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作文 读懂中国

大概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吧,东瀛有位汉学家说:真正懂得中国的中国人,只有一个半(大意)。这个断语难以让人信服,因为当时他既没有就“认知中国”这个问题,在四万万吾国同胞中作过普查,也没有遴选四万个各阶层的中国人进行抽样探究,因此这个断语就未免显得武断。

举述这个例子,是想要说:即使作为中国人,真要懂得中国,也是不容易的;因为中国是一部大书,一部厚重、广博而幽深的大书。要透彻读懂这部大书,诚然不易,但力求读懂一些,总比懵懂无知要好。在一年一度的央视青歌大赛上,当有歌手答不出中国历史常识而尴尬时,往往会招来一些嗤笑。其实,我们也不要只是笑话人家,反躬自问:我们自己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又懂得多少呢?

近二十几年来,常闻什么什么“从娃娃抓起”,那么,是否也可以套用一下——读懂中国从娃娃抓起?当然,这不能只是当作一句口号,重要的还是如何切实地施行,而这套《读懂中国》(小学卷,***三册),就提供了一种可用来施行的不错的读本。

《读懂中国》的每册都以伦理篇、文学篇、艺术篇、科学篇和民俗篇分列,选取古代经典作品的段落,古代的诗词、神话传说和小说的片段,以及介绍一些相关知识的短文,并配以精致的图画;在编排上如编者所言:“运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带读法’,组合选文,穿梭古今,开拓视野,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知识背景。”笔者初览一过,觉得选编的内容精当合理,通俗易懂,适合于小学生阅读和理解。

这套书不仅选录古代的经典作品,还收有沈从文、冰心、朱自清、老舍、汪曾祺、傅雷、贾平凹等现当代作家的雅致短文,它们关乎中国的历史、文化、艺术或民间风俗,这些短文能让小学生于轻松的阅读中,获得一些“读懂中国”的相关知识,并受到“润物细无声”的心灵润泽。

笔者在览读时也有出乎意料的,比如这篇《观秦兵马俑》:兵俑“个个栩栩如生,而又神态各异,没有发现一个愁眉苦脸的。他们好像都是衷心喜悦地为大皇帝站岗放哨。他们的‘物质待遇’好像是很不错,否则怎么能个个都心满意足呢?……它们大声互相说着话:‘我们一睡就是几千年,今天醒来,看到山河大地花团锦簇,人民群众意气风发。……我们也一定要尽上一份力量,决不能落后于人。现在是大显身手的好时候了,干呀!干呀!’……”要不是白纸黑字印着“季羡林”,笔者真想不到,想象力和抒情性如此丰富的文字,会出自季老先生的笔下。

倘若一味陶醉于我们中国古代如何如何辉煌,这当然是不够的,似乎还有点像阿Q的“先前我们可阔多啦”。让孩子们“读懂中国”,不仅要使他们知晓古代中国,同时也该牵引他们注视当下;因此,书中《“第五大发明”》这样的文章,我以为是很值得赞赏的。此文“说古”——早在七千多年前,我国长江下游的先民就已种植了水稻,而这个南方地域,我们知道,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被中土的“圣贤”们称之为“蛮夷”的;文章又以更多篇幅“谈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其杂交水稻品种还在印度和越南种植,获得了相当可观的丰产,国外有专家甚至把袁氏杂交水稻称为继四大发明之后的中国“第五大发明”。这篇文章能让人有理性的感悟:古人的四大发明固然值得荣耀,而我们今天的创造无疑更为弥足珍贵——“读懂”毕竟不能只是流连于过去式,同时还应该是现在进行时。 日前,由新读写杂志社策划、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读懂中国》读本面世,此套读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里精选鲜活的可亲近的内容,在编写过程中,注重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努力让学生乐于亲近,欣然阅读。

92岁高龄的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欣然为该书题写书名,并担任总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