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眼

有些人常常把鸟的眼睛叫做“飞行的眼睛”,这是很有道理的。展翅翱翔于二三千米高空的雄鹰,一下子便能发现地面上的小兔子,并敏捷地俯冲而下;潜入水中的鸬鹚,能看清快速游动的小鱼,一举将猎物抓获。在所有的动物中,鸟的视力是首屈一指的。 动物学家发现,鸟眼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首先,鸟都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虽然鸟眼看上去小如豆粒,但实际上它们的眼球是很大的,两只眼球的重量加起来,往往比脑子还重。例如,鸵鸟每只眼球的直径有50毫米,比人两只眼睛加起来还大。 更重要的是,鸟的眼睛非常灵活,它们同时具有望远镜和放大镜的功能,既能望远,又能放大。这是因为连接眼球的肌肉,能很快地将眼球的晶状体拉成扁平状或挤成圆形,就像望远镜和放大镜调节焦距一样,使物体的形象变得十分清晰。有人做过一个实验,把微小的虫卵先后放在离鸟2米和2.5厘米远的地方,结果鸟都能准确无误地啄食。 鸟类的视力极佳,也是因为它们眼睛视网膜上的视觉细胞特别多的缘故。例如,隼的视网膜中央凹陷处,视觉细胞多达 150万个;而人眼同样部位的视觉细胞却只有 20万个。难怪隼的视力如此敏锐了。 几十年前,鸟类学家在研究鸟眼的时候,获得了一个意外的发现:鸟眼里面竟有一滴一滴的油。研究人员对鸟眼—一做了检查,大部分都有这种油滴,可见油滴并不是外来的。而且这些油滴是五颜六色的:有绿色的、黄色的。也有橙色或红色的,当然还有无色的。经过一番仔细的比较后,有人分析说:夜间活动的鸟,它们眼睛里的油滴大多是无色的;在水上飞行,需要透过水面看东西的鸟服睛里大多是红油滴;生活在水面上,不需要透过水面看东西的鸟,眼睛里的红油滴就不多。这些奇妙的油滴究竟有什么作用呢?鸟类学家发现,鸟眼中油滴的分布很有规律,在视网膜的下半部分黄油滴占优势,而视网膜的上半部分,则主要是红油滴。人们由此得出结论,黄油滴的作用也许是使鸟类对天空中的物体看得更清楚,这就好像我们用照相机拍摄天空时,在镜头上放上黄色滤光片一样。 有时,人们可以看到,许多鸟在明亮的太阳光下,甚至在电弧光下也能照常觅食。这是什么道理呢?原来,在鸟眼下半部有一个梳子状的黑色突起——梳状突。它既不影响视觉,同时又吸收了相当一部分光。这就保护了视网膜,使之免受强光损伤。 鸟眼不仅目光敏锐,而且视野非常广阔。绝大多数鸟的双眼都分别长在头部的两侧,因而使它们具有宽广的视野。当鸟类向正前方探望时,两眼的视野又会重叠起来,合成一个双视的影像。鸟眼的这一特长,使它们能毫不费力地看到身体后面、两侧及头顶上的物体,对周围的动静洞若观火。 此外,鸟眼始终保持着极高的警惕性。鸟类是闭上眼睛睡觉的,但人们发现,它们在睡觉时,每隔一段时间会睁开眼睛,窥视一下四周的动静。这是一种似睡非睡的状态,能使鸟类在睡眠时,始终保持警惕,免遭飞来横祸。 鸟类在睡觉时,每隔多少时间窥视一次,才既能保证充分休息,又能安然无恙呢?科学家们经过仔细观察后发现,在宁静平安的环境中,野鸭平均每分钟窥视10次左右。一旦有猫出现,即便猫是在很远的地方,野鸭的窥视次数也会增加到每分钟20次。猫走得越近,野鸭的窥视次数就越多,最多可达每分钟35次。如果这时猫继续步步逼近,野鸭就会睁开眼睛,进人清醒状态,密切注视猫的一举一动。 通常,猫每次只能咬走一只野鸭,所以野鸭常成群休息。因为鸭群越大,对每一只野鸭来说,被捕食的机会就越少,也就越安全。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它们似乎能够知道自己所处环境的危险程度有多大。聚在一起睡觉的野鸭越多,它们的窥视次数就越少,这就增加了合眼休息的时间。而在成群睡觉的野鸭中,睡在鸭群边上的由于受到攻击的可能性较大,因而窥视的次数比睡在鸭群中间的要多一些。 一个有趣的现象,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在繁殖季节雄鸟睡觉时的窥视次数,会明显超过雌鸟。对此,人们提出了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那时雄鸟有保护雌鸟的义务,这种解释的根据在于:一旦鸟群中的雌鸟增加了,雄鸟的窥视次数便会随之而增多。第二种解释认为,对有固定配偶的鸟类来说,雄鸟增加窥视次数,主要是防止配偶与其他雄鸟交配。最后一种解释是,一到繁殖季节,雄鸟的羽毛会变得格外鲜艳,这样可以吸引雌鸟前来交配,但也容易引起肉食性动物的注意。因而,这时的雄鸟有必要增加窥视次数,以免发生意外。 有些研究结果表明,鸟类虽然在睡觉时不断窥视,它们的睡眠效果仍然与人类熟睡时差不多。尽管如此,只要一有可能,鸟类就会减少窥视次数,增加闭上眼睛的时间,以便养精蓄锐,精神抖擞地迎接新的一天。

麻烦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