的那一年,余的每一首诗几乎都是在半夜写的。“每晚熄灯前想变老”“一夜不睡怕冷”都已经很难解决了,更何况“听说邻居老公回来了”。李英和文已经是别人的丈夫了。虽然马蹄声从门口经过,但晚上回来的不是她的丈夫。她怎么能不抱怨不哀悼呢?

合唱广为流传。这是她的天赋

对红尘没有留恋。几经思量,决定出家为僧。女道士自古有之,但唐代的女道士却大不相同。有的是为了修行,有的是打着脱离世俗的名义。其实交际圈更广更自由,她们成为了一个既不同于俗女又不同于妓女的特殊群体。

864年,于选择了由程颐公主修建的僧院程颐观作为女性的土地。“神秘”是她的路号。她挺喜欢新的生活环境:“我这一天搬到仙居,花也没种过”;我也很快适应我的新身份和新生活。《送别》诗中说“我无事,风景独游”。阅读仍然是她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她说自己“卧床已久,半醉已梳头”,“春花秋月入诗,白日散仙”。然而,从余对日常生活的描写中,我们不难发现,她的日常生活也是如此。无非是与莺为邻,与鹤为友,赏花添香,接触的都是道友,显得无趣。

没过多久,余就引起了一位“英雄”的注意,他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晚唐学者皇甫枚曾记于生平曰:“复游侠之调也。所以浪漫的人,为了装饰。或载酒者,会弹琴作诗,偶尔逗浪。”这个让余的精神生活来了个360度大转弯的“浩霞”是谁?皇甫妹当时并没有确切的指它。后人通过于自己的诗,认为刘统来河东的可能性最大。唐朝后期,我们的士兵全副武装,连皇帝都要敬畏三分。得到这么一个大人物的青睐,让余的名气大增,凡是来京城参加考试的人都以认识她为荣。据说刘通被任命为我们驻西川的大使后,他希望带着一起去成都,但不同意。

至此,的自信心达到了最高点。她看着题目上新进士的名字,写下了“我恨衣藏诗,我却仰头空羡榜上名”的诗句,认为身为女人剥夺了我当状元的权利,平日里,她甚至和一群新进士交朋友,时不时还大唱副歌。民间盛传是她在城一关贴出了“余诗待教”的招牌。到底是真是假,后人众说纷纭。但她的诗名却得到了一致的称赞,明代学者钟惺甚至评价说:“谜是盖菜园中的诗圣。”

甜美灵魂回归的神秘是她的结局。

在做了几年观众后,余终于等到了她最喜欢的知音,并有了结婚的打算。“左明昌”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她的诗里。

左明昌与是同乡,与余是旧识。867年秋,他到长安试,住在城一关附近,传话告诉于他已经到了北京,失去了妻子,单身一人。先是余“忽喜扣门传言”,后是他恋爱了。她高度赞扬了她情人的才华,并毫不掩饰她的爱慕之情。期间,她写了一首被郑振铎认为“相当大胆”的情诗,直接建议“不要在一个大叔独自的夜晚倒最好的醪”。这样看来,幸福的一天似乎指日可待。

就在这时,发生了一起命案。这个故事,在皇甫枚的《三水小溪》中有详细的记载,不亚于一部惊悚片。我们不妨用白话文简单描述一下:女道士余的婢女绿乔,也是美丽聪慧,多年来一直追随玄机。868年,青乔突然失踪。面对别人的询问,余回答说,女佣已经逃得无影无踪了。一天,于在家里请客,一个客人到后院去解手。他看到几十只苍蝇聚集在地上,被赶走后又迅速聚集在同一个地方。仔细观察后,他发现地上有细小的血迹。当客人出去时,他告诉仆人他所看到的,当仆人回家时,他告诉他的兄弟。这位大哥不过是京兆府的一个街边小卒(类似于警察),曾经因为敲诈勒索与余结仇。趁此机会,他带人进了余的后院,果然,他挖出了一具尸体,是青翘。于因杀害自己的婢女而锒铛入狱。

于后来供认。一天,她出去见她的朋友,告诉绿乔:“如果有客人来,告诉他我去了哪里。”于直到晚上才回到道观,因为他的朋友们都呆在一起。绿乔上前道:“今日有客,因不在,你直走了。”玉纳闷,以往总是等她的客人怎么能走,见青经面色有异,便怀疑青经与她有染,半夜折磨她,鞭打致死,晚上把尸体埋在后院。

这个故事广为流传,一直被人们所接受。也正因为如此,女词人余才情横溢,能歌善舞,但一个丫鬟被杀却给她留下了强烈的嫉妒心。1000多年后,现代学者谭正碧提出了另一种可能:青翘之死是被街兵的怨恨故意陷害的,玄机在狱中不堪,被迫招供,于是写下了“明月照幽空,清风开短胸”的诗句。

余终于在年被执行死刑,当时她只有25岁。在一个现代女性即将绽放的年纪,她已经枯萎,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

千百年后,在女权广泛传播的现代社会,人们对余有着不同的解读,现代学者更是将她推到了敢于表白爱情、追求男女平等的高度。例如,作家王小波的作品《寻找独特》就描述了于。于是这个小女孩华丽转身,被打造成一个自由开放,为女性挺身而出的先锋。但设身处地的于的生活,在她自己的时代该是多么悲惨和悲哀。历史的真相早已被时间掩埋,留给我们的只有这些用文字书写的诗句,以及这些诗句所构建的唐代一个女人的真实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