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里那句“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的意思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首四句实是一个意思,总是说色空不二的道理。初说不异,说没有两样的,还是方便的说;后说即是,是说就是一个,不能分的,是究竟说;斩金截铁,毫无犹豫。色一个字,不单是代表五蕴,连外面宇宙万有形形 *** 都包在内。因为宇宙万有,就没有离了我的性海,浑同一体,尽是色;而我的受、想、行、识,是无相相,也是色。这内外两种色,都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性空。现下虽是幻有,毕竟不可得的,所以即色即空,并不是色之外另有个空。参透上面所说的空义,就知道这个意义了。所以心的形形种种,亦是五蕴流转;而色的形形种种,全似空华的乱起乱灭,如电影的一幕一幕,总是有而不可得。你莫把这四句看作玄妙,实是极普通极寻常的道理。你只认明“一切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所以是性空”。不但色如是,受、想、行、识四蕴也如是;不但五蕴如是,宇宙万有的有相相,和下面一切法,如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万行的智得等,是无相相,一切皆复如是的性空。但是凡夫执有,所以说色不异空;二乘又执空,所以说空不异色;还有菩萨未曾会通不二的,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总是破他们的法见。倘明白法见也是本空,就了无挂碍的了。

zhidao.baidu/question/3606103

《心经》中有一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

结合前文:色既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既是空~意既色空不二。“色”指“有形”也就是“物质”。物质都具有一定形态,占据一定的空间。一切物质都是依缘而生,借助、依赖各种条件才能存在。既为缘起法,物质就没有实在的、独立的自性,本质就是空。色是物质厂表现形态,空是物质的属性。二者不可分割,所以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四蕴和色蕴一样,也是空有不二。

受想行识是什么意思

受想行识是佛教用语,指“五蕴皆空”中“五蕴”中除了“色蕴”之后的四蕴。

即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五蕴中之后四蕴,此四蕴属于心法,故又名非色的四蕴。

在色蕴之后,加一句亦复如是,意思就是都一样是空。

此四蕴皆为心法,非色,即非物质。

受想行识,用大师的话来说,

“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都是脆弱虚空的东西。

(一)、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所知的外境,这些都包含在五蕴之中。

(二)、受蕴既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故受有苦、乐、舍、忧、喜五种性质。

(三)、想蕴: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既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四)、行蕴:“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五)、识蕴:佛教对识蕴的解说有大、小乘的区别,在此依据大乘的分类来解说:识蕴分为八识,它又可分为三种类:一者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生起种种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二者为意,它恒思量我--末那识。既是我们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著有一个“我”,称为意。三者为识,既是了别外境;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

佛经云:“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不异空] 的色是代表物质的现象,指存在的东西,也就是具备形体之物。空,并非虚空或无之意,更不是表示什么都没有,都不存在的意思,而是 指[没有实体性]、[没有自主性]的就叫做空。不异,可以解释作[不离],世间的物质现象在形相作用上虽有种种差别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通的性---无实体无固定的性。我们姑且称它为[空]或[空性]。[色不异空] ,是指一切事物都不离空性的存在,以眼睛可以看见的最具体的物质来说,它是由众多因缘条件造成而存在的,因此一切物质虽然存在, 却没有实体性,自主性。所以说[色不异空],由于本身没有固定的实体性,所以可以随因缘条件而变化---[空不异色]。[空不异色]是说明空性的显现,是不能离开一切法而有的,并非灭除物质,等物质变坏灭了,然后才知道它是[空],无自主性。当它宛然存在的当下,就要觉察到无我,无常的道理,才能彻悟其空性。只要我们稍加思考[有形之物,皆不离空] 的道理,并不难了解.因此我们一定要深切的体悟到:不管如何坚固、豪华、伟大的东西,其实都没有实体性,它只是因缘组合的现象而 已,唯有超脱心中的执著,人生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色不异空,等于色即是空。[空不异色] 等于空即是色。这四句的意境都在说明物质现象皆依各种因缘条件而产生的。也依于不同的因缘条件而消失,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是依因缘 存在而无实体性的,所以说,色尘事物,一切皆空.....色即是空。

佛教指示我们以[空] 来观察世间一切事物,并非要我们对事物绝望,或以悲观消极的态度来对待一切,而是让我们了然大悟,确知世间一切的真实现象。不要 一味向外追求不实的东西,应反观自己的内心,发掘自性智慧,建立一个新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空即是色] .....空是说明一切事物没有实体性,可以随因缘条件不同起种种变化而成不同的现象,所以空能含摄万物,好比虚空无形无相,却 能包容万物,一切万物皆不离虚空而另存。

如果我们能体会[空的]道理,放下执著,必定可以发挥智慧的潜能。。。。。

世间的事都在不时的变化,如何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谛观,不为所动是最重要的。有观空的智慧,虽则面对同样的环境但感受却不一样。 如果能彻悟[色即是空]便能享受无执著的风光,若能体会[空即是色]必能在空的见地上,积极的建设多彩多姿而又富有意义的欢乐人生。

以上回答你满意么?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即世间万象 空就是不实际,不得永恒

此是佛祖教化我等放下对世间形象的执著,放弃对‘有’

的追求。而从‘无’中求永恒。所谓万象皆空是成佛的必备条件

此句是对佛教原教义的领会,后世宗派林立 修法 教义大有变化

而印度原土佛教已经消失 统一的标准也随之消失

对佛经佛意也多有不同 你这一句 亦是

其实不必强求 过多追求经文 正是一种执著 你若有心开化无限大智 进入永恒境地 确实 要做到万象皆空 谨记色即是空 但这又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不必太过执著经文 其实按经文说法 佛陀圆寂之后 人间佛性受阻

难有大成者了 不像佛陀在世时有那么多修成者

佛陀再降要等到万年之后了 不过好在阿弥陀佛创立西方世界 我等只要不犯罪恶 一心像佛 按阿弥陀佛所说 死前只要说一句 ‘南无阿弥陀佛’即可被接引至西方世界 亦可得永恒

至于‘色即是空’ 现在看来 就是参禅领悟之诀了 你若无意研究佛理 参悟禅道的话。如果你是一般信徒 委实没必要 研究这句话的意义

佛即开悟 经文只是已悟之前辈启蒙我等缘分低浅繁简世人 你若然已定修悟之决心 切勿执著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是什么意思

嗯,这是心经的一段经文,没有前一段是很难解释清楚的。简单的说就是以此类推的意思。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是什么意思?

佛教中,色,受,想,行,识。称为五蕴。

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是讲五蕴虚幻,并无实体。

所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色一样为空。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是什么意思

个人的想法能够决定行为,反过来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