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昭君
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在保平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永安三年(公元260年),景帝分封秭归北部兴山县,以湘西为城界,羌为本市人,故云昭君为郡。他的父亲,国王和他的大女儿被视为他的掌上明珠,他的哥哥和嫂子也很宠爱他。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样样精湛。“峨眉天下无,可令花羞于林。”昭君的绝世才华遍布香溪河沿岸的南郡和北京。公元前36年,汉元帝向世人昭示,天下女子皆选。王昭君是南郡的首选。元帝上书,命他择日入京。她的父亲毛允王说:“女儿还小,很难服从她的命令。”但是很难违背神圣的命令。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告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过秦山河,历时三个月。同年初夏,他到达都城长安设宴。传说王昭君入宫后,因为美貌而拒绝贿赂画家毛延寿,于是毛延寿在她的画像上画了一颗痣。昭君被贬到冷宫三年,没有机会见到他。公元前33年,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到汉朝,向汉朝投降,并要求亲吻,以结友谊。汉元帝尽可能召集后宫嫔妃,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响应。元帝听说后宫有这么漂亮的人想留住,却难以食言,便赏赐她两万八千匹锦缎、一万六千斤棉絮、金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长安十余里。王昭君在一队队车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接近汉匈的重任。他离开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次年初夏到达漠北。他受到匈奴人民的热烈欢迎,并被命名为“王”,这意味着匈奴有一个中国女儿“王的妻子”,和平得到了保证。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个民族团结和睦,国家繁荣安宁。“边境城镇封闭,牛马狂野,第三世界犬吠无预警,李殊忘战”,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死了,留下一个儿子叫伊土之,后来匈奴追天子。当时的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了很大的委屈。按照“父死,妻为后母”的匈奴习俗,他娶了呼韩也的长子,但他厌倦了雕刻陶莫高,又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的名字一定是老二,二女儿的名字应该是老二(“老二”是公主的意思)。公元前20年,复植累可汗又死,昭君从此守寡。一年后,33岁的绝世美人王昭君去世,葬在呼和浩特南郊,墓在大青山、黄河边。后来人们称之为“清陵”。
到了晋代,为了避讳晋代皇帝司马昭,改名为明君,史称“费明”。
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去边塞亲她,更重要的是她去边塞后,使汉朝和匈奴和解,边塞烽烟熄灭五十年,增进了汉族和匈奴的民族团结,符合汉族和匈奴的利益。她和她的子女、孙辈、公婆们为胡汉民族的和睦、亲善、团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被历史所称颂。元代诗人赵洁认为王昭君的贡献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昭君的故事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经久不衰的民族团结故事。
据统计,历代反映王昭君的诗词有700多首,与之相关的小说、民间故事有近40种。写昭君事迹的著名作家有500多位,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蔡邕、王安石、叶绿初、蔡等。古代的,还有现代的郭沫若,曹禺,田汉,简。
一千九百多年来,生长在巴山楚水一带的山民女子王昭君,撩动了历代文人的心弦,激荡了中国文坛。这正是因为南方的巴楚文化和北方的华夏文化交汇的光环投射在昭君身上,折射出耀眼的光彩。
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董曾为昭君题诗一首,对历史上的昭君作了总结性的评价,赞扬了他的思想、学识和行动。诗中写道:“昭君久矣,胡汉近其家。诗人自有主张,舞墨写墨总是枉然。”从此,王昭君满脸泪痕,愁云满面地出现在人们面前,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