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故事文言文
1. 资治通鉴的文言版短小故事
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四零三年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春秋》抑诸侯,尊周室,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以是见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惓惓也。非有桀、纣之暴,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是故以微子而代纣,则成汤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宁亡国而不为者,诚以礼之大节不可乱也。故曰:礼莫大于分也。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昔仲叔于奚有功于卫,辞邑而请繁缨,孔子以为不如多与之邑。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卫君待孔子而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为名不正 *** 无所措手足。夫繁缨,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细务也,而孔子先之。诚以名器既乱,则上下无以相有故也。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易》曰:“履霜,坚冰至”,《书》曰:“一日二日万几”,谓此类也。故曰:分莫大于名也。
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于襄王,襄王不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文公于是乎惧而不敢违。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智伯之于晋,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诛之也。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或者以为当是之时,周室微弱,三晋强盛,虽欲勿许,其可得乎?是大不然。夫三晋虽强,苟不顾天下之诛而犯义侵礼,则不请于天子而自立矣。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礼义而征之。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而讨之!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呜呼!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害糜灭几尽,岂不哀哉!
2. 《资治通鉴》的故事宋神宗熙甯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3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历经19年编辑完成。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谓,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司马光为此书付出毕生精力,成书不到2年,他便积劳而逝。《资治通鉴》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司马君实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清代学者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这部书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北宋时代,在中唐以来长期混战之后,实现了国家统一,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繁荣了学术文化;同时,内政多弊,御戎不力,“积贫积弱”,局势不稳。这是一个有生气的时代,又是一个很苦闷的时代,是个前进的时代,又是个软弱的时代。当时,君主将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虑如何生活,寻找出路。于是,有主张以“柔道”治天下,说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有立志改革,而实行变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铤而走险,起义造反的。掌握文化知识的人们,特别是历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对现实而回顾历史,企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借鉴历史,为了有资于治国安邦,更好地解决现实矛盾。其中,司马光主编《通鉴》的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
3. 求《资治通鉴》中故事三则曲突徙薪 初,霍氏②奢侈,茂陵徐生③曰:“霍氏必亡。
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④,众必害⑤之。
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⑥言:“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
书三上,辄报闻⑦。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⑧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⑨,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救之,幸而得息。
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⑩,馀各以功次坐,而不录⑾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
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主人乃寤⑿而请之。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绝之。
向使福说得行,则国无裂土出爵之费,臣无逆乱诛灭之败。往事既已,而福独不蒙其功,唯陛下察之,贵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发灼烂之右。”
上乃赐福帛十匹,后以为郎⒀。 注释 ①《资治通鉴》: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1362年的历史,北宋司马光等用19年时间编纂而成,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
②霍氏:指西汉大臣霍光一家,霍光执政20年,纵容他的妻子毒死汉宣帝原配皇后,而立自己的女儿为皇后。他的子孙封侯,女婿们都掌握兵权。
霍光死后,霍家仍骄横荒淫,后来还要谋杀丞相,废掉宣帝,而立霍光的儿子为帝。事发后,霍家灭族,株连被杀的几千家。
③茂陵徐生:茂陵人徐先生,从下文看,名福。 ④右:上,级别高。
⑤害:嫉妒。 ⑥疏:臣子对皇上陈述事情的文章。
⑦报闻:汉代制度,皇帝对臣子的奏疏如果不采用就来个“报闻”,意思是“知道了”。 ⑧过:拜访。
⑨突:烟囱。 ⑩上行:上座。
⑾录:邀请。 ⑿寤:醒悟,明白。
⒀郎:郎官,皇帝侍从官的通称。 译文 当初,霍氏家族奢侈,茂陵人徐先生说:“霍家一定会灭亡。
奢侈就不谦逊,不谦逊就会轻视慢待上边,轻视慢待上边这是悖逆的路子。高居人上,大家就会怨恨。
霍家掌权的时间很长了,怨恨他们的人多了!天下怨恨他们,他们还在走悖逆的路子,那么不灭亡还等什么呢?”于是向皇帝上书说:“霍家的权势太盛了,陛下如果爱护、优待他们,应该及时抑制他们,不要让他们走向灭亡!”上了三次书,每次上边总是答复“知道了”,而不认真对待。后来把霍家灭族了,而告发霍家谋反的人都受到了封赏,有人为徐先生报不平,上书给皇帝说:“我听说从前有个客人到一家去串门儿,见到主人家灶火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有一堆柴火,客人对主人说:‘要把烟囱改为弯曲的,要把柴火挪远一点儿。
不然的话,将要发生火灾。’主人一声不吭。
不久这家果然失火了,街坊邻居们一起救火,幸好扑灭了。于是主人宰牛备酒,答谢街坊邻居们,烧伤严重的坐在上座,其余的人根据各自出力的大小顺序落座,就是不请那个建议修改烟囱、挪远柴火的。
他人跟主人说:‘假如当初听人家的话,就用不着宰牛买酒了,怎么也不会有火灾的。现在估量人们出力大小而请客,怎么建议修改烟囱、挪远柴火的那个人沾不着光,而这些烧焦头发、烫坏脑门的倒成了座上客了呢?’主人这才醒悟过来而请来了那位客人。
而今茂陵徐福屡次上书说霍家将要叛乱,应该防止、杜绝事件的发生。当初,如果徐福的意见能够实行,那么国家就用不着拨出土地、拿出官爵了,而霍家也不会有因为叛乱而被灭族的祸害。
事情过去了,就偏偏徐福得不到奖赏,希望陛下想想这件事,应该尊重提出修改烟囱、挪远柴火建议的人,让他的功劳在那些烧焦头发、烫坏脑门的人之上吧。”皇帝于是赏赐徐福丝绸十匹,后来让他当了郎官。
点评 世间有一种人,叫做“事后诸葛亮”,这种人应该是永远多于“事前诸葛亮”的吧?因为能防患于未然的毕竟是少数,而且即使有,也不一定能得到重视。这样想来,其实能做“事后诸葛亮”也是很不容易的,一来需要有承认错误的勇气,二来需要有认识错误的智慧。
文中的徐福应该说还是幸运的,他起码没有像《三国演义》里袁绍手下的田丰,等事实证明自己预见正确的时候,也就是他的主子要结果他性命的时候,因为他比主子还聪明嘛! 天知地知 杨震①孤贫好学,明欧阳《尚书》②,通达博览,诸儒为之语曰:“关西③孔子杨伯起。”教授二十余年,不答州郡礼命④,众人谓之晚暮⑤,而震志愈笃。
邓骘⑥闻而辟⑦之,时震年已五十余,累迁荆州刺吏、东莱太守,当之郡⑧,道经昌邑⑨,故所举荆州茂才⑩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以遗⑾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后转涿郡⑿太守,性公廉,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官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注释 ①杨震:华阴(今属陕西)人,字伯起,东汉名臣。
②欧阳《尚书》:西汉欧阳伯和创立了《今文尚书》的“欧阳学”,故。
4. 资治通鉴10个故事概括语出《资治通鉴》,是作者司马光的议论。司马光在《通鉴》周显王十年(前359)叙述卫鞅(即商鞅)变法之后,有一段关于守信用的议论,在议论过程中提到了四个历史故事,即“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
1、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
事见《史记·刺客列传》,鲁国让曹沫为将军,与齐国作战,打了三次败仗,鲁庄公害怕而献遂邑的土地与齐讲和,但仍以曹沫为将军。后来齐桓公与鲁国在柯地会盟,齐桓公与鲁庄公已经在坛上盟誓,曹沫突然手持匕首劫持了齐桓公,齐桓公左右的人都一下愣住了。齐桓公问:“你想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大,鲁国弱小,但你们大国侵夺鲁国也太过分了。现在鲁国的城池已经就是就是齐国的国境了,你应该好好想想怎么办了。”在这样的无奈的时候,齐桓公便答应归还侵夺鲁国的土地。曹沫听后便扔下匕首,走下盟约的高台,走到面北群臣的位置,脸色不变,言谈如故。齐桓公脱离了危险,勃然而怒,但想毁约。管仲说:“不能这样,贪图小利而逞一时之快,在诸侯面前不讲信义,就会失去天下的援助,不如把土地给他们。”最后齐桓公便将侵夺鲁国的土地还给了鲁国。曹沫三次战败而失去的土地都又回到了鲁国。
2、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
事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尔在外流亡很多年,当时很多诸侯国不接纳他,但到了楚国后,楚国热情地招待了他,在招待他时,楚国国君问他说:“如果你以后做了晋国国君,将如何报答我?”重尔说:“我看你什么贵重的东西都有,我不会有更稀罕的东西送给你,不过借你吉言,以后我果然做了晋国国君,如果我们在战场上相遇,我便以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作为回报吧!”后来,重尔果然作了国君,成了晋文公。他也果然与楚国在中原战场上相遇,晋文公便实践了自己的诺言,退避近百里以报楚国招待之恩。
3、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
事见《资治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魏文侯在与群臣饮酒十分高兴的时候,天下起了雨,魏文侯想起了他与虞人(山林管理者)相约当日要打猎,于是,他便亲自去告诉人家因天雨不能打猎了。此事已在《通鉴》故事(2)中已做了介绍。
4、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
事见《资治通鉴》周显王十年(前359),即在司马光这段对信用的议论之前。秦孝公任用公孙鞅变法,法令已经制定,但还未公布。公孙鞅怕老百姓不信,便在国都咸阳集市立起一根三丈高的木杆,下令说谁能把他杠到北门去,便给他十金。老百姓觉得奇怪,也没有人敢去搬运。公孙鞅又下命令说:“能杠过去的人给五十金。”于是有一个人便将此木挪到了北门,公孙鞅立即便给了他五十金。此后,公孙鞅才颁布了变法的法令。
资治通鉴》卷三
燕人***立太子平,是为昭王。昭王于破燕之后。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与***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古之人君有以千金使涓人求千里马者,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而返。君大怒,涓人曰‘死马且买之,况生者乎!马今至矣。’不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于是士争趣燕: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昭王以乐毅为亚卿,任以国政。
[2]燕国贵族***同推举太子姬平为燕昭王。昭王是在燕国被齐国攻破后即位的,他凭吊死者,探访贫孤,与百姓同甘***苦。自己纡尊降贵,用重金来招募人才。他问郭隗:“齐国乘我们的内乱而攻破燕国,我深知燕国国小力少,不足以报仇。然而招揽贤士与他们***商国是,以雪先王的耻辱,始终是我的愿望。先生您如果见到合适人才,我一定亲自服侍他。”郭隗说:“古时候有个君主派一个负责洒扫的涓人用千金去购求千里马,那个人找到一匹已死的千里马,用五百金买下马头带回。君主大怒,涓人解释说:‘死马您还买,何况活的呢!天下人知道了,好马就会送上来的。’不到一年,果然得到了三匹千里马。现在大王您打算招致人才,就请先从我郭隗开始,比我贤良的人,都会不远千里前来的。”于是燕昭王为郭隗翻建府第,尊他为老师。各地的贤士果然争相来到燕国:乐毅从魏国来,剧辛从赵国来。昭王奉乐毅为亚卿高位,委托以国家大事
5.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及一篇其中的文言文《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资治通鉴》 中华书局版 《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司马光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
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书摘1) 峻兵入台城,司徒导谓侍中褚翜曰:“至尊当御正殿,君可启令速出。”翜即入上合,躬自抱帝登太极前殿;导及光禄大夫陆晔、荀崧、尚书张闿***登御床,拥卫帝。
以刘超为右卫将军,使与钟雅、褚翜侍立左右,太常孔愉朝服守宗庙。时百官奔散,殿省萧然。
峻兵既入,叱褚翜令下翜正立不动,呵之曰:“苏冠军来觐至尊,军人岂得侵逼!”由是峻兵不敢上殿,突入后宫,宫人及太后左右侍人皆见掠夺。峻兵驱役百官,光禄勋王彬等皆被捶挞,令负提登蒋山。
裸剥士女,皆以坏席苦苫草自鄣,无草者坐地以土自覆;哀号之声,震动内外。 初,姑孰既陷,尚书左丞孔坦谓人曰:“观峻之势,必破台城,自非战士,不须戎服。”
及台城陷,戎服者多死,白衣者无他。 时官有布二十万匹,金银五千斤,钱亿万,绢数万匹,他物称是,峻尽费之;太官惟有烧馀米数石以供御膳。
或谓钟雅曰:“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仇,盍早为之计!”雅曰:“国乱不能匡,君危不能济,各遁逃以求免,何以为臣!” 丁巳,峻称诏大赦,惟庾亮兄弟不在原例。以王导有德望,犹使以本官居己之右。
祖约为侍中、太尉、尚书令,峻自为骠骑将军、录尚书事,许柳为丹杨尹,马雄为左卫将军,祖涣为骁骑将军。弋阳王羕诣峻,称述峻功,峻复以羕为西阳王、太宰、录尚书事。
峻遣兵攻吴国内史庾冰,冰不能御,弃郡奔会稽,至浙江,峻购之甚急。吴铃下卒引冰入船,以蘧蒢覆之,呤啸鼓枻,溯流而去。
每逢逻所,辄以杖叩船曰:“何处觅庾冰,庚冰正在此。”人以为醉,不疑之,冰仅免。
峻以侍中蔡谟为吴国内史。 温峤闻建康不守,号恸;人有候之者,悲哭相对。
庾亮至寻阳,宣太后诏,以峤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又加徐州刺史郗鉴司空。峤曰:“今日当以灭贼为急,未有功而先拜官,将何以示天下!”遂不受。
峤素重亮,亮虽奔败,峤愈推奉之,分兵给亮。 后赵大赦,改元太和。
三月,丙子,庾太后以忧崩。 苏峻南屯于湖。
夏,四月,后赵将石堪攻宛,南阳太守王国降之;遂进攻祖约军于淮上。约将陈光起兵攻约,约左右阎秃,貌类约,光谓为约而擒之。
约逾垣获免,光奔后赵。 壬申,葬明穆皇后于武平陵。
庾亮、温峤将起兵讨苏峻,而道路断绝,不知建康声闻。会南阳范汪至寻阳,言“峻政令不壹,贪暴纵横,灭亡已兆,虽强易弱,朝廷有倒悬之急,宜时进讨。”
峤深纳之。亮辟汪参护军事。
亮、峤互相推为盟主,峤从弟充曰:“陶征西位重兵强,宜***推之。”峤乃遣督护王愆期诣荆州,邀陶侃与之同赴国难。
侃犹以不豫顾命为恨,答曰:“吾疆场外将,不敢越局。”峤屡说,不能回;乃顺侃意,遣使谓之曰:“仁公且守,仆当先下。”
使者去已二日,平南参军荥阳毛宝别使还,闻之,说峤曰:“凡举大事,当与天下***之。师克在和,不宜异同。
假令可疑,犹当外示不觉,况自为携贰邪!宜急追信改书,言必应俱进;若不及前信,当更遣使。”峤意悟,即追使者,改书;侃果许之,遣督护龚登帅兵诣峤。
峤有众七千,于是列上尚书,陈祖约、苏峻罪状,移告征镇,洒泣登舟。 陶侃复追龚登还。
峤遗侃书曰:“夫军有进而无退,可增而不可减。近已移檄远近,言于盟府,刻后月半大举,诸郡军并在路次,惟须仁公军至,便齐进耳。
仁公今召军还,疑惑远近,成败之由,将在于此。仆才轻任重,实凭仁公笃爱,远禀成规;至于首启戎行,不敢有辞,仆与仁公,如首尾相卫,唇齿相依也。
恐或者不达高旨,将谓仁公缓于讨贼,此声难追。仆与仁公并受方岳之任,安危休戚,理既同之。
且自顷之顾,绸缪往来,情深义重,一旦有急,亦望仁公悉众见救,况社稷之难乎!今日之忧,岂惟仆一州,文武莫不翘企。假令此州不守,约、峻树置官长于此,荆楚西逼强。
6. 求一篇《资治通鉴》里面有名的故事郑文贞公魏征寝疾,上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又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子欲以妻其子叔玉.戊辰 ,征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上思征不已,谓侍臣:“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和唐太宗的故事都知道吧.说的就是朋友之间可以互相借鉴的事情.武汉大学近期甚至有一个对《资治通鉴》精讲的课程,对开阔眼界和提升文化内涵都很有帮助,推荐喜欢《资治通鉴》的人,特别是政企界的优秀人士,可以去了解了解,该课程由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开办,叫历史文化与领导韬略的高级研修班.。
7. 有关资治通鉴里的小故事一篇即可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仁杰对曰:“文学缊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数日,又问仁杰,对曰:“前荐柬之,尚未用也。”太后曰:“已迁矣。”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乃迁秋官侍郎;久之,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曲阿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随便找了一个,这个是卷第二百七,则天顺圣皇后下,也就是武则天的一段,翻译过来就是:
武则天曾经问狄仁杰:“我想用一个人才,用谁好呢?”狄仁杰说:“不知道皇上要用做什么职位?”武则天说:“要能做将相的人。”狄仁杰说:“要说文才的话,苏味道、李峤都可以用。如果要找大才的话,用荆州长史张柬之,这个人虽然老了点,但是是丞相之才。”太后就把张柬之任命作洛阳司马。几天以后,又问狄仁杰可以用什么人才,狄仁杰回答说:“我上次推荐了张柬之,陛下还没用呢。”太后说:“已经升迁了啊,”狄仁杰回答说:“我给皇上推荐的是作宰相的人,不是作司马的。”于是,又把张柬之提升为秋官侍郎;后来,终于任命了宰相。狄仁杰还曾经推荐过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阿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几十人,都是有名的贤臣。有人说:“天下桃李,都在狄仁杰门下。”狄仁杰说:“举荐贤才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自己。”
翻译完了发现有点长,原文估计两三百字,翻译肯定不是了,再找一个。
这个是卷第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下之上的一段:
辛卯,上曰:“朕于戎、狄所以能取古人所不能取,臣古人所不能臣者,皆顺众人之所欲故也。昔禹帅九州之民,凿山槎木,疏百川注之海,其劳甚矣,而民不怨者,因人之心,顺地之势,与民同利故也。”
翻译作:
在辛卯年的时候,皇上说:“我在戎、狄之地能够取下以前的人不能取得的东西,征服古人不能 *** 的人,都是因为顺应明心的缘故。过去夏禹带领九州之民,开山砍树,疏通百川流入大海,他动用的劳力很多,但是人民没有怨恨他,都是因为人心所向,顺应地势,给人民带来好处的缘故。”
吼吼,感觉自己古文还没忘光,高兴
8. 阅读《资治通鉴》作文阅读《资治通鉴》“流水无弦万古琴,《通鉴》无声天下音”,让我们去阅读《资治通鉴》,了解其中的一个个历史故事吧!《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与《史记》并称为中国史家之绝笔。
它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显德六年,***跨越1362年的历史。在这近2000年的漫长岁月里,发生了多少曲折动人的故事啊!比如:“战国争雄”、“楚汉相争”、“三国鼎立”、“隋唐盛世”、“五代十国”等等,便是这历史长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
其中牛角挂书的李密、以死尽忠的豫让、贤能勇猛的荆轲、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贤良淑德的长孙皇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打开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所编著的《资治通鉴》,之所以命名《资治通鉴》是因为它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它,便可以从中体会到烽烟四起的朝代战争,无数百姓处于流离失所、水深火热的痛苦。我曾记得有这样一段故事:李密小时候经常牧牛,可他却每每带上几本书,把书挂在牛角上,这样便可以边看边牧牛了,后被瓦岗军推选为“魏公”。
为什么他们在那艰苦的条件下都能自学成才呢?而我们现在的条件比他们优越几千倍,有什么理由不更勤奋学习呢?《资治通鉴》不仅为我们生动演绎了一段真实的历史,再现了一位位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还给了我们后人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