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和高晓声的哪些作品是关于农村的?
鲁迅不落俗套,把农民放在小说意境的核心,精心勾勒出一代农民的真实面貌,立刻引起了人们的惊叹。新文学的追求者们推崇鲁迅的眼光,纷纷效仿,推动了一代“乡土文学”的振兴。此后,农业小说一直在新文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鲁迅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感到失望。在总结其教训的过程中,他将对现状的批判与对农民愚昧无知的批判结合起来,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深刻命题。他希望有一场彻底的思想革命运动来改造中国人的灵魂,唤醒他们的意识。在《呐喊》、《彷徨》的农村艺术世界里,鲁迅以最真挚、最沉重的感情审视着阿q、润土、祥林嫂等一代农民,同情他们在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压迫下的悲惨贫困生活,肯定他们朴实、勤劳等美好品质,理解他们潜藏的革命愿望。但他用渗出血泪的眼睛焦虑地关注的,却是农民在封建思想长期广泛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疾病。《暴风雨》通过辫子展现了农民麻木不仁、愚昧无知的灵魂。《阿q正传》是农民在思想伤害下形成的民族软弱的形象记录。《故乡》描写了润土在经济压迫和精神摧残下的麻木不仁,但着重描写了他精神世界的变化。《祝福》描绘了祥林嫂在封建宗法社会中的精神奴役和精神创伤。总之,它揭示了农民被沉重的精神枷锁束缚着,被残酷的封建思想无形地扼杀着,远远超出了对其经济政治压迫的描写,成为艺术表现的中心。鲁迅用这种方式告诉人们,中国农民要摆脱奴隶的命运,不仅要反抗经济上、政治上的剥削和压迫,更重要的是要打破精神枷锁,寻求思想解放。这些作品生动地展示了中国思想革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改造人们的精神面貌。
高晓声
高晓声“一直致力于描述和反映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命运,追溯农村各个历史时期普通农民的物质和精神变化。”[2]虽然《在李顺盖房子》使高马德·萧声在离开文坛20多年后声名鹊起,但真正奠定高晓声在中国当代文坛重要地位的是他的陈焕生系列小说。陈焕生系列小说主要有《漏斗管家》、《陈焕生进城》、《陈焕生换工作》、《陈焕生包产到户》、《战术》、《一个大农场主》、《陈焕生出国》等作品。,创建时间持续65438+。特别是突出了整个农村改革过程中农民心理变化的全过程。”[3]正如有评论者所说,“我们认识了陈焕生,从而认识了一个时代”。[4]高晓声和赵树理在进行文学传记时,采用了不同的散视角方式,选择了追踪反思的模式,给人以强烈的历史纵深感。
赵树理
在民族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推动下,赵树理感受到了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他拿起笔来描绘他所熟悉和热爱的农村时,他把自己的热情倾注在有阶级觉悟、同地主阶级进行坚决斗争的农民群众身上。他关心他们的斗争,赞扬他们在新政权的支持下获得解放。《小二黑的婚姻》写的是新时代,在民主政府的支持下,小二黑和小芹赢得了爱情的自由。《李佑才板话》正面描写了农民与地主的斗争,赞扬了以李佑才为代表的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的成长。李家庄的变化展示了人民革命在党的领导下,经过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最后胜利的艰难历程。《地里的寡妇看瓜》、《家传》、《邪不压正》都表现了阶级斗争背景下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赵树理紧密结合时代和政治斗争的需要,生动地表现了农民推翻地主统治的斗争,农民当家作主的信心和自豪。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人民解放的尖锐而激烈的政治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