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小说的现状与趋势

就新时期文学而言,始于1985前后的先锋小说意义深远。首先,它把人类对自身的形而上学思考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逼近黑格尔的“崇高旨趣”。比如残雪的《老云》质疑人的生存环境,叶的《五月的黄昏》质疑人的精神世界,余华的《四·三事变》解构了人的情感。其次,先锋小说对历史偶然性和随机性的大胆揭示,在我们这些信奉本质主义的人面前打开了一扇不一样的幻想之门。先锋派小说家坚持要做的,是把历史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还原到一个本来的状态。他们相信没有人见过历史,就像没有人见过草是怎么长出来的一样。

“人与历史”的主题建构既为先锋小说提供了充分表演的张力场,也带来了诸多悖论。一方面,人生活在历史中,历史生活在人们的记忆中,生活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尤其是记忆。谁能保证“我爷爷”“我奶奶”“我”的叙述中不掺杂个人喜好和个人观点?谁来讲述记忆的真相?人类最终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等待“戈多”的音信,却要有人为忙碌的人开出人生的药方?

90年代,关于先锋话题的“伪先锋”、“伪现代派”的指责已经远去。那些年先锋小说努力尝试的东西,在今天已经变得很正常,那些年很多惊艳的作品都缺乏太多的阅读冲动。阅读心态的成熟和理性认识的增强,使我们能够客观冷静地审视“先锋文学”现象。新时期文学创作与批评中提到的“先锋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是一个时间范围很强的概念,泛指1985年至1990年前后中国文坛涌现出的一批对当时的文学主流、写作规范和创作体制构成某种反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