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中,我们不是生活在陆地上,而是生活在时间里。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第一部小说。我是看了他的《活着》和《第七天》之后看的这本书。看完之后有一种时间和人物的混乱和错位感。这是因为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不同于余华的其他作品。

余华说我们不是生活在陆地上,其实我们生活在时间里。在《在细雨中呼喊》这本书里,余华想通过主人公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时间的存在和流逝,但似乎我们很难控制和把握。相反,记忆更便于我们控制。

是的,这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一个从小被父母抛弃的孩子,他从自己孤独无助的碎片化童年记忆中有选择地提取一些,像串珠子一样串联起来,形成了《在细雨中呼喊》这本书。

没有什么比孤独无助的哭声更令人恐惧的了,在空旷的雨夜里。孙广林,一个从小就感知世间一切众生的孩子,整本书都在隐忍和呐喊。

故事的讲述者,孙广林,六岁时无知地离开了家乡的南门,被一个名叫王立强的人收养。五年后,养父王立强去世,养母李秀英离家出走。十二岁时,他带着童年的残缺记忆一路打听回到南门,投靠了亲生父母。同时,他也正式开始了无助的生活。

当他回到抛弃他的父母身边时,他发现现在家里已经没有他的位置了。毕竟在家人心中,他已经不是这个家的一份子了,他的回归显然成了家人的负担和麻烦。

他说在我十二岁那年王立强去世后,我独自回到了南门,就好像我又被收养了一样。在那些日子里,我经常有一些奇怪的感觉。王立强和李秀英似乎是我真正的父母,而南门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慈善机构。

关于南门和孙荡的两段生活,孙广林分别来追忆,集中体现在本书的第一、四章。

虽然孙当在家中为养父母做了很多家务,但透过生活中的两三件事,不难看出养父母对他的关心和爱护。养母虽然总是生病,对他很严厉,很冷漠,但是在他被大家误解的时候,她可以选择无条件信任他。

在你真正的家里就不一样了。他的父亲孙恨他,他的哥哥受他父亲的影响,他的哥哥又受他哥哥的影响,所以他们一起孤立他。而那位母亲,虽然书上不怎么关注她,但很明显她对这个儿子也很冷淡。

哥哥的欺软怕硬,恶人先告状,父亲的粗暴暴力,母亲的冷漠漠视,让孙广林很快把自己封闭起来。他不得不选择以局外人的身份看着家里发生的一切,悲喜交加都没有让他的心灵波动。

他冷眼看着家里人和邻居打架的滑稽场面,冷眼看着哥哥去世时母亲心碎的哭声,父亲和哥哥所期待的美好未来浮现在父亲和哥哥的眼前,失败了。他冷眼看着父亲对母亲的不忠,母亲对父亲的隐忍,父亲对哥哥的侮辱,哥哥对父亲的报复等等,因为他无法融入这个已经病态的家庭。

孙广林,一个孤独的孩子,注定得不到病重家庭的血浓于水的亲情。这个家庭已经没有爱了。

但是,亲情是每个人都渴望拥有的!所以,虽然孙广林不说,我们也知道他有多需要。所以,在细雨中呼喊,首先呼喊的是家人。

在那段失去的时光里,他摘录了一段关于自己家庭的话,大声疾呼。

得不到亲情的孙广林非常渴望友情。但就相对高不可攀的亲情而言,孙广林幸运地拥有几段友情。虽然有傻子,有伤害,甚至有背叛。但毕竟珍贵的友情曾经拥有过。

我曾经拥有它,因为我现在失去了它。

孙广林对朋友的追忆,体现在书的第二章和第四章。

在第四章中,孙广林有三个朋友。第一个是一个戴着帽子吹着美妙笛子的帅哥。但是,这个人并没有把他当朋友。他喜欢用笛子引诱和欺骗比自己小的孩子。孙广林虽然被他调侃过几次,但还是很崇拜他。

另外两个朋友是国庆和刘晓庆的弟弟,孩子戴着鸭舌帽。在孙荡的学生时代,孙广林经常和他们两个呆在一起。他们一起上学,一起玩游戏,一起在操场上跑步,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但是后来在大人的权威下,他们和老师一起诬陷背叛了他。

书中第二章南门,孙广林也有三个朋友。

那是他的中学时代。他的第一个朋友苏杭,在中学校园里帅气迷人,身边有很多朋友。能够加入他们,孙广林感到非常荣幸。但是,这个朋友和他在孙荡交的第一个朋友一样,不是朋友。当苏杭故意用柳条抽打孙广林在女生面前炫耀的时候,孙广林终于决定放弃这个朋友。

第二个朋友是孙广林生命中唯一真正的朋友。他们在一起是因为孤独。然而,高中毕业不久,他就因为脑血管破裂而早逝。与此同时,孙广林也一度重新陷入了自己的孤独。

后来,孙广林和一个比他小很多的孩子交了朋友。那是在粟裕死后,孙广林年近十八岁。他和陆璐这个小学生交了朋友,因为他在这个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的软弱、无助和孤独。他对待自己就像粟裕对待陆璐一样,让他感受到了昔日的朋友和自己。

事实上,无论是、苏羽、国庆还是、都离不开林,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东西:孤独。

人以群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吸引,往往是因为彼此之间有什么共同点,或者说有什么向往。毫无疑问,命运相同的人更容易彼此倾诉,彼此尊重,彼此珍惜。

只是随着孙广林的回国,他与孙党的好友国庆和刘晓庆之间的儿童友谊不得不中断。苏羽的死,终于让孙广林再次回归孤独。

他不想永远孤独。所以,在细雨中呼喊,他也会呼喊友谊。

在那段逝去的时光里,他摘录了一段关于友情的话,大声疾呼。

《在细雨中哭泣》的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除了刚才提到的那些,在第二章中,孙广林还回忆了他的几代祖先。祖父、祖母、曾祖父、曾祖母、祖父等。,这些人漫长而苦涩的一生,通过后人的口口相传,传到孙广林那里,再传到他未来的记忆里,形成了一个模糊的、戏剧性的、滑稽的画面。

还有孙广林的父亲孙,爷爷孙有元,哥哥孙广平,养父。他们复杂的人性和人生让我们看到,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个少年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绝望、幻灭、孤独和悲伤。

那些底层人的命运,人类普遍面临的生存状况,人与社会的交往方式,个体人性的无知和其中的一丝光芒等等。,这些若隐若现的多重主题为读者创造了充分而丰富的想象空间,从而引发了深刻的思考和自觉。

在书中,“细雨中”是孙广林整个童年记忆中不变的、具体的环境,使得许多不相关的、时间交错的场景以时间的持久性覆盖在“细雨”中。“毛毛雨”的经历贯穿了孙广林的整个童年。

此外,书中的出生、挣扎和生命毁灭等重大主题也通过孙广林在成长过程中的怪诞出生、童年被遗弃和频繁死亡等表现出来,给读者以悲剧感。同时对死亡的分析独到而精辟,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和理解给了读者全新的认知和体验。

但最后余华还是想通过《在细雨中呼喊》这本书,唤醒懵懂幻灭的人性,在“文化荒原”中呼喊人性的微光。

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热爱生活。在《在细雨中呼喊》这本书里,虽然我们看到主人公孙广林在童年经历了难以忍受的绝望和孤独,但我们也不难感受到他对生活中苦难的冷漠,以及他面对险恶的生活真相时的豪气。

人活着最重要的是做人。所以,在细雨中呐喊,他要为人性呐喊。

在那段失去的时光里,他摘录了一段关于人性的话,大声疾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