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刘送的一片红”?

逻辑矛盾和现实矛盾

鲁迅有一次和一个朋友聊天,说古代有些食客是在帮助别人,但是他们真的有能力帮助别人两次,于是他给了一句诗。阿清人鲁长春在《谭斌湘阴楼》中讲述了“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为他人化妆的趣事。应一位盐商的邀请,金农去扬州著名景点平山堂吃饭。席间,有人建议每个人都唱一首关于“飞鸿”的古诗,以帮助饮酒者喝醉。轮到盐商时,他终于设法说:“刘的每一块都是红的。”。柳絮明明是白色的,却“片片白从刘”而来,怎么能说“片片红”呢?一阵笑声让他尴尬的无法下台。这时金农对盐商很委屈。他说这首诗写得真好,发表了!大家都会持怀疑态度,问出处。金农起身道:“这是元人唱的一首关于平山堂的诗,引用得不错。”然后他不慌不忙地啐了一口莲花:

二十四桥,二十四风,栏杆依旧追忆老江东。

斜阳照桃花屋,柳红。

这首诗写的是夕阳照在扬州二十四桥畔的桃花坞上,柳絮随风飞舞,宛如晚霞,缀满五颜六色的斑块。多么美妙的景色啊!“每一片红都来自刘”本来是不可理喻的,但食客用前三句做铺垫后,就变成了感人的故事。这首诗真的写得很好,但是有什么问题吗?这纯粹是因为他急于应对这种情况。

“刘是红的”这句孤立的话,与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刘是白的”的判断相矛盾。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件事做出两种相反的判断,这叫逻辑矛盾。思维中的逻辑矛盾违反了形式逻辑的矛盾律,这是论证和任何其他思维表达方式的大忌。

矛盾律规定,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可能同时为真。要消除逻辑矛盾,就要尽量让两种观念不冲突,不互相否定。前面提到的门客的前三首诗,改变了“来柳”的环境条件;这样,正常情况下的“刘的白片”和特殊情况下的“刘的红片”之间的矛盾就消除了,两者就相同了。

冯梦龙编的《古今谭概观》里有个笑话,确实很好地解决了逻辑矛盾。有一个人名叫张友渔。每天都有大量食客来他家谋生。有一次,张友渔做了一个谜语,贴在门上,告诉大家只有答对的人才能进去。谜语是:“老,少,羞,好吗?”一大群食客挠头不解,只好瞪眼,被拒之门外。一个名叫王的走上前来,解决了这件事。他解释得很精彩:“太公八十年遇文王,未老;甘罗十二为丞相,小不小;关上门后一个人咽下去是不是很丢人?开门让大家吃饭好吗?”这个谜语中的四句话是四对矛盾的概念。我们不能说某人老了,他不老,也不能说某人小了,不小了。王说“乡绅八十里遇文王”。人虽老,心不老。“老”和“不老”是两回事,可以在一个人身上“合二为一”,不构成逻辑矛盾。同理,说甘洛小,但官位不小。他把第三句和第四句变成了反问句,问主持人,你丢人不丢人?像我这样做是好是坏?王的解决办法让他的主人笑了。

列宁曾指出:“逻辑矛盾”——当然是在逻辑思维正确的情况下——不应该存在于经济分析或政治分析中。”同时,他指出,生活本身和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矛盾,这些矛盾不同于逻辑矛盾。他说,“这不是叙事上的矛盾,也不是理论上的矛盾...这不是捏造的矛盾,而是活生生的辩证矛盾。”这种矛盾被称为“现实矛盾”。这个矛盾不是矛盾律所能排除的。

不在同一时间,或者不在同一对象上,同一方面,两个相反的观念未必构成逻辑矛盾。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载舟”与“覆舟”是一对矛盾的概念,但在不同的条件下,水有这两种不同的功能。

俄罗斯俗话说,同一个人是“羊面前的英雄,英雄面前的羊”。表面上看有冲突,但从不同角度看,都是真的。

马克思说:“革命已死,革命万岁!”既然已经死了,怎么才能永生?马克思说,虽然法国工人的革命斗争暂时失败了,但革命精神是永恒的。我们说反动派的破坏和捣乱,有好有坏。这意味着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有好的结果,而不是说坏事和好事都有。

总之,一切反映现实矛盾的思想都不违反矛盾律;但叙事过程中的逻辑矛盾违背了矛盾律。但在思维上,往往很难区分什么是现实矛盾的反映,什么是逻辑矛盾的表现。

比如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文以载道”的说法,也有“诗言志”的说法。据此,许多人一度认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可分为“载道”派和“言志”派。

钱钟书在《旧文四论》中指出:实际上,在中国的旧传统中,“文以载道”、“诗以言志”只是指明了个别文体的功能,并不是对“文”的概述。“文”是指散文,以区别于“诗”和“词”。这两件事看似相互指向,其实就像说“他要去北京”和“她要回上海”钱钟书认为,两者也可以说是“两翼互补”,比如“早餐吃粥”和“午餐吃面”,两者并不矛盾。所以,同一个作家,既可以写文章宣扬这样那样的道理(即“文以载道”),也可以写诗抒发情怀和志向(即“诗以载志”)。也就是说,“文以载道”和“诗言志”不是笼统地谈“文”,它们谈的不是同一个对象,不构成逻辑矛盾。

又比如某人口好,我们夸他“能言善辩”;有人的文章简单易懂,我们说他的文章“像文字一样清晰”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以章说话”好,还是“以文字理解”好。身处美景之中,让人感叹“风景如画”;站在一片迷人的风景前,人们评论说:“如果你在一个好地方”。「风景如画」和「好地方附近」哪个情况更值得称赞

在《语言的奥秘》中,张玉夫认为,要回答上述问题,首先要明白自然景物和口语是首要的,而图片和文字语言是次要的;同时要明白,图片是自然景物的艺术反映,在记录口语的时候,书面语言也经过了提炼。所以,画面不能脱离自然景物,书面语必须接近口语,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图片不能简单模仿,必须改进,文字语言也不能简单记录,必须加工。所以“用语言说”也好,“理解为语言”也好;“风景如画”不错,“如果你在一个好地方”也不错。它们涉及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但事实上并不矛盾。

矛盾律所要排除的逻辑矛盾,是指对同一对象、同一时间、同一方面所作出的两种相互否定的思想。没有这“三个认同”,就不会构成逻辑矛盾。

读过《圣经》的人都知道,《圣经》里有摩西死后下葬的话。一个人可以描述一下自己死后的葬礼场景吗?早在公元8世纪,一位学者就在《圣经》中列举了一系列这样的“矛盾”,以表明《圣经》是不圣洁的。

据说开悟的人在书中描述自己死后葬礼的场景也不是不可能。佛祖释迦牟尼提前三个月预言自己要涅槃了。《菩萨摩诃萨经》开头说:“如是,我有耳闻。有一段时间,佛在碧舍精舍的讲堂里,远离了国家。告诉和尚:我三月涅槃。”据记载,这种预知在中国高僧中自有一代。

如果一个人说:“我同意‘人能看见死后的事’,不同意‘人能看见死后的事’。”那么,我们应该说他陷入了一个矛盾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