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与武三思,武承嗣是什么关系?

武三思是武则天异母兄长之子,武承嗣是武则天同母兄弟之子,他们俩都是武则天的侄子。

武承嗣,字奉先,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唐朝外戚大臣,武则天侄子。起家尚书奉御,迁秘书监,袭封周国公。光宅元年(684),授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垂拱元年(685),加同平章事,成为宰相,月余罢免。载初元年(689),授纳言。天授元年(690),进文昌左相。武周时期,大肆诛杀大唐皇室及大臣中不附者,建立武氏七庙,请求武则天立为太子,遭到狄仁杰等人反对。

武三思,并州文水(今属山西)人,武周宰相,荆州都督武士彟之孙,女皇武则天的侄子。

官右卫将军累进至兵部、礼部尚书,并监修国史。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大封武氏宗族为王。武三思为梁王,赐实封一千户。神龙三年(707年),谋废太子李重俊,却在景龙政变时被李重俊所杀,唐中宗李显追赠他为太尉,谥曰宣,唐睿宗李旦废其谥号并开棺戮尸,毁其墓。

扩展资料:

武则天作为一个女性,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王朝中能够君临天下,成就帝业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独一份儿了。至于对她的评价,则随着历史的变迁发生过很多的变化。

在唐朝时期,由于之后的统治者都是她的直系子孙,所以对她的评价都还比较正面,而事实上武则天也有着很强的政治才能,在她当朝的时候,重用了一大批贤能,而且还开创了科举考试中的“殿试”。

由于她治理国家的卓越才能使得当时的国家获得了很好的发展,被后人赞许为有“贞观遗风”,另外她也为李隆基“开元之治”奠定了基础。

而在唐朝之后,人们对她的评价就开始转为负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就说她“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 然不称职责,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

毛主席也曾对她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百度百科-武三思

百度百科-武承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