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能够从一个小人物成功逆袭为大汉王朝的开国之君呢?

刘邦不是一介武夫,年轻时也曾周游列国,作为楚国人的青年刘邦,他至少游历了魏国、韩国、秦国等国家。

他表面上不事产业,游手好闲,其实他胸怀大志,不屑于在山沟沟里刨食。

他比较专注于战国局势的发展,趁机谋取一官半职,进而等待时机,他的《大风歌》就颇有鲲鹏展翅的意蕴。

刘邦能够从一个小人物,成功逆袭为大汉王朝的开国之君,仔细推敲无非这么几个原因而已。

其一、青年刘邦胸怀大志,有志于成为战国时期的?食客?

刘邦在战国末期,曾经有志于成为魏国信陵君的食客。

刘邦青年时期,比较倾慕魏公子信陵君无忌的为人,他很想投入信陵君门下。于是一路西行而至魏国故都大梁城,可惜信陵君已死。

他后来听说原来的信陵君门客张耳,也正在召纳门客,于是就到外黄县投入到张耳门下,不想两人居然结成知己。

可见刘邦的经历是很丰富的,他本人就是底层谋士出身,具有底层谋士的一些基本功。

其二、魏国被灭后,刘邦失业在家,好打抱不平,颇得当地民心,进而被推荐为亭长

秦始皇统一天下,魏国继韩国之后,也很快被灭亡了,魏国的高官张耳成为秦朝官府的通缉犯,他的门客皆散去。

所谓?树倒猢狲散?,刘邦也不得已回到家乡沛县。

因为见多识广,刘邦在家里呆不住,经常在外面广交朋友,又好打抱不平,因此很多当地豪杰都愿意跟随他。

萧何等人觉得与其让刘邦在外面自己折腾,还不如做个好人,把他推荐给沛县县令,做个亭长,官不大,事情挺多。就此刘邦开始在沛县成为一个鼎鼎大名的?亭长?。

其三、专注于秦国局势的发展,进而等待时机,趁秦末动乱,一举成为?沛公?

作为小小的亭长,他有机会往来于秦楚之间,而且居然见到了秦始皇,当然他这个级别的?公务人员?,是不入流的芝麻官,秦始皇怎么可能见他,其实就是在大路上看看秦始皇的威仪而已。

看看也就算了,他还喜欢评论,在家里说大话说惯了,口无遮拦,居然破口而出:?大丈夫当如是?,身边的差役赶紧把刘邦拉到后面,生怕出事儿,根据秦法,同伍是要连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