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古代人也看脸吗?

总说现代社会长得好看的人总会被优待。还记得节前通过“1818黄金眼”维权的小张意外走红吗?那是对什么意思的深刻理解——“颜值即正义”:

现在的年轻人,对自己的“颜值崇拜”也不说什么。在社交媒体上,各路粉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双重标准”。其实不仅是当代人,古代人的“花痴”本色也不会示弱,曝光不足可能只是信息网络不发达。

古代颜值“双标”现场

我们能感觉到古代人也“看脸”的时代是魏晋南北朝,这是一个美好而混乱的时代。魏晋时期,人们追求个性,崇尚真善美,“魏晋风度”、“竹林七贤”,文字上的慷慨大度吸引了很多人向往。说到颜值,就不能忽略“抛果获利”的潘安。

人们在赞美一个男人的美貌时,往往会用“潘安式”来形容他,而潘安似乎就是一个美男子的“代言人”。可想而知,他一定是“双标”中受宠的那个。让我们来看一个双重标准的场景:

潘安,本名潘岳,安仁人。有人说潘安的名字可能是因为古人在创作骈诗时押韵省字。也有人说,是因为他曾经奉承贾密,诬陷怀王,当不起“安仁”的“仁”,所以后人省略了这个词。

至于他的长相,《晋书·潘岳传》有记载:潘安面容姣好,气质不凡,举止端庄,言语华丽。他年轻时经常带着弹弓往返洛阳路。街上的女人见到他,都拉着手,围着载他的车,还把手边的水果扔给他。去了一趟洛阳路,潘安的车上装满了各种水果,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同样的场景在《世说新语·容止》中也曾出现过,但在这里潘安只是被“粉丝”围观,并没有被投票。

《江南百景》游戏中的潘安

可想而知,潘安此行似乎是一个大姑娘粉丝偶像化的场景,引起了当代人物左思的关注。左思是写《三都赋》的作家,曾被钟嵘誉为“左思风致”。他长得很丑,但可能是他的文采给了他自信。他去效仿潘安做了一次旅行,结果受到了非常大的打击——“群众向他吐口水”,老太太们一起向他吐口水。最后,他只能筋疲力尽地回到家里。(《世说新语·容止》)这不能不提醒人们,东方有效,长相不同的人区别对待。

石大伟的左思雕像

而潘安的待遇与张载截然相反,张载也是与潘安同时期的作家。他性格儒雅,博览群书,但是因为长得丑,每次走在路上都有小孩子朝他扔石头,扔瓦片,也很累。也许他的“休闲”优雅的一部分是因为他的外表。

可见,在将近1700年前,古人就已经“看脸”了。《孟子·告子》载:“食色,性也。”意思是喜欢美好的事物是人的天性。

南朝陈时,有一位将军,名叫,也是一位很有才气的将军。虽然他的名气大部分来自明代小说家(王世贞、冯梦龙)写的“同人小说”,但他确实长得不错,得到了一些机会。

成员韩子高出身卑微,“长得漂亮,长得像个女人”。侯景起义爆发时,他住在京都。平定侯景之后,后来的陈文帝陈刚率军出京镇守吴兴。当时韩子高16岁,头发还扎成总角。他就是想借军队回国,于是就随军去了,他的机会就在这个时候送来了:

文帝一看,就问:“你能帮我吗?”

第一次见面,陈刚就想吸引韩子高,而严家诚的第一印象无疑是非常好的。此外,韩子高在未成年时敢于随军队单独回家也是值得称赞的。出身卑微的韩子高抓住这个机会,持刀成为陈刚的贴身保镖。因为他能读懂陈刚的心思,所以他很受欢迎。后来,韩子高学会了骑射,勇于决断,多次与陈刚外出。他富有经验和勇气,成为全副武装的陈果将军。韩子高从卑微的出身到手握重兵,也算是草根逆袭。

高颜值的人往往比低颜值的人给别人更好的第一印象,这是人们追求美的心理困扰,长得好看更容易被人优待。

就而言,严的崇高价值给了后世文人以想象的空间。他们经常夸大韩子高价值观的影响。比如文学创作,两军对垒,韩子高处于弱势的时候,敌人会因为他长得太好看而杀了他。明代小说家冯梦龙也认为陈刚屈服于韩子高的美貌,把他当成了男宠,写出了许多后人误以为真的“男皇后”的故事。

网络电影《韩子高》截图。

“颜值即正义”不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存在,在唐代也同样存在。曾经写过“今天喝酒明天醉,明天愁”的罗隐,就体验过“颜值”带来的尴尬。

晚唐诗人罗隐,与叶洛、罗丘并称为《咸通》、《赣赋》中的“三绝”,与同代诗人张洁齐名。当时有人把罗隐和他的前辈文、李商隐并称为“三子”,说他们三人是宰相认识的。令狐懋之子庚中进士后,罗隐以诗祝贺。令狐毛对儿子说:“我不喜欢你和我,但我喜欢你从罗公那里得到一只耳朵。”(《唐诗年谱》卷69)可见令狐茂对罗隐诗名的崇拜。

晚唐五代罗隐的诗歌文章很有名,擅长写讽刺作品,如讽刺诗《雪》;

尽最大努力过好一年。好年景呢?

长安有穷人,富不可取!

史诗《Xi诗赋》云:

国家兴亡,吴人为何怨史?

如果史推翻了吴国,谁是越国的败亡者?

他反对把伏差之亡归罪于史,这是对传统偏见的有力扭转。因作品中讽刺过多,十余次科举皆未中,如《唐才子传》所记:“诗名天下,尤以咏史,常遭讥讽,故未中第一。”但它的名气却被宰相郑毅和李伟所熟知。

此外,《唐人才子传》也说罗隐“貌不惊人,貌不惊人”。他有多丑?作为“诗迷”,宰相郑毅的女儿很有发言权。

宰相郑毅的女儿从小就有极高的文采。大一点的时候,她读过罗隐的诗,反复读,所以郑毅怀疑女儿有天赋的欲望。不知道是对偶像的渴望,还是对诗和人的暗恋。作为一个好父亲,郑毅当然想让女儿满意,找机会把罗带到她家。这一天,罗隐去了郑义的宫里,郑义和他商量。郑毅的女儿“躲在窗帘后面偷窥”。是的,她偷偷看了看窗帘后面的罗茵。不读也没关系,很神奇——她说再也不读罗隐的诗了。好大规模的脱粉现场,粉丝因为丑连粉都没有。可见,罗茵的颜值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旧五代史)

罗隐雕像

除了这些,“颜值即正义”还发生在官员的录取上,在一些制度上可以看出一些苗头。说是标志,因为这种情况不要求外貌优秀,不要太丑就行。这些制度存在于不止一个朝代。

汉武帝时有一个五经大夫。当时大夫的弟子可以免税,但要成为大夫的弟子,除了年满18岁,还得“品行端正”(韩公孙弘《讨徒为大夫》);在唐代,一个官员除了要通过科举考试,还要经过吏部的选拔,才能获得做官的资格。选择一个人有四种方式:一是身体帅;第二,用词辩证;三本,法美;四判,文理科优秀(《新唐书选》),太丑不能做官;明朝朱元璋选拔状元时,会把颜值作为加分项。状元长得好看才能代表朝廷的威严和帝国的门面,比如明朝第一状元吴伯宗。那一年的科举考试,吴伯宗的排名其实并不是最好的——陕西人郭翀是第一名。为什么郭翀最终没有成为冠军?据科举记载,“郭翀为第一,其貌恬静,故改博宗”。“貌觉”指的是相貌丑,个子矮,或者说长得丑,所以长得好看的伯宗在上位。可见明朝状元也是看颜值的,光彩不是终极标准。

但值得强调的是,虽然自古以来就有“颜值正义”,但这只是一个待人处事的角度。不怎么好看的左思、洛音,也可以通过才华获得成功,留下千古佳作;今天也有很多成功人士长得丑。这个“看脸的世界”虽然古怪,但也不是没有希望,颜值不够有才。毕竟人生的归宿终究来自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