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真正的唐僧和他的结拜国王不是李世民。

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中唯一的一部。

小说《西游记》描述了唐僧师徒历经81难,终于从如来佛祖那里得到真经的故事。因为历史上有一位唐朝的著名高僧,名叫玄奘,去印度“取经”,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有些人难免会把小说中的人物和现实中的人物混为一谈。其实,虽然神话小说《西游记》是以玄奘取经的故事为原型,但书中描写的玄奘已经被神化了,取经的情节几乎都是虚构的。至于玄奘的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都是虚构的。

虽然真正的唐僧一路上没有遇到什么妖怪,但是他的旅程却异常惊险。

你为什么要出家?

在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出生有一段传奇经历:唐僧的父母在船上被奸夫杀害,唐僧出生后差点被杀。幸运的是,他的母亲偷偷把他放在一个木盆里,沿河漂流而去,这样他就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暂时的幸存者。年轻的唐僧漂流到金山寺时,被一个叫法明的和尚救了。他给自己的奶取名刘江,成年后取了法名玄奘,这让他与佛祖结下了不解之缘。

玄奘出生的真实经历至今仍是个谜。他何时何地出生还没有确定。一般认为玄奘于隋仁寿二年生于洛州县。出家前姓陈,出家后法名玄奘。

那么,玄奘出生时有什么异常迹象吗?西游记里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大师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梦见一个白袍巫师跟她告别。巫师说:“为了寻求佛法,我们要去西方。”这个白衣法师就是玄奘。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玄奘大师小时候的表现确实异于常人。

还有一种说法是玄奘法师生于父母晚年,当时父亲五十岁左右。晚年得了个儿子,让父母倍加珍惜。玄奘年轻的时候很聪明,从来不会忘事。他写了一千篇日记。

玄奘法师是佛教的天才,那么他是怎么出家的呢?记载于2006年,玄奘是如来之下的金禅长老转世,注定要走上西天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和西游记时期,玄奘出家的动机被解释为他对佛教的信仰。相比之下,《唐玄奘大师的行为》年

根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记载,玄奘的家庭开始得很好。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知识渊博的知识分子。他的父亲是县令,母亲是隋罗太守石的女儿,玄奘法师是第四子。玄奘的母亲在他五岁时去世了。八岁前,父亲因年老多病辞职,造成玄奘童年困苦。

玄奘的二哥最初出家,名声远播。他住在洛阳净土寺,玄奘经常和他一起研究佛教经典。十三岁时,玄奘也出家了。成年后,玄奘周游世界,拜访著名的僧侣。他学到了很多。

那么,是谁促使玄奘向西方取经呢?他去西方取经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小说里说观音菩萨在水陆法会上问唐僧愿不愿意讲大乘。唐僧苦于在家学不到大乘,虚心向菩萨求教。菩萨趁机指点他如何去西方大乘,胜众生。于是玄奘向唐太宗自告奋勇,踏上了漫长的西游记之路。

然而事实是,在中国历史上,早在玄奘之前,就有很多人向西学取经,这让玄奘心生向往。其中,东晋高僧法显的成功,以及他的著作《续唐都弘治传》,直接激发了玄奘的取经决心。玄奘下西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玄奘在研究佛教的过程中发现,当时的佛教界对同一部经典的解读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模糊性无法统一协调,这对佛教的发展是一个明显的隐患。

唐武德九年,玄奘在长安遇到了来自印度中部的僧人波罗米多罗。他是印度纳兰托寺权威佛教徒杰贤的弟子,能背十万首圣歌。玄奘闻讯得到了最值钱的东西。他亲自上门,向印度和尚求教。玄奘听后说,杰贤熟读佛教经典100部,正在纳兰陀寺讲学,于是下定决心要去西方求法。

去西部的真正障碍。

看过续僧传的人都知道,唐僧西游最大的障碍来自妖怪。小说中,唐僧受唐太宗亲自指派,前往西方取经。临行前,唐太宗亲自将通关文书交给唐唐和尚,并与他结拜为兄弟,给予他极大的支持。然而,真正的西游记之初,主要的障碍来自朝廷。

唐朝初期,国家初步建立,边境不稳,不允许中国人出境。贞观元年,玄奘多次申请“过国”,西行求法,未获唐太宗批准。这件事并没有打消玄奘西行求法的念头。他决心寻找机会去西部。按照当时的规定,私渡的处罚比私渡更重,所以他的决定是非常危险的。贞观三年,长安遭遇大灾,政府让百姓自己寻找出路。玄奘趁机混进灾民中,过海关。那一年,玄奘刚刚27岁。从这一天开始,他走上了一条充满未知的路。

真实的玄奘有着坚定的勇气和过人的胆识,与小说中胆小怕事的唐僧完全不同。

玄奘西游记虽然没有81难,但也是危机四伏,多次差点被抓,但最后还是能顺利过关。

玄奘到凉州,在那里住了一个多月。作为当地的一座佛教寺庙,它非常受欢迎。凉州是甘肃河西走廊的大都市,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当时凉州巡抚李大亮接到圣旨,封锁边境,禁止民众西行,以防备黎杰可汗的土耳其军队入侵。玄奘打算继续西进时,凉州海关的官兵不敢私自开关,只好报请李大亮决定。得知玄奘的名声,李大亮让手下传达他的命令:不要西行取经,立即回京。

玄奘左右为难。也许上帝不会关上一扇门,但他会打开另一扇门。凉州一个叫卫慧的和尚帮助了他。卫慧是河西地区的佛教领袖,有很大的权威。卫慧得知李大良的限制,决定帮助玄奘。何森

玄奘在林慧和道正两位僧人的护送下,一路扎营,白天住宿,晚上行走,数日后抵达瓜州。瓜州总督顾尊发。听说玄奘大师来了,热情款待。此时凉州总督李大良跟随玄奘的公文。他们对玄奘的身份产生了怀疑。一个叫李畅的官员私下把公文拿给玄奘看,问:“这是大师吗?”玄奘犹豫着回答。李畅说,“请说实话,主人。你若是玄奘,我替你想个法子。”玄奘只好实话实说。知道真相的李畅被玄奘的行为和精神所感动。他当着玄奘的面把文件撕碎,让他尽快离开。离开瓜州后,为了躲避官府的盘查,他不敢公然走官道,只能靠它来避免迷路,但又随时有遭遇官兵的危险。

瓜州之前玄奘遇到了困难,但基本上是一帆风顺的。从瓜州到义乌,900里的路程是玄奘西游记中最艰难的一段。

瓜州最大的自然特色是沙漠和大风。玄奘告别李畅后,情况非常糟糕。首先,他骑的马死了,凉州两个和尚相继离他而去。况且前路艰难,没有人愿意冒险给他指路。玄奘很担心。就在这时,大会的一位半决赛选手石潘拓愿意和他一起去。然而,胡人并不是忠诚的伙伴。进入大漠后,他们把玄奘留在半路,因害怕而回去。无奈,玄奘只好硬着头皮独自突破五座烽火台,进入八百里大漠——漠河岩冰碛沙漠。在穿越过程中,他差点被一名警卫士兵开枪打死。进入沙漠后,虽然没有来自官兵的威胁,但来自大自然的危险更加可怕。沙漠中特有的海市蜃楼现象,像幽灵一样,不时萦绕着玄奘,遮天蔽日的沙漠黄沙不时从他身边经过。这时,唯一的水袋不幸掉在了地上,一滴水也不剩。玄奘想到了隐退,真的隐退了。他往回走了十多英里,但最后还是折回来向西走了。五天后,没有水,又迷了路,玄奘奇迹般地走出沙漠,到达西域第一站义乌。几天后,他到达了高昌国。

在高昌老家,玄奘又被封杀了。

文曲台王听说玄奘到来,就派特使迎接,与玄奘结为兄弟。他希望用好客的方式留住这位博学的僧侣。玄奘西游记再次受阻,绝食以示西行决心。到了第四天,玄奘已经很虚弱了,居只好同意放他走,并提供了难以想象的丰富物资。临走前,文曲请求玄奘从印度回来后在高昌国呆三年。他还要求请假一个月,玄奘一一答应。

离开高昌时,玄奘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佛经团队,30人。队伍只存在了很短的时间,然后一场大雪崩和高原反应害死了大部分人。只有两个徒弟和玄奘活了下来。

61年,玄奘穿越了20多个国家,终于踏上了印度,看到了那烂陀寺。

此后,他在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大学学习了十几年。这期间,玄奘在故宫国王举办的一次全国辩论赛上一举成名。从此,玄奘在印度的名声远播,无人能及。

61年,玄奘告别抗战国王,准备回国。他决定沿着丝绸之路的北线穿过高昌国返回长安。根据他与居的协议,玄奘应逗留三年,但在他返回东方的途中,他得知高昌皇家住宅已不在人世,这一协议没有得到履行。两年后,玄奘回国,受到朝野热烈欢迎。

弟子与白

小说中,玄奘不仅带着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小白龙四位弟子上路,还带来了观音的三宝:金蝙蝠袈裟、九戒、三个金箍棒和皇室赠予的金碗。神仙开道,白龙去皇宫。这很牛逼,但现实中唐僧就没那么幸运了。不仅仅是不幸,简直是不幸。

玄奘一路西行,得到了很多帮助,但不是学徒。如果你一定要找一个学徒,野蛮人希潘托勉强算一个。只有他主动要求玄奘为他受戒。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起初现实中只有一个唐僧,要走五万里才能到达西域。当地一位名叫卫慧的和尚同情玄奘,派他的弟子林慧和道正护送他西行。他们日夜到达瓜州,两个和尚回去了。玄奘在瓜州买了一匹马,没人牵。这时,任虎石盘头来请玄奘为他受戒,并自告奋勇做玄奘的向导。有学者认为,这个石盘头是佛典记载的猴王之年的化身。石盘陀是玄奘的第一个弟子,身份是向导,和孙悟空的身份非常一致。而且自从玄奘剃了石盘头,大会半决赛的石盘头就成了胡和尚,发音和俗称猴哥的孙悟空很接近。可能是交流过程中出现了音变,但也不是不可能。但胡人并没有像孙悟空那样坚持到最后,也没有半途而废。

从这一刻起,只剩下玄奘一个人,茫茫大漠就在眼前。在沙漠中,玄奘迷路了,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没想到,祸不单行。他的最后一个水袋被打翻了。四天五夜无休无止的滴水之后,玄奘奄奄一息。虔诚的佛教徒躺在沙漠里,对着观音打坐。对于玄奘来说,观音只是维持生命的精神支柱,真正帮助他走出困境的是一匹紫瘦的马。显然,这是一匹旅行经验丰富的老马。玄奘来到一个春天。和帅气的白龙比起来,这匹马连原型都算不上。

玄奘在西方遇到了谁?

西游记的那一年,唐僧的目的地是天竺的大勒音寺,在那里会遇到如来佛。现实中,玄奘西行的目的地没有雷音寺,也没有如来。真正的如来,也就是释迦牟尼,生于六世纪,80岁,而玄奘西游记已经是六世纪了,相隔几千年。玄奘在那里肯定见不到如来。

玄奘要去的是那烂陀寺,那是当时令所有佛教徒着迷的佛教圣地。它是当时印度佛教的最高机构,主要是大乘佛教。玄奘到了这里,受到了堪比小说的隆重接待。那烂陀寺的和尚听说玄奘到了金刚,就派了四位长老去迎接。200多名僧人和1000多棵檀香树前来迎接他们。在赞叹的簇拥下,玄奘被迎进那烂陀寺。

玄奘到那烂陀寺时,住在这座寺庙里的正是德高望重的戒贤法师。此时谢贤已经100多岁了,据说已经等了玄奘很久了,可见他对玄奘的重视。玄奘在那烂陀寺求学五年,周游列国,游历了几十个国家,虚心向名师求教。然后他回到那烂陀寺,向他的老师谢贤报告了他的学习情况,老师表扬了他。

贞观十六年,放弃日本的印度国王在群女城举行佛教辩论会,邀请玄奘为主讲人。与会者为来自五个印度的18位国王,3000名大乘佛教学者和2000名异教徒。当时玄奘说,谁都可以随意提问,但是谁都打不过他。这场辩论使他声名鹊起,大乘尊他为“大乘天”,大乘尊他为“自由天”。日本戒王坚持让玄奘每五年参加一次大法会,历时75天。会后,玄奘决定返回。

玄奘回国的消息传开后,他回忆说,战王极力挽留他。加莫兰的鸠摩罗王说,只要他留在印度,他就会为印度建造一百座修道院。然而,这些优厚的待遇并没有动摇他回国的决心。

返乡盛况

小说中简单介绍了唐僧回唐的故事,如来座下的金刚被祥云直接护送回国。其中提到四大师徒回到唐朝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迎接。

现实中玄奘的回国之旅确实很顺利,畅通无阻,有护送,但他不是神仙,而是以接力的形式被几个国家的国王护送回国。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回到长安,史无前例地见到了他。“道观赶迎,京师罢市。”不管是和尚还是海关来接他,整个资本市场都停了。玄奘回到长安的第二天,他在朱雀大街的南面展示了他从印度带来的佛经和佛像。

最后据说唐僧师徒把经书送回唐朝,被金刚带回西方,如来分别给了他们几个名额。真相是,玄奘回国后,唐太宗让他回归世俗,辅佐朝政,却被大师婉言拒绝。他全神贯注于翻译他带回来的经文。

玄奘回国后大部分时间都在翻译。他一生翻译佛经75部,1335卷,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空前的。他还创造性地发明了一种新的翻译。前一种译法称为旧译法,以“真意”和“鸠摩罗什”为代表。老翻译家大多是外国人,中国人往往因为不精通中文或者过于强调意译和直译而难以理解。玄奘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他精通梵文和中文,典籍翻译通顺,中国人读起来很容易。

玄奘回国后还写了一部重要著作《西游记》,记录了西亚南亚各国和地区的社会历史变迁以及当时的情况。玄奘的书中有一些材料是其他书中没有的。所以这不仅开阔了国人的眼界,也为印度考古提供了大量的史料。现在几乎所有关于古印度的书都会引用这本书。

林德元年,一代佛学大师相继去世。玄奘下葬那天,有一百多万人去参加葬礼,有三万多人睡在墓旁。这位大师死后遗体被送往何处仍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