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与荒年的精彩书评

经济危机不可怕,80后危机可怕。

金融危机来了,但我们的危机也随之而来。

2008年,我满怀期待地走出大学校园,同时也立刻淹没在招聘会的茫茫人海中。我在那里像一只蚂蚁一样卑微,那里有许多同样的蚂蚁。他们和我一样期待着大学文凭,至少是一个敲门砖。我们早就对本科生不抱太大希望了,但还是乖乖地读完了大学,急切地想拿到毕业证。

同样,我找到了一份和我一样卑微的工作,我的老板甚至不看我的身份证,更不用说我的文凭。他问我哪里毕业的,我老实回答。现在我想,就算我骗他说有更好的大学,他也不会有考的欲望。问我哪里毕业的,只是习惯性的一问一答。

而我的好朋友,在他父亲的安排下,一路顺风顺水,突然一头扎进了我梦寐以求的企业做一份工资不对等的轻活。而我,每天加班到很晚却连房租都交不起。他家里有两套房子,就等着娶个女主人。我家和我女朋友在哪里?现在,没有房子应该是找女朋友的障碍。是的,我们根本不在同一个起点,怎么会有同一个终点呢?

就像我最喜欢的作家在《盛世荒年》里描述的十朝的柴禾和梦想归宿,在马大炮看来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起点。是的,我们毕竟不一样。

80后的孩子长大了,90后的孩子和我们划清了界限。我们正在变老。60后掌握着社会的主要财富和权力,他们的孩子也长大了,父母有责任动用一切资源帮助孩子自立。而且大部分人真的没有这个待遇。林佳详详细细地说:“你个屁!”他的子女应该和“太子党”中的一员差不多,广大老人没法比。所以只能在金融风暴中体验比风暴更残酷的社会现实。

全民的繁华,一代人的饥荒!

或者

你的盛世,我的荒年!

在盛世和荒年受伤

台湾人眼中的80后危机

患伤——全民繁华,一代饥荒。

受苦的人,受苦的人,受苦的人,受苦的人,伤心的人。受苦的人,受苦的人,受苦的人,受苦的人,伤心的人。

在这样一个和平繁荣的时代下,我们能做些什么来挽救我们逐渐荒凉繁荣的岁月呢?

这是我最近在读的李子悦的文章《盛世年华》序言中的一段话。看完之后,感触颇深。

这篇文章是豆瓣上一个豆友写的书评,中毒后很吸引我。于是我跟着线找,想从卓越买,结果发现找不到了。呵呵,可能现在还在市场上,但是我在搜索的时候不小心在网上找到了一半的文章,免费分享到网上。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文章可能和我预想的有点不一样,但也不过是大陆作家会写的笔法,贾平凹比较赤裸裸的描写,同时文章中还使用了很多80后在中国大陆经常使用的俚语词汇。即便如此,故事还是描述了中国80后出生的孩子不得不面对的未来和社会现象。预言小说,尤其是年轻人写的,不得不让人惊喜。

在中国,有一种所谓的80后,意思和我们七年级一样,就是1980后出生的孩子,提起80后往往会被一些负面的说法跟着。不得不说,两岸在这一点上效果是一致的,普遍对80后的评价不高。

现在大部分80后也步入社会了,更新的90后也来了,就像台湾省的8年级,也是刚刚迎来金融危机,经济衰退,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能源问题等等的时代。

在中国,还是有乐观的氛围,这是和其他悲观的国家相比的。所以文章会说,这是一个人人的盛世,却是一代人的荒年。

中国与台湾省非常不同。台湾省比较富裕,所以台湾省外来务工人员不多。大部分劳动密集型的工作被东南亚的输入劳工所取代。这是台湾省和中国最不一样的地方。

在中国,农民工兄弟是中国重要的劳动力。他们的工资很低,但是很庞大,所以他们提供了强大的劳动力来支撑中国,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他们的月薪从几百到几千不等,具体取决于这个行业在哪个公司或者哪个城市工作,但总的来说,他们给人的感觉是劳动密集型和低薪的,但在时尚界这并不完全正确。

因为文化程度低,大写字楼里的文员工作完全绝缘。他们在家乡靠劳动和一些技能养家糊口。

在城市里,除了农民工,还有一类人也靠着很低的工资生活,那就是80后的大学生。全国有211重点大学,很好起名字,但是211以外的学校比较多。那些学生在国内的就业市场上经常被卡住,傲慢的外企进不去,因为拿不到第一个学位而被HR鄙视,有时候还不想干下一份工作。

家里没有关系没有背景,真的很难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家里没有关系没有背景,真的很难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盛世荒年的高手都属于这种。他们家里没有背景,上的学校也不是牛校。出去找工作很难。考上的公司总是不体面。中国有很多小公司真的很不可思议。其中一些已经写进了李子悦的小说。如果我以前认为这可能是夸大其词,但在总结了贾琮过去一个半月采访的公司后,我发现大约每五家公司中就有一家是骗人的。或者不公平,比如让你做黑客窃取其他公司的机密,或者让你每天不定时在网上留言攻击敌对商家。直接保险比较多,固定工资低得可怜。从一个月前的1200,到现在只剩800,就像主角在盛世的工资。

中国富人的数量在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所有的人都会富裕。虽然大家对未来的中国都有期待,感觉是盛世的氛围,但也有人在过着前所未有的痛苦饥荒年。

对我来说,有另一种方式来解读繁华与贫瘠的岁月。

20世纪80年代以后,台湾省和中国的孩子出生时生活很好。他们生长在一个盛世,但成年后却遇到了最惨烈的饥荒年。在繁荣时期长大的孩子已经习惯了高质量的生活。他们以后怎么一个人度过荒年?文章中,马大炮因为有个好爸爸,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到了一份好工作,但另一方面,主人公却为了生计苦苦挣扎,揭示了一部分80后一出生就有父母影子的人过着轻松快乐的生活,但更多的80后只能痛苦地生存。

无论是80后,还是七年级,都有一些关于你的故事,在繁华与贫瘠的岁月里被讲述。

或者应该说,在这个饥荒之年,我们该如何思考,何时重建属于每一代人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