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潮的科幻小说

“新潮”影响下的科幻作品有以下特点。

1)故事性和可读性减弱。

2)文学性增强,表现手法更加多样。

3)题材更广泛的美国科幻小说在战后传入英国,在英国赢得了大量读者。相当一部分英国本土科幻作家也在利益驱动下为美国出版商写作。当然,前提是要适应美国科幻小说的风格,也就是坎贝尔确定的风格标准。事实上,这些“坎贝尔标准”并不仅仅是因为某人的特殊魅力而流行,而是有着坚实的社会基础。

首先,美国科幻小说自成体系,起源于美国主流文坛之外,因此很容易形成独立的风格。其次,黄金时代的美国科幻迷大多是青少年。他们自然比成年人更关注未来,追求异国冒险比精神探索更重要,灵感和创造力比文学技巧更重要。这些特点已经成为那个时代科幻小说的烙印。

然而,“英国昆士”和“美国牛仔”之间存在文化和有趣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英国科幻作家越来越厌倦美国科幻文学重视外在探索而非人性本身。注重创意和内容,但不要文学上的缺陷。另外,在英国,科幻小说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文学品种,与主流文学没有明显的界限。所以科幻作家在创作时更注重主流文学的反应,想从他们那里中彩票。但是,这种现象的形成,与其说是为了证明英国科幻小说的艺术水平之高,不如说是英国科幻小说的个性不鲜明。

在这些原因的推动下,新浪潮运动开始了。科幻小说新浪潮运动的核心是英国杂志《新世界》。这本杂志创刊于1939,在二战战争期间断断续续出版了几期。1954成为月刊。1964年夏天,24岁的科幻作家米切尔·莫克科克(1939-)成为主编。这个人15岁辍学。他以创作、编辑和从事科幻、玄幻小说的摇滚乐为生,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保存了年轻人的叛逆精神。

莫克科克出任主编后,立即开始推出多部创新科幻作品,让原本以暗流形式存在的英国科幻新潮流有了自己的核心地位。《新世界》杂志介绍了巴拉德、奥尔蒂斯等代表作家。他们的作品一反美国科幻小说重视科技发展的传统,选择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神学作为题材。并吸收了当时欧洲的各种现代主义文学,如象征主义、意识流等创作手法,改变了坎贝尔时代用现实主义描述超现实情节的传统。

同时,受欧洲文化界日益增长的自省和悲观倾向的影响,这些作家的作品不再具有美国科幻作家的乐观精神,往往描写个人在巨大灾难面前的被动和无助,美国英雄的形象被普通人所取代。为了区别于以前的美国科幻传统,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赋予了科幻小说的缩写“SF”新的含义——“投机小说”。

1968年,女科幻作家兼编辑朱迪·梅丽尔(Judy Meryl)将这一流派的代表作品汇编成册,命名为“新浪潮作品”。“新浪潮运动”的名称由此而来。

新浪潮运动的主力军是英国作家J·D·巴拉德,他也是第一位发表在《新世界》杂志上的作家。巴拉德1930年出生于中国上海,太平洋战争期间被关进苏州的战俘营。后来,他把这段经历写成了《太阳帝国》。65438到0987,好莱坞著名导演StephenSpielberg来上海把它搬上银幕。

二战后,巴拉德进入剑桥王子学院学医,开始写业余小说,并于1956年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由于巴拉德早年阴郁而复杂的生活经历,他对人性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强烈的悲观主义倾向。在他的科幻小说中,他经常使用隐喻和象征来表达他对人性的理解。

巴拉德的科幻代表作有《沉没的世界》(1962)、《燃烧的世界》(1964)、《结晶的世界》(1966),合称为灾难三部曲。在《下沉的世界》中,来自两极的冰川融水淹没了地球。在燃烧的世界里,毁灭文明的主角变成了干旱。结晶世界的灾难是科学知识无法理解的整个宇宙的结晶。这三部作品中,不再有以前的救世英雄,主角都是普通人,在《毁灭者柯南》中面对大灾难的挣扎。

巴拉德的其他作品还有《码头的海滩》(1964)、《暴行展览》(1970)、《海底飞船》(1976)等。

新浪潮的另一个领导者是布莱恩·奥尔蒂斯。他于1925年出生于英国诺福克郡。二战期间在缅甸服役四年。后来,我做过书商和编辑。其中,从1961到1964,担任“板脚鸡科幻系列”编辑。在此期间,奥尔蒂斯接触到了美国科幻小说,并受其影响开始了自己的科幻小说创作。1954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科幻小说《犯罪记录》。1959年,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直飞》出版。1962年,奥尔蒂斯出版了他的代表作《温室》。这部作品描述了几千年后的地球。因为旋转速度的逐渐下降,最终永远面向月球。巨大的植物遍布地表,人类已经退化到原始状态。主人公古莲就是在这个世界里探索自己的人生道路的。小说中奇异的自然风光和神秘的色彩构成了迷人的艺术魅力。

后来,奥尔蒂斯还写了一部科幻史上的作品《亿万年的狂欢》。他把《弗兰肯斯坦》作为第一部科幻小说的想法,被世界科幻界普遍接受。1978期间,奥德斯作为英国文化名人访华团的一员来到北京,受到了邓小平的接待。Oldys参加了1991和1997年在中国举行的世界科幻协会大会,不管他年事已高。

作为“新浪潮”运动的组织者,莫克科克本人也创作了许多科幻作品。他的代表作是《看这个人》。“看这个人”是圣经中的一句话,指的是耶稣基督。小说中,持无神论观点的主人公乘坐时光机来到公元一世纪的以色列,试图说服当时的人们不要跟随耶稣。原来当时的耶稣是个彻头彻尾的低能儿,他的母亲玛丽是个荡妇。而他自己也陷入了命运的摆布,误成了救世主,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因为理性和科学不再是出发点,宗教主题也大量出现在新浪潮作品中。在农夫河世界里,所有在人类历史上生活过的人都复活了,生活在一艘巨大的船上。这是基督教末世审判思想的直接艺术表现,已经无法用科学理论解释。

与20世纪许多西方现代派文学一样,作为新浪潮核心的《新世界》杂志因为只强调作家的自我表现,而忽视了读者的阅读需求,所以每况愈下。它不得不依靠英国艺术委员会的补贴和主编莫克科克自己的腰包来维持,并于60年代末停刊。新浪潮运动也衰落了。

新浪潮运动将现代文学思想和哲学思想带入科幻小说创作,开辟了新的题材领域,丰富了科幻小说的创作手法。作为一种尝试,新浪潮本身确实给科幻文学留下了值得借鉴的东西。最重要的,当然是新浪潮运动中产生的经典作品。

但新浪潮本身更适合小资的需求,从未成为世界科幻阅读的主流。主题虚无缥缈,表达也是写意而非写实的方式,很难赢得读者的* * *关注。直到今天,黄金时代科幻作品的基本风格:题材的奇幻和手法的现实主义,仍然主导着科幻文学的创作和阅读。

世界各地的科幻作家偶尔也会尝试类似的写作,但很少有人成功。除了科幻界,新浪潮运动在主流文坛几乎没有任何反响。这一事实说明,新浪潮运动只是单方面从主流文学中引进创作手法,对整个文坛的进步并无影响,其贡献远不及坎贝尔的科幻小说。毕竟,坎贝尔带领他的科幻作家,创造了一个不可替代的文学品种。在美国,托马斯·迪什、约翰·斯拉戴克、罗伯特·希弗伯格、菲利普·法玛尔等人也接受了这些创作技法。大洋两岸相互促进,在整个英语科幻文学中形成了一种新的体裁。

不过,就我所见,美国最具新浪潮特征的作者属于菲利普·迪克。迪克出生在芝加哥。小时候父母离异,成年后婚姻生活一波三折。我前后结了五次婚。也有失业和吸毒的历史。晚年因为改编了《机器人梦见电子羊》这本书,进入小康生活。不久他在1981年去世。我甚至没看过这部电影。不久前,斯皮尔伯格根据他的小说《少数派报告》拍了一部同名科幻电影。

菲利普·迪克的科幻小说比短篇小说更好。《少数派报告》、《完整的回忆》、《二型》、《冒名顶替》都被搬上了荧屏。他的短篇小说在构思和风格上都很独特。他的小说的主要特点是:远离小说发明,描写高度的自我怀疑和对他人的不信任,主要人物是小人物和边缘人,情节淡化,色彩灰暗等等,都具有典型的新浪潮风格。

迪克的小说虽然构思很好,但写作手法太随意,分支太多,可见功力不足。其中《城堡里的人》是一部Uto-time科幻小说的代表作。这部小说虚构了日本和德国打败英美瓜分世界的故事。虽然想法很优秀,但是情节很乱。

迪克的生活经历充分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他笔下的人物互相猜疑,互相猜忌,成为小说的主要情节。比如第二种,几个身处险境的人互相怀疑对方是机器人杀手,甚至互相残杀。迪克从来没有写过恩爱夫妻,夫妻双方都像陌生人一样互相提防。在少数派报告中,安德顿怀疑他的妻子和他的副手合谋陷害自己。在Rh-3之谜中,电视明星杰森醒来后失去了自己的身份,他的妻子也不像其他人一样认识他。

甚至迪克小说中的人物不仅从不信任他人,而且充满自我怀疑。《总记忆》中的奎尔不知道自己是普通员工还是星际间谍。《电蚁》中的普尔事业有成,却突然发现自己只是一个机器人木偶。《冒名顶替》中的沃尔曼坚信自己来自地球,结果却是外星人制造的冒名顶替机器人。可以说,身份之谜和自我怀疑构成了迪克科幻小说的“母题”。

有意思的是,这些身份之谜的背后,是一个小人物的无奈。他们在现实社会中地位低下,却能在幻想中影响人类的命运。这在总内存中最为明显。原本是个小职员的奎尔,最终还是小时候和外星人订下和约的人类救世主。

从菲利普·迪克身上,也可以看出后世科幻作家与凡尔纳、威尔斯的区别。那些大师往往处于当代文化知识界的顶端,他们以俯视众生的姿态写科幻小说。迪克等现代科幻作家是一群边缘化的人,过着边缘化的生活。如果他们想在科幻作品中描述英雄伟人和传奇成就,往往是不真实的。而他们的现实生活往往不是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