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项记忆和杂项写作

最近一直在读江洋先生,别人眼中永远的女人先生,她的自传,她的小说和散文,慢慢了解这位睿智的老人。

这本《杂记杂记》(1993-2013)也是三联书店出版的。正如江洋先生坦言,三联书店“不是官员,不是商人,而是学者”,特别受夫妻俩喜爱,两人的很多书都交给这家出版社。

《杂记杂文》,收集了张先生的怀旧文章和一些序文、书信,分为三个部分:杂记、杂文、序文。有些文章在其他集子里看过,有些东西在回忆和传记里有所涉及,读起来更加亲切自然。文笔向来质朴无华,或长或方,或短或百,一个经历过世事的老人的大度和睿智令人折服。

回忆往事,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我在祁鸣上学》,这也是全书最长、最贵的一部分。这位90岁的老先生生动地回忆了他童年的求学经历和他遇到的人。杨复的眼光是深远的,不局限于传统。他认为祁鸣教学好且严格,他可以打好中外文基础。他对所有的妻子一视同仁,并把她们送到祁鸣学习。在那个美丽的新世界里,小江洋聪明、调皮、活泼,被人照顾,长大了,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当她想起自己的孩子时,丈夫很少具体回忆起母亲。她想知道为什么她记得她的父亲和姑姑,为什么她不写她的母亲。原因竟然是她接触不多。在现在的情况下,大概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在以前,因为大家庭的特殊性,孩子多,我妈大概是喜欢上了小孩子和男孩子,对他们真的有点生疏。幸运的是,因为在一个大家庭里有许多孩子,长兄长姐经常代替他们父母的职责,江洋也是如此。无论在家还是在祁鸣学校,几个姐妹无微不至地照顾她,担当起“人生第一任老师”的角色。

在随笔部分,印象最深的是“钱钟书生活中的江洋”。好的婚姻可能不一样,但如果一个妻子能像江洋那样尊重、尊重、相爱,那就不会是坏的婚姻。江洋认为,他最大的贡献是保持了钱钟书的顽皮和那群傲慢。这是钱钟书最可贵的地方。他调皮又天真,凭着过人的智慧,成了众人眼中博学有趣的钱钟书。王先生还是挺有才华的,做过很多事业,成就了很多事业,但对她来说,只有一件事是终身不变的,那就是她的人生就是钱钟书笔下的江洋。即使任务艰巨,生活真的很辛苦,但也很有趣。

在序言中,阅读序言不仅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也加深了对作者的理解。比如钱钟书,很多人都知道,记忆力很强,过目不忘,但是江洋先生知道,怎么会这么神奇呢?他就是喜欢读书,愿意努力。他不仅读书,还做笔记。他不仅看一两遍,还会看三四遍。他的笔记是不断补充的,所以他会看很多书,不会轻易忘记。比如钱钟书对《围城》就不满意。他早期的作品没有引起他的兴趣。他没有什么野心。他希望毕生致力于学习。随后,江洋先生将尽力发表他的手稿,“如果死者是活着的,活着的人是无辜的。”在莫一佳翻译的《我们仨》的序言中,王老师承认她出身于一个旧式家庭,任何所谓的“淫秽书籍”都是女孩子家不允许看的,她也不敢看。我终于明白了,有个朋友在看小说《巴斯》的时候,承认总有一种老派学究的陈腐气息,这是王先生的“局限”,也是她的宝藏。

在最后一封信里,有一封给领导们的信,要修缮钱在无锡的故居。王先生强烈反对在无锡建立故居,甚至拒绝保存骨灰。想隐身的情侣怎么会想要钱的故居?王先生的话是真的,他的话是坚定的。如果无锡领导把钱钟书当成“无形资产”,当成吸引游客的招牌,那将是对钱钟书淡泊名利的极大讽刺。以钱钟书的反对来纪念钱钟书是不合适的。

先生不知道,钱故居现在无锡已经建好了,先生大概也不知道,真正愿意寻找文人古迹的游客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