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的内容是600字。
至此,一场关于方鸿渐婚姻生活的围攻结束。
小说《围城》共分九章,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单元。
第一章至第四章为第一单元,描写方鸿渐在上海及家乡(江南某县)的生活场景,以上海为中心。在这个单元里,方鸿渐和苏之间的“爱情”纠葛占了重要的一部分。苏迷恋方鸿渐的风流韵事,引他们演了许多半真半假的闹剧。这暴露了苏小姐做官矜持自负,结果一事无成的尴尬局面。也暴露了方鸿渐的纨绔子弟优柔寡断,不谙世事,愤世嫉俗的浮华处境。围绕他们,作者还写了十里洋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物,如美国花旗集团买办张继民,喜欢被人叫作吉米,外表时髦骨子里保守的董谢川,“最懂男女之事”的青年哲学家褚,满口不诚实自称“新古典主义”的诗人曹元郎,暗地里把方鸿渐当作情敌,虚度光阴。他们在宴席上,在诗词歌赋上,在各种应酬上,都是那么空虚,无聊,庸俗。这样的生活不会培养出健康的爱情,更谈不上健康的理想,是一座有待攻破的“围城”。
第五章可以算作第二单元,是“过渡”或“衔接”。在这一单元中,方鸿渐和赵这两个在个人生活中遭受挫败的人冲出了“爱情”的牢笼。他们从想象中的对手变成了真正的朋友,一起去湖南平城的三闾大学找工作。在这一单元中,作者还为下一单元的闹剧准备了新的角色:未来的大学校长李,副教授顾尔谦,青年助教。他们和方、赵一起从上海起航南下,组成了一个临时的“小社会”。这个“小社会”的各种矛盾、戏谑、嘲讽,以及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构成了小说所描绘的现实图景中非常精彩的一部分。
第六章和第七章是第三单元,主要描述了三闾大学的内斗。从校长、院长、系主任,到教职工、学生甚至家属,都卷入了一场令人目不暇接的人事纠纷。专业排斥,爱情竞争,明目张胆的套路,诽谤性的谣言,尔虞我诈,等等,三闾大学成了一个比拼的舞台。一些学者和文士,黑粉,出现了。其中李是一个仁义道德满身贼妓的半老头子,韩是一个外表愚钝内心龌龊伪造学历行骗的假洋博士。有像高松年那样道貌岸然、狡猾奸诈、口口声声维护教育尊严的伪君子,但实际上却是道德败坏者,也有依附于官僚、谋职、意欲组党巩固自己,最后重蹈覆辙的阿木森林。有陆子潇、顾尔谦这种痴迷龙附凤,专吹拍拍的势利小人,也有、王夫人这种名媛,虽然在大学里四处游荡,但也只是在爱情里秀主角,火上浇油。总之,活跃在这片“新儒家森林”中的各类人,不需要用八股做敲门砖,他们都举起一面自己认为最美的旗帜,掩盖自己的本来面目,竭力追求一种新的提升,仿佛自然界的动物都披上了保护色,追求着自身的发展。自然,他们中间也有一些优秀的人没有累垮肩膀,比如方鸿渐、赵、等人,细腻、深沉、有心计,等等。这些人物,像方鸿渐,可以算是“可造之才”,或者像赵,总算有一技之长;或者,像孙柔嘉一样,他们经过深思熟虑,隐藏得很好。在一个好的社会里,他们可能会发展成为杰出的人才。但在那些烟雾弥漫的环境中,由于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就像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一样,他们的聪明才智被社会的惯性抵消了。
第八章和第九章是第四单元。方鸿渐和孙柔嘉在回上海的路上结了婚。这对双方来说都不能算是一个激动人心的组合,失业带来的对未来的焦虑让他们婚后争吵不断。这次吵架在回上海的路上比较简单。定居上海后,由于双方家庭和亲属的介入,矛盾变得更加复杂。曾经有一段时间,婆媳、翁婿、嫂子、亲戚朋友,甚至主仆之间都有一系列的不和与争执。最后,方和孙的矛盾终于激化,前者辞去了报社资料室主任的职务,再次面临失业。方鸿渐新家园刚建立解体,又一次冲出一座“围城”,来到一座“围城”的入口──他打算去重庆做官的赵找工作,那也一定是一条坎坷不平、前途未卜的路。小说以一个老式的铃声“铛,铛……”结束。和以往所有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一样,它并没有对社会和人生的出路提供任何明确的结论,但他所描述的人生本身却“比所有的语言和所有的微笑都要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