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关于学雷锋的好文章?话不多!

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仇恨

湖南省望城县,雷锋的诞生地。

从长沙市穿越湘江,沿长宁公路西行15km。连绵起伏的群山之间,有一个叫简家塘的小山村,是雷锋的故乡。1940 12 18(农历十一月二十)雷锋出生在这里的一个贫农家庭,当时取名雷振兴。因为那一年是农历的“陈赓”年,他的家人都叫他“庚子”。

3岁的孩子,如果现在,是幼儿园玩得开心的年纪,但是雷锋3岁的时候,他爷爷被房东逼死了;5岁时,父亲被侵华日军毒打,死在床上。6岁时,哥哥在资本家的工厂里被压榨,被资本家赶回家。后来他得了“肺结核”,没钱治疗就死了。不久,他的弟弟小金曼死在母亲的怀里;他7岁时,母亲不堪忍受地主的欺凌,上吊自杀。他成了孤儿。年纪轻轻就上山砍柴为生,被地主老婆砍了三次。

从血泪中走来的雷锋,9岁在反霸反匪的斗争中成为一名少年团员。15岁,成为新政权的公务员。

今天,有些人可以通过获得证书来随意延长他们的兵役和服役时间。那么,如果雷锋今天活着,他就是一个老革命了。

让我们沿着雷锋曾经走过的路,跟随他的脚步。

解放后,在安庆乡长彭德茂叔叔的帮助下,雷锋上了小学。很快学校就关门了。一天,雷锋在十几里外的一个山村放牛时,发现了一所学校。雷锋喜出望外,找到老师要求阅读。起初老师不同意,在雷锋的殷切要求下,他通过了考试,去上学了。因为解放了,人们的生活异常艰难。雷锋有时在月光下读书写字。后来因为交不起学费,彭大爷推荐他到村里当通讯员。毫无疑问,是因为雷锋优异的学习成绩。多年以后,有人采访雷锋生前的老师和同学时,还能清晰地背出当年编的快板书:

“小雷振兴(雷锋小时候的名字)研究他最勤,上学最远,功课做得最好...1956年秋,彭祥昌到望城县开会。县委书记张星宇想找个公务员,问他前途好不好。彭镇长介绍了雷锋的生平经历和在村里的表现后,张书记决定把他调到县里。彭乡长是真的舍不得雷锋走,但是雷锋去上级机关能进步更快,彭乡长为他高兴。乡长彭给雷锋买了一顶蚊帐、一个热水瓶和一套新衣服,亲自送到县委办公室。

螺旋精神的起源

在望城的山路上,一颗小螺丝钉引起了张书记和雷锋的注意。小雷锋蹦蹦跳跳,踢掉螺丝钉。张书记走上前去,弯腰捡起来,擦去螺丝上的灰尘,郑重地递给雷锋:“留着吧,会有用的。”

就这么一个弯,一句话,一个老* * *党员的一言一行,居然影响了一个年轻人的一生。后来在雷锋写的日记里,螺丝钉被雷锋反复琢磨,终于形成了独特的“螺丝钉精神”。

1960 65438+10月12,雷锋写道:“虽然是一颗微小的螺丝钉,是一个微小的小齿轮,但是没有它,整个机器就不能运转,更不用说没有它。即使一个小螺丝没有拧紧,一个小齿轮轻微损坏,机器的运行也会失败。尽管如此,1962年4月7日,雷锋又写道:“一个人的作用就像革命事业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由于许多螺丝钉的连接和固定,机器成了一个坚固的整体,它可以自由运转,发挥它巨大的工作能力。螺丝钉虽小,但作用不可估量。我愿意永远做一颗螺丝钉。螺丝要经常保养清洗,以免生锈。人的思想也是如此。经常检查是必要的,这样才不会出错。"

出现在军营里

1959 65438+2月,19岁的雷锋走进军营。从这个身体条件来说,这个接兵的干部是不合格的,但是他有着不一般的履历。他是农业战线的优秀拖拉机手,三次被评为工业战线先进生产者,18次标兵,五次红旗手,三次省钱能手。这位接兵的干部想,如果他不坚持参军,安钢怎么可能呢?

刚到部队的第一天,新兵雷锋代表一千多名新战士。在热烈的掌声中,他毫不怯场地登上全团讲台欢迎新战友。两千双眼睛聚焦在他身上。他高昂着头站在麦克风前。虽然他个子不高,但看上去充满了活力和自豪。他抖掉身上的雪花,从裤兜里掏出讲话稿,带着浓重的湖南口音大声念道:“尊敬的首长和全体老同志,让我代表新战士……”他刚说了两句话,大风就把他的发言吹起来了,他想把它传播开,但风好像故意找他不舒服。刚压扁,还没开口就又炸了。当时在场的团支部主任陈广生想上前帮他一把。没想到,雷锋干脆把讲稿装进了裤兜,对着话筒即兴发言:“我们这些新战士,在六十年代即将开始的日子里,穿上军装,扛着枪,真幸福。我们中间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工人、社员、学生,但我们只有一个心,学好技能,保卫祖国,做一个像样的军人。刚才团长讲话,希望我们争当五好战士。就我个人而言,有这里的领导,有老同志的帮助,不说五好,就一定能当十好,八好。”

观众被逗乐了。雷锋看着有点慌张,抓起话筒说:“你在笑什么?”?我说的是实话。”他转身向首长敬礼,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是《雷锋的故事》的作者陈广生第一次见到雷锋。现在,陈光胜已经60多岁了,但一个鲜活的雷锋依然映现在他的脑海里。时间越久,他越怀念像普通人一样有世俗欲望,像普通人一样在阳光下呈现各种色彩的雷锋。

陈光胜没有怪他写信问他“真的有雷锋这样的人吗?”年轻的朋友。他满怀深情,讲述了他看到的雷锋。

求“福”

从新兵大会开始,雷锋和俱乐部主任陈广生逐渐熟悉起来。他发现陈广生在那里有那么多书,从那以后,他成了俱乐部的常客。有一次,雷锋在陈广生的床头看到鲁迅小说集,就借了回来。过了一会儿,雷锋把书还回来,陈广生问他,你看了哪些文章?雷锋说他看过很多《呐喊》《彷徨》的文章。陈广生真的很佩服他的阅读能力,尤其让陈广生终生难忘的记忆是,当他们谈到《祝福》中的祥林嫂时,雷锋突然有点难过。他说:“我这次读《祝福》的时候又哭了。祥林嫂的悲惨生活和我妈很像。”雷锋说这话的时候,眼泪都出来了。他擦了擦眼角,说:“我妈受了一辈子苦,死在旧社会。她死得很惨。那年我才六七岁。”正说着,雷锋突然改变了话题。他说:“我文化水平低,不懂。作者不会祝福祥林嫂,也不会祝福鲁大师。怎么能叫福气呢?”虽然雷锋不太懂大作家的用意,但是他那么喜欢鲁迅的作品。《祝福》显然在雷锋心中引起了涟漪,陈广生觉得这个爱动脑的年轻军人不可小觑。

雷锋受到了纪律处分。

在所有记录雷锋的书籍中,大概很难看到正面描述雷锋训练的文字。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雷锋并不总是伴随着赞扬和荣誉。

雷锋每次向陈广生借书,总是兴高采烈。一天,他愁眉苦脸地走进房间。原来雷锋在路上遇到副乡长,副乡长不知道是雷锋。雷锋高兴地打着哈哈和副团长打招呼,但副团长看见他的“刘海儿”露在帽檐上,狠狠地骂了他一顿。当时陈广生心里埋怨副团长对新战士有点太严格了,但还是口头安慰雷锋,说副团长抓兵严,叫雷锋不要放在心上。不一会儿,雷锋平静下来,像以前一样有说有笑,临走前告诉陈广生,回去要理发。后来,陈广生真的见到了雷锋。

我的头发很短。但有一次,陈广生笑着说:“我是被你的口琴声吸引来的,不是来检查我的军容的。”雷锋放下帽子,笑了。这时,陈广生注意到,他的头发虽然整齐,但额头上的短发还是刘海,只是比过去短了一点。陈广生抚弄着雷锋额头上的短发,开玩笑说:“你不敢留着,怕团长再看见?”他笑了:“我再上街就把帽子放下。”广心里暗暗一笑,真是个固执的机灵鬼。

陈广生对这个故事的追求,无非是说雷锋是有个性的人,不是透明的神。我们在宣传先进典型的时候,不应该把原本属于一个演员的东西掩盖起来,包括他的缺点,像弥补他一样。那样的话,典型只能出现在舞台上。

一张“解放”的照片

在军营里只呆了一年零八个月的雷锋,内心充满了做主人的骄傲。曾为雷锋拍过许多照片的季增,当时在团宣传单位做摄影记者,现在是中国摄影家协会河北省承德分会主席。他回忆了这样一个故事:

记得1961春天的一个中午,我正背着相机去公司面试,正好赶上雷锋躺在地上保养车辆。然后我走过去对他说:“雷锋,你在这里照张相怎么样?”雷锋连连摇头:“不用,你可以给别人拍照。我有足够多的照片。”。另外,拍太多照片也是浪费。”我说,“你有很多照片,但你是在车上拍的吗?“别忘了,你是司机!”雷锋听了我的话,动心了,小脸一乐:“随便拍个照!”他一边说着,一边从车底下了车。

他在车前拍照,我调焦距。就在我准备按下快门的时候,他突然对我说:“这里不要拍照,去那边。”原来,雷锋想在“解放”牌汽车上拍照,他开的车是一辆苏式老车“Gass 51”。就这样,我跟着他上了一辆“解放”车。他指着车上的“解放”两个字对我说:“你能不能把这两个字带上?”我不解地问:“你在这里干什么?”他想了一会儿,语气低沉地说:“没有解放,哪里来的雷锋?”听了他的话,我明白了他的意思。就这样,我为他拍下了这张熟悉的照片。20多年过去了,季曾依然保留着这张珍贵的原始照片。某警备区新闻官孙云贵来看望他时,季增从相册里拿出照片原件给他看。

接过相册,孙云贵好奇地翻了翻。这不是一本普通的相册,而是一本制作精美的雷锋相册。雷锋那些年的生活场景,全都浓缩在这本厚厚的小册子里:有他艰苦朴素、缝补衣服的场景,有他在车站扶老人、助人为乐的场景,有他当校外辅导员时给孩子们讲故事的场景...在那些褪色的照片下面,有一张张保存的完整底片,可见主持人有多用心。季增说,这些照片大部分是他拍摄后第一次冲洗出来的。

我把党比作我的母亲。

“为晚会唱一首民歌,

我把党比作我的母亲;

我妈妈只生了我,

党的光荣照耀着我的心。

旧社会的鞭子抽打着我,

母亲只会泪流满面;

* * *制片人党号召我进行革命。

抓住鞭子,打败敌人。"

在《雷锋日记》里,我把这句歌词抄得整整齐齐,以至于后来很多人都把它当成了雷锋的诗。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把党比作我妈》确实唱出了雷锋真挚的感情。现在有一些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雷锋的经历,所以很难理解雷锋的这种情感,只是把它当成一种艺术夸张。让我们来看看雷锋的指导老师高,一个雷锋入党的回忆。

高今年64岁。他就是那张熟悉的照片中与雷锋对话的上尉军官。当时他是雷锋所在连队的指导员,也是雷锋的入党介绍人。

1964年4月,高被调到运输复选指导员,正好雷锋也结束了新兵训练生活,被分配到连队学开车。

高回忆说:在两年多的相处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雷锋对党的感情。党叫他干什么就干什么,他一心跟党走。他经常找我谈话,汇报思想,多次申请加入党组织。我看他心情这么急,就注意培养他。我把自己的一份党章给了雷锋,给他讲了党的情况。从那以后,雷锋更加自觉地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找工作,一有时间就帮别人做好事。你连队里来自同一个村子的两个士兵之间有矛盾。雷锋像干部一样,用毛主席著作中的道理给他们做思想工作,搞了这两场战争。

朋友很快就会和好。作为教官的我看到了。别提有多开心了。在一次支部委员会议上,入伍不到7个月的雷锋被支部委员提名为发展对象。但在后来讨论雷锋入党的时候,有的支部成员听到了一些对雷锋的反思,说他是想露脸表扬,有的则认为雷锋当兵时间短,能否坚持做好事往往需要考验。就这样,雷锋的入党问题被搁置了。

1960 165438+10月7日,在沈阳军区军工部“四好连”“五好兵”政治工作会议上,副政委刘佳乐找到我说,解放军报的记者听了雷锋的报告后很感动,决定写一篇“苦孩子,好兵”的报道,但我才知道,雷锋不是党员。请你们支部先研究一下,拿出意见报团市委。会后,我向指导员汇报了上届支委的决定,下午回到抚顺。当晚,我找到支部副书记、连长李超群,分别征求了其他支部成员的意见,都通过了。我在党员介绍人一栏郑重写道:“雷!

冯同志牢记我军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爱憎分明,政治立场坚定。我自愿介绍雷锋参加聚会。"

第二天中午,我回到会议招待所,把支部会议通过的关于雷锋入党的决议向团政委韩作了汇报。会议休息时,营党委成员专门召开党委会讨论雷锋入党问题,通过了运输公司党支部批准雷锋入党申请的决议。这一天是165438+10月8日,雷锋永远不会忘记。饭后,工程部的同志通知正在沈阳某中学作“两记三查”报告的雷锋来找我。雷锋一上招待所的楼梯,就被一群服务员围住,要求做小报告。当时入伍不到一年的雷锋小有名气。他所到之处都做好事,深受人们的喜爱。雷锋一进宿舍,我就从床头拿出他的入党申请书,然后雷锋的眼睛就盯在上面了。完全不要动。"雷锋,从现在起你是党员,中国的生产者!"我认真的说。他“哇”的一声哭了起来,仿佛母亲的孩子久别重逢扑进了她的怀里。这一刻,所有在场的教官都被雷锋对党的真挚感情所震撼和感动。只见雷锋用手翻动着入党申请书,哽咽着断断续续地说:“妈妈,我找到你了,以后我一定听你的!”这时,雷锋身边的崔教导员走过来,拉着雷锋的手说:“你已经是党员了。你以后要更加谦虚谨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雷锋点点头,晚上他在日记里写道:“伟大的党!你是我慈祥的母亲,我的一切都属于你,我会永远听你的话,做你忠诚的儿子。”

翻开雷锋的日记,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许多地方表达了这样一个愿望:努力实现他最美好的愿望,见到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曾经为雷锋拍过200多张照片的沈阳军区政治部原主任、现在鞍山市劳教所工作的张军同志回忆说:我和雷锋在一起的时候,他反复对我说:“好好学习,好好干,争取在北京见到毛主席!”为什么雷锋渴望见毛主席的事我至今难忘?因为沈阳军区工兵团党委已经作出决定,委派雷锋同志作为代表参加1962国庆大典。没想到,喜讯还没来得及告诉他,他就在当年8月15日因公殉职,没能实现与毛主席见面的夙愿。1963“八一建军节”前夕,我在首都中南海怀仁堂为雷锋同志接见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我热泪盈眶,异常激动。我抢了十几张毛主席接见沈阳军区抗日话剧团《雷锋》剧组成员的珍贵照片。据说热爱戏曲的毛主席从不看话剧。还说给我200块钱看剧。但毛主席被《雷锋》这部剧所吸引,为剧中的雷锋而激动。张军每次说起这件事,都会心酸,哽咽。

雷锋,一个从旧社会的苦难中幸存下来的孤儿,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懂得了一个道理:没有* * *生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当他感谢党报答党朴素的阶级感情,上升到为党的事业奋斗的理想,成为执政党的一员,怎能不感慨万千?不了解雷锋那一代人的历史和思想轨迹,就很难理解雷锋做过什么,也就真的会对雷锋产生一个问号,这个问题是多么的幼稚和肤浅。

党报聘书

前几年有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说雷锋是“人才”,不是“人才”。雷锋是不是人才,我们不多说,只提供一点史料,就能相当好地说明问题。1961年11个月,一封聘书送到了雷锋的手里,至今无人知晓:

雷锋同志:

我们热烈欢迎得知贵公司已确认你为本报记者,我们写信正式聘用你...我希望将来加强我们的联系。

我在此传达

欢迎

中国人民解放军

通信联络小组

解放军报社

1961年11月17。

有人民大学的研究生在军事博物馆看到了这封聘书。几个同学画了一些感想。有人说,要成为中央级党报的记者,需要一些真正的技能。没想到雷锋这么好。有人说这是雷锋的重要史料,丰富了雷锋的形象。雷锋不仅助人为乐,而且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对当代青年有吸引力。

自然的贡献

雷锋是怎么去做典型的,领导是怎么找到雷锋的,宣传雷锋的第一人是谁?

我们终于明白了。在沈阳的一家宾馆,我们见到了现已退休的前新华社驻辽宁军事记者童和。当我们还在戴红领巾的时候,我们记住了雷锋的名字,却没有关注谁是宣传雷锋的第一人。现在,我们面前坐着两位写过雷锋事迹的作者。

他们谦虚地说:“雷锋不是我们提拔的。他早在公开之前就出名了。”

“1960,10,《前进》主编纪秉谦给我们俩打电话,说报社收到了一份天然的稿件,反映了一个叫雷锋的新战士的艰苦朴素。说着,纪冰把稿子递到了我们面前。我们看到这个新兵入伍不到10个月,收牙膏皮,补袜子,给人民公社捐款,做了很多好事。当时我们认为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党强调努力工作。雷锋这样做不简单,但也很可爱。之前吉兵让我们去了解军队,认识这个军人。我们去了工兵团政治部,见到了王副主任,请他了解一下雷锋是哪个单位的。王副主任说,雷锋这几天在沈阳,他要去辽宁师范大学做一个关于他的遭遇的报告。他是一个想的苦,想的甜的典型。

“我们两个商量了一下,决定实地感受一下。雷锋在大学讲课的那天,我们两个和学生坐在一起听。我难过极了,不忍心听雷锋讲他辛酸的人生经历。雷锋不仅讲了他过去的苦难,还讲了他受党的培养和现在的工作。上面说话,下面哭,有同学哭。这时,口号突然响起,‘雷锋的苦难就是我们的苦难,雷锋的仇恨就是我们的仇恨’。领导喊完,同学站起来带头减:‘学雷锋’和‘学雷锋’。那场面太刺激了。对于我们俩来说,这个报道解决了情绪传染问题,我们都觉得这个士兵真可爱。他不仅是经济的典范。会后,我们直接与雷锋交谈。他说话诚实。他带了三本日记和笔记。我们发现这个年轻人非常注意他的学习。吉兵前一天也听了汇报,激动地说要报个大例。

“工兵团宣传部的赵志华,摄影师张军,他们和雷锋有过多次接触。我们又听了他们的介绍,然后加入了雷锋的连队,那里的指导员是高。他对这个士兵的评价是积极的。他介绍了这个军人的特点,一个是吃苦耐劳,一个是助人为乐,说他对人民有很大的感情,通过行动表达了对老同志、工人、农民的一种自发的感情。部队发了四个月饼,他送到了职工医院。王华区建立人民公社的时候,他发了200块钱。”

张军在回忆中更形象地描述了那次捐款:

“1960 10 10月下旬,我和宣传助理从雷锋所在团的地方拿了两封表扬雷锋的信,再次去雷锋所在的运输公司核实。抚顺市王华区和平人民公社发来一封信,感谢雷锋寄来100元支持人民公社的建立。一封是辽阳市委来信,热情赞扬雷锋善举,给灾区人民送去100元。经过调查了解,弄清了事实:一次,连队驻地的群众敲锣打鼓热烈庆祝人民公社成立。看到这热闹的一幕,雷锋立即跑到储蓄所,把在工厂和部队积攒的200元钱全部拿出来,一阵风似的跑向和谐。

平人民公社党委办公室把钱放在桌子上说:‘我盼望这一天很久了。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请接受它!党委办公室的同志很感动,说:‘你们对公社的爱我们接受,但这钱我们不能收。请保管好,寄回家!雷锋语重心长地说:‘人民公社是我的家!如果我父母还活着,绝对不会拒绝他儿子给的钱。雷锋再三要求,公社还是不收。直到雷锋说流泪了,公社的同志才同意收一半。100元的金额虽然不多,但却给了和平人民公社全体成员一笔精神财富。

“不久之后,辽阳地区遭受了百年一遇的洪水。当雷锋在报纸上看到党中央毛主席派飞机给灾区人民送去衣服和食物时,他心里想,我能为灾区人民做些什么呢?他匆匆写了一封慰问信,冒着大雨,跑到邮局,把公社退回的100元寄给了辽阳市委...

“雷锋支持人民公社和灾区人民,愿意倾其所有,但从来不想乱花一分钱。加入解放军后,他每月领一笔津贴,除了一毛钱交团费,两毛钱买肥皂,再一部分钱买书,其余全部存入储蓄所。他穿过的袜子我不知道补了多少次,最后都彻底换了,舍不得扔掉。公司发夏装,每人两套单制服,两件衬衫,两双鞋。雷锋只收到了一套制服、一件衬衫和一双鞋。雷锋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受到同志们的高度赞扬,但有些同志不理解雷锋,说他存钱不花是愚蠢的!

“雷锋在日记中写道:有人说我是傻子,这是不对的。我想成为一个对人民和国家有益的人。如果这是一个‘傻子’,那么我愿意做这样的‘傻子’。革命需要这样的‘傻子’,建设也需要这样的‘傻子’。

“有的同志看过电影《雷锋》。不知道他们还记不记得一个叫王大力的士兵扔雷锋的破袜子的场景,还有雷锋以王大力的名义给母亲寄20元钱治病的画面。这是真的。王大力总是认为雷锋有点小气。当他知道是雷锋以他的名义给母亲寄了20元钱时,他改变了对雷锋的看法。”

一直存在争议。

雷锋做的这些好事早已被群众传颂,但仍有一些人不理解。不仅仅是今天,在当时,就连整天和雷锋在一起的干部都怀疑雷锋做好事的动机。

童和继续告诉我们:

“公司也有持相反意见的干部。有的干部说他喜欢炫耀,做好事是给别人看的。当时我们写得很仔细,就有意识地请有两种意见的同志坐在一起谈,接受我们的采访。大家心平气和的聊了很久。当初大多数人都认同雷锋。通过谈话,对雷锋有一些看法的同志逐渐转变了。团里的韩政委是抗战时期的干部。他说,‘有一点点不同意见很正常。大家一起交流思想是有好处的。如果要说谁是发现雷锋的伯乐,那应该是韩政委。他自己就是‘活雷锋’。他自己家里很困难,也给灾区捐过款。

但是,在宣传雷锋的时候,他不让别人写他。他几年前去世了。至今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先进事迹。

“那时候有工读学校和少管所,有的孩子戴着红领巾进去。每个人都意识到教育对年轻一代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觉得‘雷锋是党的好后代’。后来我们写了一个这样的交流话题。当时国家经济困难,国际环境对我们不利,但我们觉得只要有一个党,有一个政治骨干,有一个雷锋那样的好青年,国家就稳如泰山。”

雷锋成了东北的一把“火”。

童和继续告诉我们:“手稿写好后,我们就拿给纪冰看。他拿给时任沈阳军区政治部主任的杜平看。杜平眼光独到。看完稿子,他写了‘毛主席的好兵——雷锋’几个字。1960 165438+10月26日,这篇稿子在《前进》上出现了两个半版。稿子还发给了新华总社、解放军报、辽宁共青团杂志、辽宁工人日报、沈阳日报。然而,各种报纸上刊登的标题已经被修改。解放军报(1960,65438+2月,13)以《坚强的新苗子》为题在二版发表;辽宁日报叫红色战士;

新华社的标题是《苦孩子成长为优秀军人》。当时最受欢迎的报纸是《前进》。同时,军区还提出了“学雷锋、抓雷锋、超越雷锋”的口号。雷锋的名字传遍了整个东北。雷锋的申诉举报,在空军机场、海军舰艇、工厂车间、农村打谷场到处讲,声音嘶哑。大家都说雷锋就是火。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有激动人心的场面。雷锋所在团在抚顺市及其青年中开展学雷锋活动。报纸宣传了许多学习雷锋的好青年。后来我们又写了两篇,一篇叫‘磨炼’,讲的是雷锋在党的教育下的成长。另一篇文章叫‘成千上万的雷锋在成长’,反映了雷锋在年轻人中的巨大反响。当时雷锋的名字在辽宁基本上是家喻户晓,在全国也有一定的影响。中国青年出版社很快来信要求我们写一本雷锋的书。因为我们要去前线采访,所以我们拒绝了这个任务。我们一个去了东海前线,另一个去了南海前线。

雷锋之死

童和继续回忆:“真巧。1962八月15,雷锋牺牲的那一天,我们从广州走回来,回来就听说雷锋因公牺牲了。当时一下子说不出话来。感情上真的受不了了。后来听说集团要给雷锋办丧事,抚顺市很重视。工人、青年和妇女都派代表参加追悼会并送灵。追悼会在王华区的一个礼堂举行。那时候礼堂里已经没地方了,外面人山人海。葬礼路上挤满了人。街道两旁种了白花。这也是一条十英里长的街道。我们被毛主席的一句话“虽然死了,但还有生命”深深打动,认为雷锋就够了。听过他报告的人,他直接帮助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