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调小说概述
论托尔斯泰的“独白小说”。陀笔下的人是一个破碎的整体。作品中有许多独立的声音和意识,每一种声音和意识都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这些多音不应该在作者的统一意识下一层一层展开,而是平等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每一个声音都是主体,讨论不局限于刻画人物或展开剧情的功能。它也被视为另一个人的意识,即他人的意识,但它并没有被客观化,局限于自身,并没有成为作者意识的单纯对象。陀的世界基本上是个人的世界。这部小说是对话式的。巴赫金(ъахтинг,михаилмихарлл)出生于奥廖尔市。毕业于圣彼得堡大学。他先后在内维尔和维捷布斯克工作。战后,他在摩尔多瓦和萨兰斯克大学主持俄罗斯和外国文学教研室的工作。语言是物质中介,是人们在社会中相互影响的手段。语言是社会人的创造性活动,要吸引听者的注意力,保持他们对对话的兴趣。“话语是双方的行动。这要看两个方面,一是谁说的,二是谁说的。”语言的现实和基本单位是对话和言语,它们存在于对话交际本身的范围内。从这个角度来看,巴赫金将文学作品中的叙事语言分解为不同类型的对话,这些对话大多包含两个或多个声音之间的动态互动。文学作品的语言必然会破坏稳定、权威和习惯,它们的社会意义就来源于此。联系作品产生的时代来考察作品及其对文学言语规范的违反,有助于说明语言的社会意义。文学是一种语言的实践。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中的巴赫金问题标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研究的新阶段。这本书得到了卢娜·察尔斯基的肯定。书中的许多观点已经成为科学术语。在本书中,作者应用复调理论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认为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声音,而这些声音并不受作者权威的控制。作品中人物的话语与作者的话语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他们从彼此和作者那里获得了自由。意识形态是由语言构成的,语言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物质体现。每一种意识形态都是一种象征,是现实的“物质部分”。这样,物质基础(物质)和上层建筑(意识)就由一个统一的物质链连接起来了。其次,与俄国形式主义不同,巴赫金认为文学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它也是其他意识形态的反映。文学也反映现实,但它的反映是有间隔、有两个层次的反映。
巴赫金的主要著作有:《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中的问题》(第一版1929,第二版1963)、《小说中的话语》(出版于1975)、《文学艺术的形式与方法》(1928,以帕维尔·梅德维耶夫的名字出版)、《弗洛伊德主义》(1927)、《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1929,以上所谓复调音乐是一个音乐术语,指的是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欧洲广泛使用的一种音乐流派。它不同于和弦和十二音音乐,没有主旋律和伴奏的区分。所有的声音按照各自的声部行进,相互重叠形成复调音乐。巴赫金借用这个词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基本特征:“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世界的完全统一不能归结为一个人情感意志的统一,正如音乐中的复调不能归结为一个人情感意志的统一一样。”如果一首乐曲有两个以上的主旋律,作品整体感觉和谐,那么这两个主旋律不是以各自的表现形式展开,而是以对话的方式展开,否则都是独白。古典意义上的音乐是典型的单一主题,音乐的美感来源于和声。但是,在现代音乐美学中,这已经不是美学的最高追求了。现代哲学打破了这种僵化的框架,认为在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人类的灵魂已经被撕裂,人与人、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分裂。人在自我意识和潜意识中有多重结构。所以古典美学中单一的旋律无法表达现代人内心的深度。于是就有了无调性音乐,通过混乱的声音组合来表现人复杂的灵魂世界。
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意特征,用以区别于基本属于独白(单一旋律)的既定欧洲小说模式。
巴赫金指出,作家作为叙述者,也就是说故事的人,并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看得那么清楚,把所有的线索梳理得那么清晰,把所有的故事讲得那么完整,因为他自己的灵魂可能是支离破碎的,矛盾的。他在人物设计和剧情讲述上,可能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内心的矛盾放在故事里。复调小说,其实指的是作者自身多重人格的对话。小说创作者树立了这种复调的小说创作理念,他们的作品必然会反映现实社会中人性的真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