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鲁迅笔下的人物及其描写。

1,孔乙己

孔乙己,人物的外号。鲁迅为什么用谥号做人称句子?是对这个人物迂腐可笑性格的嘲讽,也是孔家店用这个外号作为这个满口文字,教人半懂不懂的人物的名字的蔑视和讽刺。鲁迅用这个人物的绰号作为小说的标题,为作品定下了讽刺的基调,具有鲜明的反孔色彩。

孔乙己穿着长衫,站着喝酒,这是他自身经济地位和自身精神取向的矛盾;孔乙己健全的身体和病态的心理之间的矛盾,可谓是对封建教育思想和制度的血淋淋的控诉和毫不留情的鞭挞。

孔乙己是分裂人格的矛盾统一体。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悲剧人生的描写,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另一方面,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普通大众的冷漠和昏睡,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冷漠,使读者从一个侧面了解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2.祥林嫂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勤劳、朴实、善良的女人。然而,在邪恶的封建势力的残酷迫害下,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受不了,最后疯了,悲惨地死去。从医学角度讲,祥林嫂的病是反应性精神病。

反应性精神病是由精神创伤直接引起的精神病。患病前有尖锐或持久的精神创伤。其精神症状与病前精神创伤的内容一致,表现为相应的强烈情绪。临床上其表现与病程和精神刺激的经历密切相关。反应性精神病有两种表现:一是过度兴奋,二是过度抑制。前者可表现为言语增多、狂躁冲动、情绪激动、妄想、幻觉、吵闹、哭唱、笑跑、恐惧、惊吓、胡言乱语,甚至伤人、毁物、自残。后者可表现为抑郁、沉默、说话困难、忧郁、怔怔、对周围事物反应迟钝。在体内,可能出现自主神经紊乱的表现,如颤抖、面色潮红或苍白、心跳加快、出汗和瞳孔放大。

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或挫折,比如强势出击、家庭中复杂的纠纷、亲人去世、工作矛盾、考试失败、升职不成功、人生不幸等等。这些沉重的精神打击就像一根“导火索”,让人“疯掉精神病”。但这些并不是构成反应性精神病的唯一因素。临床上只有那些脆弱、心胸狭窄、孤僻、抑郁、内向的人,往往容易出现反应性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