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小古文翻译及注释拼音

以下是大禹治水小古文翻译及注释拼音:

尧舜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尧用鲧(gǔn)治水,鲧用雍(yōng)堵之法,九年而无功。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通九道,陂(bēi)九泽,度(duó)九山。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

尧舜时期,由于九条河流无法治理,导致了严重的洪水泛滥。尧任命鲧来治理洪水,鲧采用堵塞的方法,经过九年的时间,但是没有任何效果。后来,舜任命禹来治理洪水,禹采取开通九州、疏通河道、修筑堤坝、勘测大山等措施。

他顺着河流的走势和地形来疏通河道,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战胜了洪水灾害。大禹的成功和鲧的失败,主要在于他们采用的治水方法不同。

注释:

1、尧舜: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两位圣明君主。

2、鲧[gǔn]:中国汉族上古时代神话传说人物,传说是大禹的父亲。

3、雍堵:堵塞。

4、开:规划。

5、通:疏通。

6、陂:斜坡,这里名词做动词用,筑坝蓄水。

7、度:勘测。

8、克:战胜。

拓展知识:

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大禹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

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