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字的结构

尽字的结构:上下结构。

尽(拼音:jìn、jǐn)是汉语一级通用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一只手拿着刷子在刷洗器皿,表示饮食已尽,以此表示终尽之意。本义是器中空无,净尽,泛指竭尽、完尽。引申为终尽、完了、竭尽。

由终尽义引申为死亡、达到极限。由竭尽义,即全部用出、使尽义引申为范围副词全部、都。以上各义都读jìn。有时读jǐn。作副词,表示达到最大限度,如言“尽量”“尽早”“尽快”,又可以表示行为的持续。

文字源流:

会意字。甲骨文的右上方是一只手(又),手中拿一把刷子,下部是食器(皿),表示刷洗食器的意思;洗刷干净即为尽。“尽”字在商代会意特点鲜明。西周用例尚未发现。进入战国,所持毛刷形下部已有变异,原来左右斜垂的倒毛形或变作几道斜画。

或讹作“火”形。后者是此后演变的基础。战国以下又交错着微小的繁简差异,其繁者是在“火”形上方有分向左右的斜画(是原倒毛形残留),小篆字形沿袭战国文字,部分字形在斜画上还有一短横。

西汉虽有把“火”形写成两横的形式,但主流是把“火”形平摊成一连线的四个点,成为后世楷书繁体形式。

汉隶虽有省去四个点的写法,但未被后世立为正字。1956年《第一次汉字简化方案》据草书楷化,把的字形简化作“尽”,这一简化形式远在唐代敦煌佛经写本中已经使用。

此字形可类推简化。“尽”还有一个繁体字,该字形出现较晚,是由图16的繁体字形的引申义分化而来的。汉字简化时,为“尽”。

说文解字:“尽,器中空也。”这种说法基本正确。但许慎认为这是个形声字,恐怕不妥。从甲骨文看,以炊帚洗刷食器,表示吃完而将饭具洗刷干净。所以“尽”字的本义应为“完”或“没有了”。器中空也表示全部用出或使用了的意思。

由“完”又能引申为副词“全部”,如柳宗元《捕蛇者说》:“触草木,尽死。”这是说:只要碰到草木,草木也就全部死亡。古人深谙事物的辩证法。事物的高低、上下、生死、新旧都是相对的、互相转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