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地方戏曲作家作品

清代地方戏作品多为下层佚名作者所撰,且主要以梨园手稿传世或艺人传世,鲜有出版印刷。唯一保存至今并能看到其早期面貌的剧本是乾隆年间出版的戏曲选本《百秋》第六集和11集,以及《那树谭帕》和《梨园》的几部手抄本。一般来说,地方戏兴起初期,在农村集镇流行时,主要是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小戏,如《打花鼓》、《打面缸》、《张三借靴》、《张姑借妻》。内容和形式相对简单,但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浓厚。喜剧或滑稽剧常被用来批判时弊,嘲讽恶人坏事,对受压迫受损害的人表示同情,给观众以有益的启示。这类作品是戏曲发展更加贴近群众的产物,也是文人在创作中所欠缺的。

随着地方戏的成长,为适应各种成分复杂的观众在竞争性营业演出中的需求,接受昆曲、彝剧、小说、弹词、宝卷等说唱艺术的影响,各地方戏相继移植或改编了大量以历史演义、民间传说为题材的故事剧,其内容和形式也日趋成熟,涉及生活领域广泛,出现了许多优秀剧目。作者以历史题材,一波三折地反映了清朝的各种社会矛盾,表现了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一个突出的主题是赞扬起义的进攻。如《神州雷》、《丁晴朱》,描写了宋代梁山义军的斗争生活;写隋末瓦岗寨英雄造反的《贾加楼》、《大登州》;写元末徐州城民暴动的《串珠子》。也有一些鼓吹抗朝,歌颂反抗精神的剧目,如写内大臣黄反,为周“反五通”留商,反唐写“铁丘坟”等。这样的作品,一方面反映了人民对封建专制的不满;一方面,它还与嘉庆、道光年间的安百里、田丽起义密切相关。就连《东周史》、《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改编的《祭风台》等大量武侠、战争剧,也鲜明地表现出这个挣扎时代的特征。另一个重要主题是歌颂爱国主义和民族英雄,反对民族压迫,如《二郎山》、《寡妇西游记》、《打火棍》和根据杨家将故事改编的藏戏《文成公主》。这种剧出现在民族矛盾尖锐复杂的清代剧坛并非偶然。在戏剧中,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常被用来揭露封建政事的腐败,总结历史教训,以达到讽刺现在的目的。此外,剧中还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女性形象,如穆和等。他们武功超群,智慧超群,关心国事,救亡图存。作者对他们的赞美既体现了一种浪漫的理想,又表达了现实社会中反封建的民主思潮。其他剧目,如《冯晴汀》、《赛琵琶》、《四子》、《玉堂春》、《铁原弓》、《少华山》、《王宝钏》、《宇宙前线》、《凡高行宫》等。,反映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或男女情爱,或家庭纠葛,或世态炎凉。

由于时代和阶段的局限性,清代地方戏的创作也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侵蚀,出现了一些鼓吹镇压农民革命的《捉杨幺》《捉方腊》等烂剧和许多歪曲劳动人民形象、宣扬封建道德或低级趣味的烂剧。即使是优秀的作品,也往往夹杂着大量的糟粕。

演员和地方戏的普遍繁荣也使表演艺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第一,涌现了一大批有创造力的演员。当时京畿有著名花艺家近200人,分别见于甘、贾刊刻的《小故事》、《扬州画船记》、《日光下看花》等。大部分都是丹角演员。乾隆初年,京剧有六大名班,包括各种风格的“京剧十三绝”。他们的肖像被挂起来当广告,可见他们享有很好的声誉,但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并没有被准确地记录下来。在记载的人物中,最著名的是京剧艺术家八大子、天宝儿、拜尔,秦腔艺术家魏长生,以及他的弟子陈寅恪、王贵观、刘二官、刘,合称“四美”。有“二泉老人”之称的杨八官、郝天秀、高浪亭是扬州的主要演员。他们出身贫寒,但他们有勇气和正直。虽然被政府取缔驱逐,但并没有改变初衷。例如,魏长生在进入京州时从未放弃过秦腔表演。而刘二官则“傲慢自大,有时与小贩意见不合。”他们技术过硬,善于取长补短,大多擅长几种声音。刘,湖南人,“自幼在粤”,入京后也成了的弟子。杨八官、郝天秀是苏州、安庆的著名艺人,到扬州唱当地乱弹,“采(魏)仙秦腔”。这些艺术家最突出的特点是勇于创新。根据赵翼的《屋檐下的杂记》,魏长生的“演技能因势利导,推陈出新,不用老一套”,所以在声音、表演、化妆等方面都能有所创造。

其次,随着反映生活的戏剧内容的扩展,特别是大量反映历史、政治、军事斗争的戏剧的出现,清代地方戏的表演形式和技法较前代更加完备和精细。比如脚色系统,继承和发展了昆曲原有的“江湖十二脚色”,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出身和净线。与昆曲重在正、正的局面不同,清代地方戏大多重在正、净。在命与网两条线上进一步形成了细致的划分,即生(即被生)、老、幼与网、被网、被画、酬与丑。文与武也有分工,形成文、武、武三种不同类型,极大地丰富了戏曲艺术的表现能力,更有利于演员的专业锻炼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