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小说《京华烟云》人物分析或赏析

北京云的文化意蕴

一部完全商业化的韩剧系列不知何时进入了我们的视线。当观众还在感叹或鄙夷《大长今》流出的韩国文化时,深情的京云来了。有一个叫长今的宫女兼医女自强不息,又来了一个懂事宽容的陌生女孩——姚木兰。如果说《大长今》描绘了一个女人自强不息的坎坷命运;然后这首《京华烟云》描述了几个大家族在特定历史时期起起落落的命运图景——《清明上河图》。

对于部分观众对编剧的质疑,我持保留态度。因为对于名著改编的影视剧来说,一直存在吃力不讨好的危险。但这首《京华烟云》,我觉得是多年难得的经典。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剧中每个角色都有一个故事,在演员们的精彩表演下,都呈现出一个肉肉的载体。前几天写了一系列关于《大长今》中“友情”和“恩师”的角色,是基于我对剧中丰满人物的喜爱。在这部《京华烟云》中,从中青老主角,甚至到丫鬟和医生,每个角色的性格都用文字表达了很多命运,丝毫不输《大长今》

姚思安,温柔善良的姚母,姚木兰,刚正不阿的孔立夫,可爱迷人的姚莫愁,姚涤非,新自由主义,活泼可爱的戴芬,多愁善感的红玉,口无遮拦的暗香少女;风格柔弱的曾,坚强的曾祖母,圆滑的桂姐,刚愎多病的曾平雅,温柔多疑的曼妮,胆小老实的经亚,放荡不羁的孙亚,浪漫痴情的曹丽华;还有充满漫画意味的牛家:奸诈的牛,贪婪的牛,欺男霸女的牛依桐,单纯浪漫后来成为汉奸的牛怀玉,好胜贪婪直到最后回心转意的牛素云。就44集,刻画了那么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却又细致贴切,真的很好。

上面提到的演员,新老演员,都在做着精彩的花样,演员、编剧、导演都为塑造这些角色下了很大功夫。《京华烟云》里的经典台词一句接一句,值得细细品味。这当然是林老先生的功劳,但也少不了编剧们的思考。让我们来看看剧中每个角色在卧室里优雅的个人照。婚宴上每一个刻有喜字的青铜烛台,每一件服装的每一个滚边、每一个纽扣都一丝不苟,每一套与周围环境相匹配的茶具,都可以在剧中道具的体贴中看出。此外,该剧的剪辑也相当精致,以花代树的技巧随处可见,每个角色的跌宕起伏都穿插得很美很恰当。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在于经典到每一个细节。

那么,我们来谈谈《北京的云》中渗透的文化氛围。仔细算来,不输给任何一部让观众惊艳的韩剧。

古色古香的深宅大院,红木雕刻,亭台楼阁。

这不仅包括姚和曾的深宅大院,紫木家具,屏风和方桌,还包括姚后来搬进的花园。王宓花园门口的石狮子,其耀眼的亭台楼阁和花园池塘,不仅让迪菲的外国朋友连连叹息,也让观众应接不暇。

还有那条满是糖葫芦、茶馆、小吃、古书、兔子、风筝、鲜花的商业街,到处都是喊声和气味。

古董、陶瓷、古画、书法、报纸和书籍

莫愁嫁妆里的精美古董在木兰的指挥下展示给观众。曾家的古玩店成了古玩集中营;这还不够。从玻璃院子里的古玩买卖,到曾、姚家的每一个房间,都少不了这种陶瓷仿古装饰。

在欣赏西山风景的一幕中,傅老先生、姚思安先生、立夫和莫愁对甘龙的字体各有评论。全剧,出现的对联和书信都是笔墨。

然后我去看了每一个书房的书和古画,透露出书香门第的气息。还记得木兰和立夫传世的《饮冰室集》和《商代甲骨文初步研究》这本书吗?

还有立夫以“不义”为笔名写的通俗散文《一个文人的故事》。大意是说,当时的文人大多做了一些粉饰,但实际上报纸舆论监督的功能在当时就有所体现。找当时印刷密集的报刊,《民国时报》、《人民日报》、《真理》、《新青年》,还遭遇了《北京的云》导演。报童的声音“号外,号外”真的是这个时代影视剧的标志。但是,立夫作为一个学者的学者精神,林先生根据报纸上的舆论,搬到富牛家去,也是他的理想。除了意气风发的大学生,男女老少如何集体出门抗议牛的邪恶和欺凌?中国的老百姓只会造谣生事,就像王新礼《失恋》里镇上的老百姓一样。

诗歌,谚语,传说。

《京华烟云》毕竟不像《红楼梦》那么高雅,时不时的惩罚诗词,但是已经有适合大家身份的谚语了。“开弓没有回头箭”这句话出现过很多次,但每一次都让人感叹世事无常。接下来,《北京的云》将陆续在国外播出,这些内容的翻译也要下一番功夫。

还有老人女儿舍命救父的传说,在木兰和莫愁口中出现了三次,每次都体现了女儿的伟大和无奈。每当钟声响起,观众都为木兰的命运担忧和叹息。

独特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北京的云”和中国文化所独有的。

木兰被逼婚时,姚思安把自己所有的甲骨都给了木兰做嫁妆。姚思安流着泪说:“我的大女儿救了我的命。”唉,在他心目中,他的心爱之物——甲骨文——还不如他的女儿珍贵。

最后一幕,姚思安为了不让甲骨文落入日本鬼子手中,玉石俱焚,那一幕,何其惨烈!“甲骨即使化为灰烬,也要留在中国的土地上”,这是一种怎样的气节!

京剧,二胡,长笛,箫和鼓

《北京的云》一开始,木兰就表演了京剧。然后在西山、姚佳、王宓花园、监狱,甚至演员们讲话的背景音乐,都离不开京剧的字正腔圆。直到最后一首醉人的《贵妃醉酒》,才随着木兰悠悠而来。

花木兰妹妹大婚之夜,姚思安愤懑的二胡《夜深人静》,在空寂的夜里,让人唏嘘不已。可惜错过了木兰,在木兰结婚的那天晚上,立夫一个人吹萧,叹道:真可怜。

另外,婚礼中敲锣打鼓自然也是少不了的。

佛教和道教

中国的文化最了解的是韩国、日本和东南亚,而影视作品中很少涉及佛教和道教。林语堂的《北京的烟》以向外国介绍中国文化为目的,渗透了佛道文化。从《尼姑》中的抽奖、喜庆到祈福,佛教文化都在那个时代打上了印记。

道教主要体现在入世的世俗专家姚思安身上。他和女儿木兰的每一次对话,每一次面对灾难的冷静,一个人长途跋涉后,然后恍然大悟,都道出了自己的路。

婚礼和葬礼礼仪

在韩剧《新娘18岁》中,我第一次了解到了韩国的婚丧仪式。从曾家在京三喜事的风光,到曾平亚、曾、曼妮等的葬礼。《京华烟云》展现了中国古代典型的婚丧礼仪。庆祝和悲伤体现在每个道具的细节上,大礼、嫁妆、登顶、择日出门、三朝回门、红轿子、山河国袄、干坤地理裙。

茶文化

西湖龙井搭配简单的陶瓷茶具,透露出我们的茶文化。

《京华烟云》中的茶文化体现在每一个接待客人的场景中。特别是木兰泡立夫茶那场戏,天翻地覆,泡了两杯,最后那杯龙井满满的。透过立夫含泪的眼睛,所有的感情和遗憾都消失了。

除此之外,江苏的炒螃蟹、知美斋的酸梅羊肉、天一斋的板栗羊肉汤、天宝楼的烤羊腿、食防的肉末饼干、南京的盐水鸭、桂花鸭,听起来都让人垂涎三尺。

中国古代大家庭标本。

曾家是中国古代一个典型的大家族。曾,他妻子的曾祖母,他的姨太太桂仪,其他三个儿子和儿媳,以及一群群丫鬟,他们都有自己的家,但他们结合在一个大家庭里,他们有一个* * *利益。而且每一个媳妇都涉及到另外两个大家族:牛家和姚家,这是古代强强联合的婚姻生活。

曾家这个大家庭,也是老谋子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给外国人看的画面。老谋子获奖这些作品是其次的。重要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国外最早的影视作品,让很多外国人仍然认为中国人是妻妾成群,男人大辫子。而《北京的云》不仅仅表现了这样的场景,因为还有五四带来的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的自由氛围。

动荡的时代背景,三个家族的兴衰,三代人的悲欢离合。

与鸳鸯蝴蝶派矫情地以战争为他们恋情背景的话剧不同,《京烟记》展现了三个家族的兴衰和三代人的悲欢离合,描述了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局势下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从五四思想解放和军阀混战到民国再到抗日战争的社会历史变迁。

这种背景最好的体现就是牛家。从牛家的大获全胜到千古骂名,再到牛怀玉成为汉奸,牛素云为日本贩卖毒品,这些都展现了中国如此沉重的历史。

美丽的风景,精致优雅的旗袍,大气的音乐

纵观《北京的云》,到处都是金黄的银杏叶,绚烂的日出日落,一轮圆月挂在枝头,黄昏的古楼,清晨的烟霞白塔,美而不失。尤其是在西山赏景的场景里,一座桥,一个石碑,一个飞檐走壁,老北京的京味一点一点透露出来。从这个角度来看,老版《京华烟云》细腻狭窄的风景在这方面败下阵来。

还有一套精致的旗袍,穿在几个有钱人家身上,魅力无穷。比如木兰安排孙亚和曹丽华见面的一场戏,木兰的黄色旗袍绝对好看。什么能更好地体现中国女性的优雅?

此外,整部剧的背景音乐和主题曲《发现》均来自大陆音乐大师王黎光,处处洋溢着浓厚的氛围。一个人听《发现》这首歌,可能只是觉得歌词很美,歌曲感觉三叹。但是看完剧,听完真的感叹花木兰的一生,也感叹剧中所有人的一生。

像《天地英雄》《七剑》都有自己的配乐,而大陆电视剧不像韩国电视剧,很少有自己的音乐磁带。而这部《北京的云》的配乐、VCD、DVD也一起涌向了市场。有了王黎光自己的手,《京华烟云》更加波澜壮阔,音乐衬托出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

很多人对亚洲乃至美国的无敌“大长今”不屑一顾,但这些人可能没看过这部剧,并对其提出批评。这样的评论没有说服力。看完《大长今》,剧中的饮食文化让人流连忘返,这也是韩国人引以为豪的地方。但是,北京的烟和大长今比起来,一点也不逊色。如果说《大长今》的哄骗为韩国的国家形象加分的话,那么上面提到的足以让《京华烟云》“出口”后展现的中国文化值得我们炫耀和骄傲。当老谋子所展示的大辫子,一个来自中国的男人的形象还在延迟的时候,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北京的云无疑会为中国的形象增光添彩,甚至锦上添花。

因为有这些文化氛围,因为有优秀的剧本,因为有演员的精湛表演,因为有央视的报道,这部《北京烟云》注定是墙内开花墙外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