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庞氏骗局”完美运行下去,永不崩盘?

查尔斯庞兹

故事从1899年的春天开始,威廉米勒成功说服他所在的布鲁克林祈祷团三名成员给他投资,并承诺每星期给投资人10%的收益,投资人找到新投资者还会有数量一定的奖金。很快,大批的投资者蜂拥至,踏破了威廉米勒家的门槛。米勒把他的高收益用“内幕信息”来解释。但他的方法被真正冠以名字,并“发扬光大”来源于20年后一个名为查尔斯庞兹的意大利年轻人。

这种用后面投资者的本金来回报早期投资者的“庞氏骗局”,当没有新的投资者入场,资金链断裂的时候就会崩盘。像最近很多的P2P网贷案,钱宝网的张小雷就是其中一个例子,给对方许以高收益,回款周期再短些,注定撑不了多久的。

但假设如果承诺的收益不那么高,收益的发放时间没那么短呢?我们把目光放远些,如果一个“庞氏骗局”是按照:投资者在年轻的时候投钱,而在老年的时候才拿收益呢?在长达几十的回报时间里,这种“庞氏骗局”是完全不用担心没人来接盘的,因为它完全可以等下一代人出生并且长大,再把新一代人投资的钱偿还给老去的那代投资者。由于人类不停繁衍,理论上这个循环可以无限循环。除了天灾人祸,不然每一天都会出现新的后来者。

这种代际接盘是许多国家常见的“现收现付制”养老金计划背后的理论基础。人们在工作年龄为养老金入资金,并在退休后得到退休金。许多人以为他们的得到的退休金是以前存的养老金里的。但实际上是此时此刻还工作的年轻人支付了已经退休人员的退休金。这些钱就会在两代人之间转移。

例如,美国的社会保障大体上就是这么一种现收现付制的模式。因此,反对者经常把这些保障制度与“庞氏骗局”做对比,并抹黑它。但这个如果把个对比反过来看。美国社会保障计划,是一个让数百万人免于退休后没有养老金的方法,它虽与庞氏骗局有些相似之处,但在某些前提下,庞氏骗局的原理也可以用于做善事

讲一个经典的小岛寓言,可能更容易理解:

在一个小岛上,岛上有一颗高耸入云的桃树,树下是饥肠辘辘的岛民。在设定上,岛上只有年轻人和老年人两代人,也只有年轻人能爬上树摘桃,而桃子也不能储存,只能尽快食用。

在这个岛上,老年人是无法养活自己的,他们行动不便,无法上树摘桃,也无法通过其他劳动获得可供交换的东西,去从年轻人那里换来食物。老年人也无法在年轻时攒下桃子,因为水果易坏,年轻时摘到的水果只能当时吃掉,岛上也没有其他任何形式的资产能耐住时间的流逝来当做一种储蓄。

解决方案就是一个代际间的“庞氏骗局”。年轻人把自己获得的一部分水果无偿给老年人,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老去的时候,新一代的年轻人也会这样给他们水果。这相当于年轻人把钱投资给父母,再从子女那里拿回来,这样子,活在岛上的这两代人成为巨型投资链中的一环,把过去和未来的岛民都串联了起来。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

这种“代际庞氏骗局”得以无限持续实行的前提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假设未来某一天人类停止繁衍,最后一代人将一无所获,年轻一代如果知道自己回报无望,就不会给他们父辈那代人做出投入,而父辈这代也基于同样的理由不会支付回报给祖母这代人,由此可见,所有这条资金链上的蚂蚱们不能有任何上述的想法,否则就会导致崩盘。假设这个代际计划规定必须要有一代人作为最后的接盘侠,那么这个计划根本就无法开展。

上面说的“小岛实验”在现实中显然参考意义并不大,庞氏骗局能在那里惠泽岛民,只是因为故事的作者任性地让岛民们为未来所作的努力的回报为零。在更接近现实的版本中,岛民可以在年轻时将多余的水果置换为固定资产,老了把这些“存款”跟年轻人换水果,又或者从粮食中扣除一部分水果当作种子种下为投资,通过毕生时间的灌溉,到老的时候可以将这些果树出售或者租赁给年轻人。

这就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储蓄和投资是比资产代际转移更好的选择。资本积累扩大了经济的生产能力进而创造财富,而不像庞氏骗局,只是把一个地方的钱搬到另一个地方。而且储蓄+投资会保本获利,就像把本要吃掉的水果栽种成果树一样。因此,退休人士有望能得到高于投入的回报。

但如果社会的人们普遍希望将现有的资源转移到未来,就会积累大量的资本存量,这可能导致投资回报的降低。想象一下所有人都尽可能地不去消费,然后省下的钱全部用于投资,因为竞争太激烈每个人获得回报就会变得非常低。

人口不断增长的趋势刚好符合庞氏骗局金字塔式用户的需求。新一代人比老一代人数量要多,因此老一代人肯定能获得超过本金的回报。

而且新一代人本身就有很高几率会比他们的父母那代人更富裕。除了简单的资本总量增加以外,新一代人还会受到如科技进步等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的帮助。这个螺旋上升的历史进程可以为“代际庞氏骗局”的参与者带来积极的回报,即使只从每一代人的收入里拿出相同的百分比。由于经济增长,从今天年轻人的收入中收集的10%将比过去父母贫穷一代收集到的10%多。

如果用具体的数字来说,假设一个国家的人口每年增长1%,人均收入增长4%。在这种情况下,只需在每一代参与人的收入里拿取差不多的份额,“代际庞氏骗局”方案可以无限期地提供约5%的年回报率。如果经济环境里资本过度积累,所有人都去存款,没人消费,储蓄和投资的回报可能会低于“庞氏骗局”的回报,特别是风险因素还可能导致投资的回报更低。在这种经济学上所谓“动态无效率”情况下,“代际庞氏骗局”是永不崩盘的。

随后还会出现投机泡沫,这是非政府主导的把年轻人的钱转移到老年人口袋里的一种方法。

在一个经济泡沫中,人们用超过价值的钱买下某些资产(如商品房),然后期待随后的接盘侠用更高的价格买走。接盘侠多付的钱就相当于庞氏骗局里的一份投资,这个过程产生的“收益”其实是后续接盘侠多付的资金。假设每一代人都比前一代人富裕,那么即使每代投资者只拿出同样比例的收入来投资这个泡沫资产,那么这份资产的价格也会持续上涨,比如房价。

初生的韭菜不怕割

所有的机制都会有副作用,“代际庞氏骗局”也不例外。

比如社会中大量的钱被拿去买“庞氏债券”或泡沫资产,导致无人投资实业。

但对于在动态无效率环境中挣扎的经济环境来说,这种挤出效应未必是一件坏事。这类型的经济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本,政府可以把“代际旁氏骗局”资金池里的钱进行生产性投资来保持数量众多的机械、设备、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等可以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长。

资本过量积累的原因之一是年轻人想将自己现有的资源转移至未来养老用。但这样做的回报率非常低,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债券或者购买老年人的泡沫资产把年轻人的钱转移给老年人是更高效的方式,因为未来的年轻人会用更高的回报率来做这些事情,这样便可缓解动态无效率。

安徽大学钱良新教授在内的几位学者也指出,中国的资本存量投入是大于收益的。在中国的发展阶段,这可能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中国经济的资本密集度依然在不断波动。但是,结合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和“储蓄利息低”这两个特点可能有助于解释中国为什么容易出现投机泡沫,特别是在房产方面。中国的年轻人经常高价购房(很多房子并不会用来居住),期待未来能用更高的价格将房子卖出。高价接手这些房子的人并不是因为傻,而是因为他们更年轻,更有钱。

我们回到开篇的那个故事,威廉米勒那原始的庞氏骗局坚持了不到一年。之后他被负面报道淹没,银行也冻结了他的帐户。在被警方找到之前,他逃到了加拿大。但就算他早已逃离了美国,寄给他的信件依然在他美国住所附近的邮局里堆积成山,信封里装满了下一批接盘侠们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