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泉峰出生在哪里?

刘·

刘全峰,男,出生于1962,河南省灵宝市市焦村镇东册村人,农民作家。1980高中毕业,从教多年,被企业录用。1990加入河南省作家协会,1991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作家班学习。现就职于灵宝市国土局,兼任灵宝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中文名:刘全峰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南省灵宝市

出生日期:1962

职业:作家

代表作品:《生活》《老城》《败兵》《和平游戏》。

人物体验

发表作品在1987。第一部小说《人生》被多家刊物转载,并改编成电视剧《马鲁塔》。十余年后,在《青年文学》、《时代文学》、《莽原文学》、《北方文学》等国内多家文学期刊发表了超过百万字的小说。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生活与爱情》、中篇小说《老城》、《败兵》、《和平游戏》、《民间艺人》、《夜来花》、《黄河汉口》、《沼泽》以及一部短篇小说《囚徒》,还发表了大量的故事作品。

奖金;奖品

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文学奖。其中:1990年小说《二更的冬天》获河南省青年文学优秀作品奖;1996《寒山护法》获首都十家报社举办的全国优秀报道文学奖。2000年,小说《人生细雨斜飞》获《人民文学》杂志和鲁迅文学院举办的全国青年文学大赛一等奖,后被多家刊物改编转载。2001小说《爱》获河南省优秀文化成就奖提名。多部作品还被杂志评为“本期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品”。

自我评估

别样人生文学之路

我们的地方,秋凌,也叫西苑。它的南面是秦岭山脉,北面是黄河。放眼望去,尽是沟壑沟壑,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沉浮。高中毕业,复习了两年,没能跳过龙门,于是满满的失望和烦恼回到了农村。我这才发现,我对自己出生、成长、抚养的这片土地是如此的不满和鄙视,这里面有那么多的邪恶和仇恨,于是我学会了用笔进行反击。这种反击,说到底,是一种发泄。发泄到最后,才意识到自己太肤浅,太无知,有点愚蠢可笑。尽管如此,我还是成为了一个狂热的文学追求者,走上了业余创作的道路。

那时候是80年代初,还是集体化,有生产队,生产队还记得工分。一天三点,早出晚归,还要去外地写,只能占便宜。于是三伏天大课间,别人睡得正香,我汗流浃背爬在桌子上努力学习;冬夜里,暖床的诱惑如此强烈,我却坚持在寒风中爬格子——这样顽强的追求没有感动上帝,我辛辛苦苦的文学作品只有一次又一次的被拒。

父亲的脾气很暴躁,很容易生气。一家七口的生活重担放在他肩上,他当然不开心。那时候生活很苦,玉米粉和红薯片很难吃饱,每年缺粮是常事。到现在,我还时常记得父亲把口袋揣在兜里借吃的那一幕。那是真实的,清晰明了,一点也不褪色,一点也不含糊。那部“电影”常常触动我的感情,一次又一次在我脑海中上演。高考失利对父亲的打击最大。一个农民对儿子的希望破灭了。他还能指望什么?他开始反对我读书写字,尤其是反对我熬夜。他在思考得失。一晚上几毛钱的电费对我这个没受过训练的人来说太不公平了,于是一怒之下砸了我的台灯。面对父亲的无礼,我一句话都不敢说。我理解父亲的感受。我总是同情和原谅我的父亲。所有的责备都归咎于我的无能和无能。眼泪偷偷流进人的肚子里,我要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努力拼搏。这种挣扎也不全是痛苦,因为有了文学,我总觉得自慰,精神饱满。

非常感谢“付出就有回报”这句话,让我坚信一个公平的上帝一定会让成功降临到我身上。几年后,我的第一篇文章终于在天津的《家庭日报》上发表了,我把寄去的12元稿费全部给了父亲。十二块钱,别笑,少得可怜,但那时候,可以买几百斤盐,500块煤,还能付全家一年的电费。重要的不是这些,而是我和父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我清楚地看到父亲的眼里充满了泪水,我的眼眶湿润了。只有这十二块钱,让我们父子之间的感情得到了充分的沟通。

1987年,我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人生》发表在《洛神》杂志上,描述了我在东北被俘的士兵与日军细菌试验的殊死搏斗,被其他刊物转载,后被著名作家吴若曾和著名编剧、导演许瑞生改编,拍成电视剧《丸田》。作品中的爱与奉献震撼了人们的心灵。数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给我写了热情洋溢的信,其中包括工人、农民、教师和解放军战士。这些,感动了我,感动了父亲,感动了家乡的乡亲,我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

生活,让我再一次回望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那是一种深情而感激的眼神,是一种只有对爸爸妈妈才能自然流露的心境。她给了我创作的动力和源泉,给了我不一样的人生观。在灵宝,苹果园是最美的风景。到处都是苹果树。四月,满山遍野的苹果都在开花。十月,苹果的笑脸映红了山河,树栽了,花开了。作为一个农民,自然深有感触,于是有了两茎的冬天,今年冬天,秋天。在灵宝,黄金可谓“极品”,传说中的淘金生活让人为之倾倒,为之陶醉。我曾经在一个冬天深入矿井,和掘金者在一个帐篷里住了半年多,创作了《沼泽》(又名《生活饮斜》、《爱情》、《寒山靠山》等作品,其中小说《爱情》获河南省优秀文化成果奖提名;报告文学《寒山保护者》获首都十家报社组织的全国优秀报告文学文学奖,还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当时国家重要领导人的接见。1990加入河南省作家协会,1991被省作协推荐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作家班深造。十年来,我在《青年文学》、《时代文学》、《莽原文学》、《北方文学》等多家文学期刊发表了超过百万字的文章,多部作品被杂志评为“本期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品”。

文学改变了我的命运,把我带入了另一个人生世界。因为文学,我成了豫西三门峡的“名人”。多年后,我被当地一家黄金企业录用,开始写公文。我扎实的文学创作功底,让我熟悉了自己的作品。2006年,我被借调到市国土局秘书科。

这几年因为工作忙,我几乎停止了文学创作,但那种文学的感觉还是无时无刻不在胸中涌动。每当我翻开新的杂志,看到熟悉的文学朋友的佳作,心里除了喜悦,总会有一种沉重的失落感和落后感;每当我打开网络,面对文学朋友们的欣喜与悔恨,我都会给他们发去衷心的祝福,同时暗暗鼓励自己做下一步的创作计划。我至今引以为豪的是,灵宝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因为道德经,我继承了道家的人间思想。因为函谷关,有六国抗秦,国民党军英勇抗日的经典画面;因为山高路险,解放前有影响当地半个世纪的土匪文化;因为矿产资源丰富,改革开放30多年的沧桑,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是一大遗憾。接下来我想写一部小说,关于当年的土匪,关于神秘的矿井,关于老子的《道德经》孕育的这片特殊地域的文化,让文学永远成为一种力量,去沟通灵魂,去感染生活,去实现我们心中* * *的美好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