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分离:“真实的痛苦”

最近迷上了这部剧。继欢乐颂之后,又一部有良心的国产剧。因为贴近教育现实,深刻揭露家庭教育现状,有人评价这部剧是“真正的肉中刺”。之所以让人感受到《皮肉之痛》,是因为它“真实”,剧中反映的方方面面都是我们的前世。

房多多是个成绩一般的女生,热爱写作。她的父亲是眼科医生,性格幽默,主张对孩子宽松管理,母亲是女强人,严格认真,学习上不肯放松。

张小玉是一个慷慨忠厚的富二代,从小被爷爷奶奶惯坏了。他母亲早逝,父亲娶了一个年轻的继母。小宇天性善良,学习成绩不好,因为和后妈相处不好,渐渐叛逆起来。

琴琴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的工薪家庭。她的父亲是出租车司机,母亲是社区医院的医生。琴琴的母亲很强势,决心送琴琴出国,但琴琴的父亲主张让女儿留在家里读书,两人分歧很大。

总之,这三个家庭可以代表大部分家庭情况,也代表了每个家庭对下一代教育的忧虑。《小别离》这部剧既反映了现代教育的倾向,也真实地反映了青春期孩子的状态特征。

因为《小别离》非常直观的反映了当下的教育和家庭现状,开播以来人气飙升,以至于我三天追了30集。

学生时代,只有分数是命根子。

作为学生,一直有一句流行的话,“考试是老师的法宝;分分是学生的命根子。”

成绩好,老师表扬全班,家长微笑,能满足孩子所有的愿望。但一旦考不好,孩子就会被贴上“差生”的标签,这也意味着未来堪忧。

虽然后来实施了素质教育,但并没有完全改变多年来填鸭式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中考之际,多多因为承受不了突如其来的巨大压力,患上了“考试焦虑症”,于是多多的父母为了有一个轻松的成长方式,不得不决定送她出国读高中。

暂且不说出国留学好不好,但是国内一些学校对成绩和升学率的渴望,很可能剥夺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权利,给孩子的童年留下阴影,甚至对孩子以后的人生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只有这样,他们的生活才会真正被毁了。

面对孩子的压力,国内很多家庭都会陷入如何平衡升学压力和自由发展关系的思考。所以很多孩子和家长都在教育体制的压力和情绪的不断诉求中挣扎。

第二,中产家庭仍然生活在焦虑中。

我们都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也没有什么过亿的财产,所以我们没有白吃最后一顿饭,但我们一直在这样一个普通的家庭里充满焦虑。

朵朵学习成绩中等,努力的话有可能考上重点高中,但是一旦发挥不好就只能去普通高中或者职高;

琴琴学习成绩很优秀,但是在重点高中有太多好的前景。琴琴的妈妈担心,即使她上了重点高中,也不一定能和那些留学回来的孩子竞争。

小宇家境殷实,说出国是分分钟的事,但想不想出国也是个问题。

现在的竞争之激烈超乎我们的想象,中产家庭最值得同情。

有时候我们不怕缺钱,没钱也可以拼命赚钱,但是就怕那些有钱人在这个社会可以随意凌驾于规则之上。没钱的人比不上有钱的人,有钱的人比不上有闲钱的人。最惨的是那些介于没钱和有钱之间的中产家庭。

毕竟缺钱的人可以认命,有钱的人可以过性生活,那些在中间徘徊的家庭真的很尴尬。

三个父母总是把未完成的梦想强加给下一代。

在生活中,我们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儿子,你爸妈这辈子都这样。我们此生最大的希望在你身上。你不能让我们失望。”

剧中秦琴的母亲真的花了很多时间才把秦琴送到国外。先是着手卖房子筹钱,然后想着把琴琴送到国外做小宇的陪读,最后打算把琴琴收养给自己的亲妹妹,只为了拿到美国国籍,上美国的公立学校。

都说父母不容易,其实现在的孩子都过得很辛苦。他们心中有自己的梦想,但也有完成父母梦想的使命。他们看似一个人,头上却顶着两代人甚至三代人的梦想。这对他们来说压力真的太大了。当人们过分关注孩子的美好未来时,他们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想法。

父母期望孩子有精彩的人生,难免用自己的硬性条件要求下一代。优秀的定义有很多,不一定要有钱,成功也不是浪费生命。谁说平凡的幸福不伟大?

剧中多多爷爷念了一首诗,分分钟戳中我。

当一个人把自己的梦想嫁接到别人身上的时候,这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意义只是帮助别人延续自己的价值。就算最后真的实现了这个价值,也和他自己无关。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兴趣和学习不可能总是兼得。

剧中的房多多是一个喜欢写作的女孩。她的小说《我最疯狂的青春》在网络上有很高的人气,也有8万粉丝。但是朵朵的妈妈让她暂时放弃为中考更新小说,这让朵朵很沮丧。

读书时代,我们每天都要做很多梦,比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比如成为一个作家,或者成为一个吸引人眼球的明星。关于我们的未来,我们已经暗暗做好了各种打算,但最终还是要在老师和家长的压力下,走出自己的蓝图,回到书山和题海。

从初中开始就对写作很感兴趣。每次写的时候,总觉得有说不完的话。

但因为当时课业太紧,我只能每天课余时间偷偷在白纸上写一点,等允许玩电脑的时候再上传到博客上。

那时候就好像,即使生活中我不能完全做我自己,但写作时我可以做我自己。所以,我珍惜每一个表达自己感情的机会。

我一直觉得,在人生有限的时间里,能有自由表达的权利,能和愿意听你倾诉的人分享我的观点,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事情。

五青春期的叛逆,伤心的不只是自己。

想起来,当我们和父母有很多分歧和矛盾的时候,会大喊父母不理解我们,会哭诉自己的委屈,会觉得全世界都不理解我们的难处。

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吵架的背后,父母可能更多的是无奈。

那一刻爆发出来的喊声,都是真实的发泄,但回过头来,那些没有经过大脑的话,才是父母最不能接受的痛。

但很多时候,父母只能通过说孩子还小,会长大的话来安慰对方,支持对方。

我高中的时候,有一段叛逆期。上课不认真学习,用手机给同学发短信。当父母扔给我一长串话费清单时,我傻眼了。后来我爸妈严厉批评了我,然后扔给我一句“你自己想想”,就关上门了。

十五分钟后,父亲请我吃饭,因为我气得说不出话来。

突然,我非常后悔。我为自己的不努力感到愤怒,也为自己直言不讳而自责。匆忙中给自己找的理由,瞬间变成了借口。

就像剧中的这一幕,即使父母和孩子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最难过的其实不是孩子,而是哭泣的无助的父母,而这一切只有在所有孩子长大后才能体会到。

六是为了团圆,这也构成了人生的完整。

齐帕的故事里有一个关于死亡的争论。高说的那句话在朋友圈刷屏了:

在我们的教育中,很少谈离别,甚至到了生死关头,都要跺三下脚,摸摸木头,才觉得不吉利。

所以,我们从来没有做好离别的准备,或者说我们害怕离别,害怕曾经朝夕相处的朋友和家人离开我们。

在这部剧中,朵朵妈妈和琴琴爸爸一开始都无法接受孩子出国的事实。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永远陪在自己身边,哪怕将来上了大学,甚至找到了工作。

其实我也一样。对于一个希望一切都完美的人来说,我一直希望人生总会有相遇,那些分离的戏码少一些。

比如每次放假回家,兴致都极高,但是开学了,总是不开心。因为还是接受不了一个人住,习惯了被庇护,习惯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只要我说一句话,爸妈就会去厨房忙活,所以我总是不习惯一个人面对世界上的勾心斗角。

可是想想,人生似乎总是要离别的。我们听不到“父母不会陪你一辈子”的说法,但似乎这是迟早的事。

所以《小别离》让中国的父母和孩子提前体验了分离。正是因为这部剧真实的还原了离别的失望和纠结,才提醒我们要珍惜在一起的时光,以免日后后悔。

真的希望这部剧能成为一个表达和展示的窗口,让越来越多的父母和孩子能互相尊重和理解,让更多的人明白拥有时珍惜的重要性。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给我一些建议。在不断努力的过程中,谢谢你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