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上海魅力有多大?有副县长为调回上海宁愿做糊纸盒临时工
作者兰台
上海这座城市,它的魅力有多大?
生活在2021年的人们可能很难理解,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真的有副县级干部为了调回上海,宁愿不要职务,不要待遇,宁愿回上海在街道工厂做一个糊纸盒的工人。
这真不是我胡说八道。
生产建设兵团这个系统相信大家不会陌生,但是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相信听到过的就没多少了。
为什么会设立云南生产建设兵团?
主要是因为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工业化过程中急需橡胶作物,当时我国能生产橡胶的地方很少,只有海南可以生产一些,其余都要进口。
于是为了节约宝贵的外汇,有关部门决定在纬度和气候条件差不多的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成立生产建设兵团。
另一个目的则是想利用这种方式,可以尽快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和文化。
于是当时从四川、北京、上海、重庆以及云南本地昆明招收了大量年轻人,当时为了招人,兵团还派了演讲组在北京、上海、成都、重庆等地到处巡回讲座。
1974年兵团编制撤销,又重新恢复了农垦局、农场编制。
因为招收了全国各地的年轻人,自然要从这批年轻人里提拔一些干部,所以不论是四川、北京还是上海,都有一些表现出色或者老实肯干的年轻人被提拔到了领导岗位。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有上海年轻人当时已经被放到了副县级岗位上。
但是随着恢复高考,随着大返城等等事件发生,这些已经被提拔为副县级干部们也人心思动起来,他们也想能不能回到上海、北京、成都、重庆。
他们相比普通农场工人,多了一个干部身份的羁绊。
实话实说,如果不是招收了大量来自上海、北京的年轻人,这些20来岁的年轻人是不可能在这么年轻的时候就被放到正科、副处的位置上去的。
这些年轻的干部也知道他们要是选择调回老家,只能放弃云南这边一切职务和待遇,回老家重头开始。
有些级别低的还行,但是如本文主人公这样,已经成为副县级(副处级)干部的,他就比较踌躇了。
不过最后,他还是和妻子(同为上海人)决定放弃西双版纳的一切,回上海。
但是当时已经是1981年了,他别说回上海当工人,就连正式工身份都很难获得了,最后上海方面表示,如果一定要调回上海,只能选择去街道工厂做临时工糊纸盒子。
最后,他和妻子左思右想了很久,还是决定放弃副县级级别回上海去做一个街道工厂的工人。
这件事可不是我胡说,这是记载在《中国知青梦》里的一个很经典的故事,而故事的结尾是在20世纪90年代,这位曾经的西双版纳风云人物已经成为自由职业者,在弄堂口摆了一个修鞋摊。
为什么上海有这么大魅力?
那是因为才刚改革开放,上海是当时我国最发达,最和国际接轨的城市,当时的上海和云南边陲的农场,完全是两个世界。
下面有一组数据,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1980年代初刊登的一篇关于上海的文章,当时美国人就认为上海是当时中国最发达,最文明的城市。
文章里提到仅1980年,上海第一百货就售出14766辆自行车,11424辆缝纫机和12509台电视机,一年的营业额可以达到一亿四千万美元。
1980年,上海有8000座工厂,从女工手工粘贴纸袋的小作坊到巨型钢铁厂各种各样:上海生产的春雷牌收音机;飞人牌缝纫机;白猫洗洁剂和大白兔奶糖;金象巴士和白象电池等等。
那一年上海生产了价值390亿美元的商品,占当时全国工业产值的八分之一。
现在上海虽然与西双版纳还有巨大的差距,但是至少没有“代差”了。
当然,这也是当年才会出现的事情,现在应该不会有上海年轻人会这么干了。
END
参考资料:
《中国知青梦》,作者:邓贤,出版社:作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