鲫鱼带刺小说

在古代,人们常把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登门拜访称为“人生四大喜事”,相比之下,著名作家张爱玲曾认为“鲥鱼多刺,海棠无味”,“红楼未完成”是人生“三大遗憾”。可惜好吃的鲥鱼因为有很多小刺,吃起来很麻烦,而绿肥红瘦的海棠却没有仙女般诱人。这种不完美的美,并不构成人生的一笔小财富。然而,《红楼梦未了》真的能成为“恨”吗?

张爱玲这里的“未完成的红楼梦”是指曹公只写了前80回,却在“梅香玲屈服于贪夫之杖,王道士胡诌故事,妒妻侧”时戛然而止。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也是对高鹗继续下去的一种不满。如此引人入胜的悲情故事,如此耀眼夺目的大观园,居住着申英侍者和绛珠仙草的园和潇湘馆,却再也没有倒下,就像楼兰古国一样,湮没在漫漫黄沙中,真的让所有读到第八十章的人感到一种无尽的空虚和留恋。虽然高鹗的后四十回加到现在的《红楼梦》中,但仍是一个深深的遗憾,因为它不是左宗棠的笔墨。

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样的遗憾可以成为《红楼梦》最大的魅力。戛然而止的故事,能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让我们每一个热爱红楼梦的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大观园结局”。“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故事,总是比某个设定更精彩。

更何况在1791程家本《红楼梦》中,加入了高鹗的续作,这也说明当时的读者是认可后四十回的。毕竟,即使我们是现代人,也会放下对续集的偏见,只是抱着一种文学欣赏的态度。“林黛玉烧稿失痴情”时谁不会掩面,谁不会在?我们都会对凤姐最后“杀死”潇湘公主的计划感到非常愤怒,为金陵十二钗各自的结局感到世事无常。最终玉带挂林,最终梦醒,冤冤相报何时还,也是如此尴尬。

我们都觉得曹公编曲的前八十回的描写,诸如“探宝钗黛玉半酸”“撕扇逗女儿笑”“俏丫鬟为其失而惋惜”之类,或让人笑,或让人哭,太吸引读者了。那些诗歌作品,包括金陵十二钗各自的判断,让所有热爱诗歌的人欲罢不能,但却也能打动读者的心。除了夏震的老朋友湘云的结局和宝玉的结局,似乎有些脱离曹公的预设。其他的风格和剧情基本都在曹公的路上。不是很好的补充吗?我们读书,不应该看作者是谁,而应该看内容是什么。

事实上,这种中途不愿意看书的情况经常发生,而且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书中某个具体事件之后,比如有人说“关云长刮骨疗毒,白衣渡江”,“许打绵水,失麦城”,“梁山泊分金达买市,宋公明被全团征召”之后就没有梁山泊了。的确,没有了关羽,三国局势立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水浒被拥抱后失去了灵魂。但是,同样的,我们欣赏的是整个曲折离奇的故事,而不是符合读者内心发展轨迹的千篇一律的小说,这也是四大名著之所以是四大名著的原因之一。试想,如果三国最终由刘备五虎统一,水浒英雄推翻北宋统治,这是对读者意愿的明显妥协。

所以,红楼未完成并不可惜,因为已经确定了曹公的前八十回笔墨带给我们丰富的情感享受,人生的悲怆跌宕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样一部杰作的无穷魅力。高鹗的续集也能带给我们美好的感受。不同人的笔有不同的味道。作为读者,他们有《石头》和《石头》

更何况现在还不能完全断定后四十回真的是高鹗所为,胡适先生第一次提出这样的观点时,基本依据是:第一,与第一次自述不符;第二,史湘云弃之。但是,单看这两点就有些片面了。1791程家本《红楼》开头,程惟元、高鹗说:“把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脱节,合而为一,如此而已。还有别的吗?”至于它的原文,我不敢改,也不想隐藏它的本来面目。“如果高鹗继续写作,他们为什么要努力掩盖它?俞平伯晚年去世时说“胡适、俞平伯有斩红楼之罪,程维远、高鹗有保全红楼之功”,这也说明“新红楼梦”的代表人物之一,最终并不认同他以前对胡适的《红楼梦》偏见。

总之,作为读者,我认为《红楼梦》无论结局如何,都不应该是遗憾。我们应该以续写《红楼梦》的心态去欣赏这个奇迹,也应该感受到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也是我们灵感的发源地,可以催生出更深刻的思考。

当人们酒后离开现场时,清醒的人是最荒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