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幻小说的发展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也许只是因为这部奇幻作品的主角弗兰肯斯坦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家?如果我们对这部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不难发现作品的完整书名是《弗兰肯斯坦》或《现代普罗米修斯》(Frankenstein;或者,现代的普罗米修斯.虽然作品中有科学的弗兰肯斯坦用尸体创造新生命的过程,但其主题仍然是一出“狂妄自大导致英雄陨落”的古希腊悲剧。
弗兰肯斯坦现代普罗米修斯
如果我们往回走,不难找到乔纳森·斯威夫特在1726出版的小说《格列佛游记》。只要把大国和小人国解释成巨型或微小的外星生物,天空岛就会在冈恩姆变成天空之城,慧知国有智慧的马就会在《人猿星球》变成猿猴。那么这将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科幻小说。
格列佛游记:小人国游记
事实上,斯威夫特并不是当时唯一创作奇幻作品的作家。同时代的法国作家伏尔泰也在他的短篇小说《小大人》中描述了一个故事,天狼星分别来到土星和地球,与这两个星球上的智慧生物进行交流。这部充满想象力和哲理的作品与现代科幻小说的唯一区别,或许只是穿梭于星球之间的马车。
从上面提到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科幻小说的文学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变化的是人们对科学的认知和定义。
继玛丽·雪莱、H·G·威尔斯和儒勒·凡尔纳之后,我们一般把罗伯特·海因莱因、艾萨克·阿西莫夫和阿瑟·克拉克这三位著名科幻作家所处的时代称为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那么他们的作品和之前的科幻作品有什么不同呢?和他们的时代有什么关系?
1915年,爱因斯坦完成了广义相对论。然后,量子力学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1939年,G Raber通过射电望远镜接收到来自银河系中心的无线电波。借助射电天文学,人们对自身星系和整个宇宙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1946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机器人的概念开始不断被提及。1961年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1”飞船环绕地球飞行,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
在同期的科幻系列《基地》中,阿西莫夫为大家描绘了一个宏伟的银河帝国,而在《钢铁洞穴》中,机器人已经成为人类的亲密伙伴。在亚瑟·克拉克的《天堂之泉》中,人类通过梯子进入太空。这个时期经常出现的时间旅行和平行宇宙也是基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相信熟悉金色科幻的朋友,一定能在当时的作品中找到很多那个时代科技发展的痕迹。
阿西莫夫的基地
显然,科幻小说的蓬勃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如此契合,并非巧合。黄金科幻完美诠释了两者千丝万缕的关系。那么在这之后,科幻新浪潮运动又呈现出了怎样的科幻发展趋势呢?
科幻小说新浪潮运动的核心是《新世界》杂志,1939在英国创刊,出版了以J·D·巴拉德和奥尔蒂斯为首的作品。这些作品不同于美国的黄金科幻小说,题材更加宽泛,科技不再是作品的核心元素。而是将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神学融入到他们的作品中。在新浪潮运动中,“科学”的范围得到了空前的扩大。原本以天文、物理、生物等自然科学为主的作品,被戏称为“硬科学”。
从65438年到0968年,科幻作家兼编辑朱迪·梅丽尔(Judy Meryl)将这一流派的作品编成了一本书,命名为《新浪潮作品》。为了区别于之前的科幻作品。原来的SF(科幻)也有了新的定义:思辨小说。
新浪潮运动中有一部重要的作品,罗杰·泽拉兹尼的《光之王》。在这部科幻作品中,科学和神学的界限变得非常模糊。在“光之王”的世界里,技术并不是以我们熟悉的样子出现的。而是以掌握科技的“神”们的“神性”和他们的“魔力”。故事中的“死神”、“梵天”、“湿婆”,都是掌握了一定技术的凡人。故事中意识的传递,在印度佛教中也变成了“轮回”。正如亚瑟·克拉克所说,“我们无法区分任何足够先进的技术和魔法。”或许,荷马和但丁会活到新浪潮的时代,他们也能成为获得雨果奖和星云奖的科幻作家。
罗杰·泽拉兹尼是光之王
从前科幻时代的《格列佛游记》到现代科幻鼻祖弗兰肯斯坦,从黄金时代的《基地》到新浪潮的《光之王》,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是一次科幻轮回。同样闪耀着奇幻色彩的光之王,似乎比《格列佛游记》多了一层科学的外衣。
但是只要你深入思考。我们不难发现,科幻小说的本质从未改变。他们都把人类社会和人类置于一个陌生和未知的环境中。而它的发展只是基于不同时代的科技和思想文化的进步。
如果这就是科幻小说的精髓,那么只要我们继续探索社会的发展,挖掘人性,结合新的科技。那么科幻小说的发展将永无止境,永无止境。
当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恰逢游戏《赛博朋克2077》发布。从1984到威廉·吉布森写《紧张的流浪者》已经36年了。作品中提到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工程、超大型跨国企业,一个个从幻想变成了现实。就连吉布森也担心“人性被无处不在的廉价技术所主宰。”它也开始显示出迹象。那么未来的社会会有哪些新的变化,人类会在这些变化中走向何方?相信这些会给科幻作家带来无尽的启发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