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结合王安忆的作品,探讨其小说创作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80年代初一-1980年代中期):《温温系列小说》。“温温系列”包含了王安忆的许多个人经历和感受,在叙事模式上是“完全自言自语”,也就是所谓的“自我表现”阶段。以雨、萨沙·武贾西奇、大世界一角、69届毕业生为代表。王安忆的第一部引起文坛关注的小说是《萨沙·武贾西奇的雨》,其中写了一个名叫温温的女孩的信念与梦想,痛苦与欢乐。她的感情细腻、单纯而宁静。1983写的“69届毕业生”是“温温系列”的结尾。
第二阶段(65438+80年代中期-65438+80年代后期):小包壮、大刘庄等审视民族文化的作品,归于当时的“寻根热”。1983王安忆和母亲茹志娟在美国爱荷华州参加写作项目。美国之行给了她一个西方文化的参照物,使她有意识地把握民族文化和自己的文化处境。这是小包壮在1985写的。《鲍晓庄》被视为王安忆80年代中期风格转变的标志性作品,《小宝庄》用中国淮北一个偏远、贫困、几乎静止的村庄来审视传统文化的自救。王安忆改变了“温温系列”的情感状态,进入了冷静的反思和理性的审视。当然,像小包壮这样的主题,王安忆在以后的研究中很少涉及,但其文化视角依然存在。
1986之后,王安忆出版了许多争议较大的《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山上的世纪》等。这些作品在当时被列入“性主题”。
第三阶段(65438+1980年代末——65438+1990年代):以《叔叔的故事》、乌托邦诗歌、纪实与小说、《伤心太平洋》为代表,王安忆通过叙事实验,将个人与历史、文化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等时代课题引向一种精神思考。《叔叔的故事》被视为这一时期的转折点,标志着王安忆叙事策略的转变,“一种新的叙事风格正在形成”。
进入20世纪末20世纪后,王安忆继续着她熟悉的以都市女性为主题的写作,发表了《妹妹头》、《富平》、《启蒙时代》、《英雄遍地》等引起评论界关注的作品。
对于王安忆来说,有两个主题是她创作过程中始终如一的。一是对现代都市文化品格的追问和探索,如60年代的《斑鸠之战》、《好女人》、《李同志》,60、90年代的《伤逝》、《编年史与小说》、《长恨歌》等。二是对近代男女情感关系的描写和分析,如60年代的《三恋》+0980年代的《驿站上的世纪》、《中街追鹿》、《迷你》、《我爱比尔》、60年代的《香港的爱与爱》。这些作品更多的承载了王安忆的“女性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