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七七事变

1937年七七事变

2005年7月5日,17:17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被中国守军29军严词拒绝。日军随后向中国守军开枪,炮击宛平古城。二十九军奋起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起点。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逐渐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自1874入侵台湾省以来,日本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1879,被占领的琉球,属于中国的领土;从1894到1895,通过甲午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占领中国台湾省。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日本出兵最多。随后,通过《辛丑条约》获得了在北京和天津驻军的权利。1914,出兵中国山东。1927年6月27日,日本外务省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通过了对华政策大纲。会后,内阁首相兼外相田中义一根据会议内容起草了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其中写道:“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洲;欲征服天下,必先征服志纳。”

1931 9月18日,日军挑起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炮制伪满洲国。日军占领东北后,将魔爪伸向华北,图谋策动“华北自治”。1936年6月,日本天皇批准了新的帝国国防政策和军事力量运用纲领,公开宣示了控制东亚和西太平洋,最终称霸世界的野心。8月7日,日本五相会议通过国策基准,具体规定了侵华、侵苏、待南进的战略计划。同时根据1936年度入侵计划,制定了1937入侵计划。1936年5月以来,日本接连增兵华北,不断制造事端,频繁军演,华北局势日益严峻。当时镇守平津地区的中国守军为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兼任冀察政务委员会主席。

1936年,华北驻防日军以卑劣手段占领丰台,将下一个目标定在卢沟桥。七七事变前夕,北平的北、东、南三面被日军控制:北面是部署在热河、茶洞的一部分关东军;西北有关东军控制的伪蒙军8个师约4万人;东面是伪“冀东防务自治政府”及其约17000人的伪保安队。南面,日军已占领丰台,迫使中国军队撤退。这样,卢沟桥就成了北平对外开放的唯一通道,战略地位更加重要。为了占领这一战略要地,切断北平与南方的交通,进而控制冀察当局,使华北完全脱离中国中央政府,日军在卢沟桥附近不断进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一场风暴即将来临。1937年7月7日下午,日军华北警备队1统一战线第3旅第8中队,由队长清水正孝率领,前往回龙庙与大瓦窑之间的地区,该地区靠近中国在卢沟桥的警备驻地。晚上7点半,日军开始演习。22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区域传来枪声,一名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随即强行进入中国驻军驻地宛平古城,中国29军37师2110旅严词拒绝。日军在部署战斗的同时,以“炮火”和士兵“失踪”为借口,假装与中国谈判。24时左右,冀察当局接到日本特务机关在北平的负责人松井太黑的电话。松井说:昨天日军在卢沟桥郊外操练。当他们听到枪声时,他们立即叫停队伍,发现有一名士兵失踪。枪手嫌疑人是中国驻卢沟桥的军队,他们认为枪手已经进城,要求立即进城搜查。中方深夜让日本兵入城,可能会引起当地动乱,而中方官兵正在睡觉,枪声不是中方发出的,所以拒绝了。不久,松井打电话给吉查当局,说如果中方不允许,日军将强行搜城。与此同时,吉查当局接到中国境内守军卢沟桥的报告,称日军对宛平古城已形成围攻攻击态势。为防止事态恶化,河北省当局与日方协商后,同意联合派员赴卢沟桥调查。此时,日方声称的“失踪”士兵已归队,但并未上报。7月8日凌晨5时左右,日军突然发动炮击,中国第5 29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务必守住卢沟桥和宛平古城”,“卢沟桥,你们阶级的坟墓,与桥同生共死,不得撤退。”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古城的219团三营在团长纪兴文和营长金的指挥下崛起。

日军挑起七七事变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国生产者党中央通电全国,号召:“全体中国同胞,天津危矣!华北危在旦夕!中华民族危在旦夕!只有全民族进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提出“不要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的每一寸土地!”“最后一滴血保家卫国!”响亮的口号。蒋介石提出了“不屈服,不扩张”和“不求战争,但求抗日”的方针。蒋介石曾致电宋、秦德纯(二十九军第二副军长、北平市长)等人,“宛平古城应坚守不退”、“卢沟桥、长辛店决不可失”。

0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指出“卢沟桥事变已到了让步的最后时刻”,“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国土面积和主权,我们将是中华民族千古罪人。”在卢沟桥战役中英勇抗敌的29军受到了全国各界的热烈拥护。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组织团体,送来慰问信和礼物;北平、天津的学生组织野战服务团,救护伤员,运送弹药到前线;卢沟桥地区的居民给部队送水、送饭、送军用物资;长辛店铁路工人迅速修建防空洞,在墙上挖炮眼,帮助军队坚守宛平古城;华侨联合会还号召鼓励29军再接再厉。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的进攻遭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眼看占领卢沟桥的企图无法实现,日军玩起了“就地谈判”的阴谋,一方面想通过谈判使中国就范,另一方面又想以谈判的名义为出兵争取时间。

11、19年7月9日,日本华北守军与河北当局达成的协议,被卢沟桥断断续续的炮火声证明是一纸空文。“就地谈判”使日军赢得了向华北增兵的时间,却蒙蔽了河北省当局的注意力,延误了二十九军的准备,给平津抗战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到7月25日,集结在平津的日军已达6万余人。驻华北日军作战部署基本完成后,为进一步发动侵华战争寻找新的借口,在7月25日和26日蓄意制造了廊坊事变和广安门事变。

26日下午,华北守军向29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所有守军在28日前撤出平津地区,否则将采取行动。宋严词拒绝,并于27日向全国发出保家卫国通电宣言,坚决保家卫国抗日。同日,日本总参谋部经天皇批准,命令日本华北警备队向29军发起进攻,并从国内抽调5个师团约20万人,向华北警备队司令向月清下达正式作战任务:“负责讨伐平金地区的中国军队。”一场津冀血战不可避免。中国军队随后奋起抵抗,血洗平金路,壮士恨国。

7月28日上午,日军如期对北平发起总攻。当时清介清介指挥着已经集结在北平周围的朝鲜军第20师团。关东军独立混编为1和11旅,驻屯中国步兵旅约1000人。在100多门大炮和装甲车以及数十架飞机的掩护下,向驻扎在北平郊区的南苑进发。首批29名陆军士兵在各自的驻地站了起来,谱写了一曲不屈的战歌。南苑是日军进攻的重点。驻守南苑的第29集团军8000余人(包括65438余人+在南苑受训的军训团学员0500余人)浴血奋战。第29军副军长童、132师师长赵壮烈牺牲,军训团的许多学员也在战斗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28日夜,宋离开北平,29日,北平沦陷。29日凌晨,冀东保安队1总队队长张庆宇、二总队队长张炎田在通县发动起义。反正他们抗日,杀了上百人,包括通县特务机关负责人,还活捉了汉奸殷汝耕(后来逃了)。

7月29日,29军38师由副师长李文田率领,发起平津保卫战。38师在天津火车站、广海寺等地打击日军,俘虏多人。但遭到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伤亡惨重,因此奉命撤退。30日,天津沦陷。

参考资料:

/GB/8198/46867/46871/3519526 .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