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袁隆平老师
父、兄两代人踏着袁隆平老师的足迹,与时代同行,见证参与杂交水稻的孕育。
哥哥,张固平,浏阳镇头一名普通农民,惊闻袁隆平老师离世,追忆他最敬爱的师长。
结缘
1976年,袁隆平老师研制出来的杂交水稻,开始在浏阳镇头推广。
1978年,我当生产队长,我队进行制种获得丰收。
此后几年,我一直被浏阳农业局聘用,在浏阳各村进行制种推广工作。
1982年,我去海南进行繁种。
简单说,繁种:保持系(父本)X不育系(母本丿产出的种籽还是不育系。
繁种还是不育系,作为制种母本用。
制种:恢复系(父本)x不育系(母本)杂交,产出的种籽,作大田良种用。
制种要一年才能育出种秄。
我国是5月在湖南播种,8月到广西播种,元月去海南三亚播种,一年能进行三次,实行全国大合作,所以才能高效出成果。
我和父亲(1953年湖南农学院毕业的老农技工作者),因育种丰收,双双获浏阳有突出贡献先进个人(浏阳镇头仅2人)。
踏着袁隆平老师的足迹,与时代同行,见证参与杂交水稻的孕育,是我一辈子的荣耀!
走近袁隆平老师
1985年至87年,我在海南三亚师部农场:湖南农科院南繁基地,进行水稻和辣椒制种。
有幸同袁隆平老师一起工作和生活。
当时,成立了水稻杂优中心,同农科院平级,袁老师任主任。
袁隆平老师不喜欢叫他“主任”。
我们在农科院也从不称呼书记、主任、所长,全部称老师,
我当时是带队的,也被称老师。
袁老师每年三月份,水稻抽穗前,必到三亚基地。
袁老师每天戴顶草帽,穿上套鞋,背个黄挂包。
顶着烈日与学员们一起下田,进行水稻去雄配组。
去雄配组是人工在稻子抽穗没开花前,用剪刀把每株每粒稻子剪去约三分一,剪去部分就是雄花,再用纸将剪去雄蕊的植株的包好,以防止异花,再用其它雄花品种配制,每株有十来穗,一穗有几十粒,且只有烈日下才最易受粉,工作艰辛、枯燥、费时。
袁隆平老师田间工作辛苦忙碌一天,晚饭后,还要在基地水泥坪打一个多小时排球。
打完球,袁老师就在井边,自己扯水,洗个冷水澡。
晚上,再和同事下几盘象棋,我是忠实观众。
袁隆平老师非常的谦和,我们都愿意跟他一起工作、学习、娱乐。
在袁隆平老师杂交水稻推动下,湖南农科院又进行了辣椒制种。
1986年,我负责生产辣椒杂交种"湘研一号",产种籽30多斤,1987年在师部农场产"湘研一号"300多斤,被国家评为了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8年成立湖南蔬菜所,此后,我与农科院蔬菜所签约,辣椒制种二十年。其间,袁老师介绍他很多亲戚跟我学习辣椒制种,我也多次给他们进行实地指导。
我们农民走上致富之路,感恩袁隆平老师!
袁老师去世,我有幸受邀参加悼念。
袁隆平老师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