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轮上的中国:重大国际国内形势分析目录

结构失衡与改革机遇

这篇文章有三个目的。一是讨论政府行为如何加剧结构失衡。本文将中国政府概括为“生产型政府”,这种政府注重生产,忽视公共财政,因而更容易补贴生产者,降低消费者福利。结果,结构失衡加剧。二是梳理改革开放30年来政府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一个命题,即中性政府,或者说中性政府,是中国政府成功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三是明确结构失衡导致社会结构变化,从而为进一步改革提供了契机。

——姚洋

发达国家的债务和全球经济前景

全球经济预测的背后隐藏着许多隐患和担忧。最大的可能是美国、日本和西欧国家的财政状况和主权债务水平接近或超过警戒线,而新兴市场经济体都面临通胀压力。那么,如何理解发达经济体的债务负担呢?他们的财政赤字和高负债会让他们崩溃并引发下一场金融危机吗?认识到这些问题,无疑是发现和判断全球经济未来走向的关键。

陈志武

中国法治向何处去?

中国必须通过法治走向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的初始阶段强调法治乃至宪政。宪政是指在宪法至上的原则下,通过司法审查的制度安排有效保障人权,限制政府滥用权力,将国家一切活动逐步纳入法治的轨道。正是这种宪政意义上的法治的制度安排,才能使国家增强治理和社会整合的合法性,同时使民主政治这个精巧的机器有效而稳定地运转。

——季卫东

百年来中国的社会进步之路

面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困境和社会生态恶化的严峻形势,会有各种各样的治理之策,但错误的判断和错误的治理世界的药方往往是治标不治本的,甚至是治标不治本的,这无异于画饼充饥,甚至是解渴。中国社会强权力、弱市场、无社会的结合,是社会生态恶化的根本原因。导致特殊利益群体的畸形发展,形成不公平的社会秩序。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社会建设才是公平正义的保障,社会重建可能是走出这一困境的唯一出路。

郭于华

2011中国外交:大国外交经验考验中的一年。

中国政治发展秩序的战略选择:2000 ~ 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