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的两篇文章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是一名美国犹太人,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离开了他的祖国去了美国。年轻时学习生物化学后,他投身于写作,成为世界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他很有名,是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作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星云终身成就奖“大师奖”。阿西莫夫的科幻杂志以他的名字命名,是当今美国最畅销的科幻文学杂志之一。

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因撰写科幻小说和科普书籍而在文坛成名。他对语言和概念的非凡掌握能力,对虚构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不断探索,以及他的成就和名气为他的作品赢得了广泛的观众。他的作品涉及广泛,包括科学、历史、语言学理论和科幻小说。他非凡的想象力赢得了大人和孩子的尊敬和钦佩。阿西莫夫的作品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是他的书通俗易懂,有趣。在他的书中,科学不再深奥难懂。只有静下心来认真阅读,才能一步步走进科学的殿堂,领略其迷人的魅力。《基地》、《机器人》等系列是阿西莫夫最受欢迎的代表作。这些看似独立的故事,相互贯穿,其实是一部俯仰两万年的长篇史诗!阿西莫夫刻意放大科幻场景,在整个银河的背景下构建他独特的科幻世界,从银河帝国的兴衰历史中探讨人性与政治、经济、军事等文明元素的互动影响。这种宏观视野使他的作品处处闪耀着关怀人类未来的笔触,超越了一般科幻作品的局限。他刚开始写机器人小说的时候,机器人学还没有发展起来;等到这项技术发展得相当成功的时候,几乎每一本关于机器人发展史的书都提到了他,提到了他的小说,提到了他发明的“机器人三定律”。这条定律几乎成了科幻作家日后创作关于机器人的作品时必须遵循的定律。

阿西莫夫不仅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化学博士,也是世界著名的全能作家。他一生著述多达170余本,涵盖了科学、数学、物理、天文、生物、医学,还有文学、宗教、历史、地理。如此渊博的知识使他的世界具有梦幻般的想象力和高度的可预见性。阿西莫夫以真实的物质科学和人文现象演绎他的科幻世界,并夹杂侦探推理小说手法,使作品生动、扣人心弦、令人忍俊不禁。

阿西莫夫最新的《科学指南》是一本科普读物,全面介绍了人类以科学方法为工具探索宇宙奥秘的努力。其内容涵盖了物理科学、生物科学以及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和成就,阐述了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

阿西莫夫的很多作品,尤其是科普作品,都被翻译成了中文,在中国拥有大量的读者,甚至有很多阿西莫夫的粉丝。

附:

科学时代的伟大“解释者”

1992年4月6日上午,大洋彼岸,一个非凡的大脑永远停止了思考。世界失去了历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艾萨克·阿西莫夫。

“我们永远不会知道,阿西莫夫的一本书、一篇文章或一篇短篇小说给了多少一线科学家灵感;也无法知道有多少普通公民因为同样的原因对科学事业有着深厚的感情。”美国著名天文学家、科普作家卡尔·萨根(Carl sagan)在悼念阿西莫夫时写道,“我不担心他,而是担心我们其他人——我们身边没有一个阿西莫夫来激励年轻人努力学习、投身科学。”

阿西莫夫创造了奇迹,他的一生也是传奇。

告别实验室,爱上打字机。

1920 65438+10月2日,阿西莫夫出生于前苏联斯摩棱斯克彼得罗维奇,父母是犹太人。3岁随家人移居纽约布鲁克林,1928成为美国人。

阿西莫夫天生聪明,五岁时在当会计的父亲的指导下开始自学。七岁时,他就能教他五岁的妹妹学习了。9岁时,他在父亲的杂货店里第一次接触到科幻杂志。这些通俗出版物为阿西莫夫打开了阅读的大门,使他产生了求知欲,并在后来将他引入了写作生涯。

中学时代的阿西莫夫喜欢独来独往,经常给人傲慢的印象。但是阿西莫夫完全能够静下心来学习。他求知欲很强,不挑剔,什么都想学。15岁读完高中,进了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的教室。他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科普和科幻作品,在积极思考问题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创作的冲动。18岁,出版了第一部科幻小说《流亡灶神星》。21岁时,在著名科幻编辑约翰·w·坎贝尔(John W. Campbell)的唆使下,写出了经典的科幻短篇小说《暮光之城》(Twilight),一举成名。

1939年,阿西莫夫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学士学位,之后又相继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55至今,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副教授,从事酶学和光化学研究。在此期间,除了在部队短暂服役外,他从未停止过科普和科幻小说的创作,并写出了几部奠定他科幻大师地位的重要作品:《我》、《机器人》和《基地》。

而且他在50年代初创作的一些科普作品也有一定的影响。早期的科普创作实践让阿西莫夫意识到,他不仅喜欢而且非常擅长写科学题材的作品(而不仅仅是作为科幻小说情节和对话的陪衬)。1957年,前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深深触动了阿西莫夫。他深感美国公众的科学素养落后于以卫星发射为标志的当代科技水平。作为一名科普作家,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尽力尽快缩小差距,于是毅然放下自己已经得心应手的科幻创作,专心写书写文章普及科学知识(直到15才“东山再起”,重新创作科幻小说)。

但创作需要大量的时间,教学工作显然大大限制了阿西莫夫的创作活动。此外,非常有自知之明的阿西莫夫越来越意识到,虽然他的头脑和专业技能都不差,但他的未来不是在显微镜下,而是在打字机上:“我明白,我永远成不了一流的科学家;但我可能会成为一流的作家。我做出了这个选择:做我能做得最好的事情。”1958年,他毅然不顾未婚前妻的反对,告别讲台和实验室,成为一名专业专家。

这是阿西莫夫职业生涯和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到那时,他已经出版了24本书。

不仅仅是“作品和其他主体”

渊博的知识和不懈的努力使得阿西莫夫的作品数量迅速增加,他也因此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和奖项。他全身心地投入写作,每天至少写作8个小时,有时甚至一整周坐在打字机前。一年之内,他往往能出版10甚至更多的书。去世前不久,阿西莫夫声称,当《美国名人录》年度修订版收集关于他的条目时,他已经出版了467本书。

他自己做过这样一个统计:从1950年第一本书《天上的小石头》(长篇科幻小说)出版,到1969年写完他的第一部100本书,用了237个月,将近20年;从65438年到0979年3月,他用113个月,将近9年半的时间,完成了他的第二部100本书。当他在1984年2月写完第三本书《100》时,只用了69个月。更令人惊讶的是,在接下来的8年多时间里,他以更加惊人的速度写了近200本书。

阿西莫夫的所有作品会站多高?还没有人做过计算。然而,根据阿西莫夫作品中文版第一译者林先生的说法,阿西莫夫不仅“与其作品不相上下”,而且“超出其身体”,很有可能打破吉尼斯纪录。在他的自传《我,阿西莫夫》中,附录24种,数学7种,天文学68种,地球科学11种,化学生物化学16种,物理22种,生物17种,科学论文集40套,历史65438种。他主编的自传3部,科幻随笔2部,长篇科幻小说38部,科幻侦探小说2部,科幻中短篇小说33部,趣味短篇小说1部,短篇科幻侦探小说2部,科幻故事165438部。

科学界的优秀“导游”

巨大的成就使阿西莫夫成为传奇人物。卡尔·萨根在谈到阿西莫夫时指出:“在这个科技的世纪,我们需要一个在科学和大众之间起到连接作用的人。没有人能像阿西莫夫那样做好这项工作。他是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评论员。”

是的,阿西莫夫对科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对科学的本质有着深刻的洞察。他不仅熟悉现代科学的许多前沿课题,而且非常熟悉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再高深的科学知识,一旦用他的妙笔点缀,读起来也不会生硬。

请看他在《台球》中对极其抽象的物理学中的所谓“二场理论”的描述:“请把宇宙想象成一个平的、薄的、有弹性的、不会破裂的橡胶板。如果把质量的概念和地球表面重量的概念联系起来,可以认为质量会导致橡胶板形成凹陷。肿块越大,凹陷越深。”

请看他在《无限之路》一书中对“黑洞”的精彩描述:“阿西莫夫体重74.8公斤。如果阿西莫夫被压缩成黑洞,那么他的直径只有2.22× 10-25米”。

在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中,内容的广泛性和叙述的逻辑性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他能在极其广阔的知识背景下牢牢把握写作主线,从而一气呵成,挥洒自如。在他的科普作品中,也有科学性和通俗性的高度统一。他经常在书的开头,甚至在序言中提出各种引人入胜的问题,从一开始就从心理上把握读者;不言而喻,展开的部分栩栩如生,结尾部分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远见卓识让人回味无穷。阿西莫夫的很多作品都是现代性和历史感高度统一的典范,血腥的科学进程往往使他的通俗读物既有普遍功能,又有学术价值。

更神奇的是,阿西莫夫似乎从来不会写字。他经常能很快地从一个话题转换到另一个话题,并且乐在其中。这也是他写作速度这么快的原因之一。他天生就有一种“教学能力”,总是把事情解释得很直接,把意思表达得很准确,从而创造出自己那种直接吸引读者的友好坦率的风格。

对于中国的科普作家来说,阿西莫夫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和国内翻译阿西莫夫作品最多的著名科普作家边玉林先生讨论过这个问题。比如阿西莫夫是生物化学家。他是如何涉足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领域,写出上百本优秀的科普书籍,上千篇科普文章的?再比如,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几乎不需要插图,科学中很多相当抽象复杂的概念和问题,仅凭文字的力量就能解释清楚。这在科普读物中是绝无仅有的;从我国国情来看,特别是目前出版印刷的经济技术条件,科普读物以文字为主而不是过分依赖大量精美的彩色照片或豪华的插图是非常可取的。如果能从阿西莫夫的作品中获得一些灵感,岂不是很美好?

幻想家

阿西莫夫有三个头衔:科学家、科幻作家、科普作家,但科幻作家最有名。他的科幻小说大致可以分为机器人、未来历史系列、科幻侦探小说三大类,其中以机器人为题材的科幻小说最为出色。早在科学界还远未发展出机器人的20世纪40年代,阿西莫夫就在其机器人系列小说中预见到了机器人时代的到来以及机器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作用,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

第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在人受到伤害时袖手旁观;第二,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的命令,除非命令与第一定律相冲突;第三,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除非保护行为与上述两条法律相冲突。这三大定律明确规定了人与机器人之间的主从关系和相互制约,成为几十年来机器人发展和使用中必须遵循的公认基本原则。它们被编程并输入到机器人的“大脑”中。

阿西莫夫自称是科幻小说中的“严肃派”。他强调作品的科学性,反对粗制滥造、毫无根据的思想。他的科幻作品不仅牢牢建立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而且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真实地反映了科技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影响,帮助人们开拓视野,创造性地思考未来,延伸到未知领域。

阿西莫夫无疑是一位杰出的人文主义者,他把科学视为地球上一个伟大而统一的原则。他用科幻这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来普及科学知识,同时敦促人们考虑人类与科技、历史等方面的关系,考虑人类与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阿西莫夫也是控制人口增长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先驱,是“理性、科学和怀疑主义的守护者”,即反对伪科学、超自然现象和宗教迷信的先锋战士。他用自己的作品在这些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如果我不这么做,我会死的。”

阿西莫夫对写作有一种近乎偏执的热情。他的职业是写作,“爱好”还是写作,写作就是他的生活。"...我活着就是为了写作。”1985年,法国《解放》杂志出版了一本名为《你为什么写作?相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400位著名作家的书面回答。其中阿西莫夫的回答是:“我写作的原因就像呼吸;因为如果我不这么做,我会死的。"

关于阿西莫夫成为“写作狂热者”或“写作机器”的根源,有各种各样的猜测和看法。除去利益的因素,阿西莫夫自己也认为,只有这样有条不紊地写作,才能向自己证明自己做的是“正当的工作”。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他展示自己像父亲的杂货店一样努力的唯一方式。正是这种强烈的工作信念,让他如此在意书的数量,时刻被危机感所驱使。不过,阿西莫夫的传记作者米歇尔·怀特(Michel White)指出,家庭背景和童年经历对阿西莫夫写作生涯的影响不容忽视。阿西莫夫有很强的责任感,因为他不一般的家庭背景,小时候严格的管教,小时候的一些责任。即使在他事业有成,不用为钱发愁的时候,年轻时根植于内心的对贫穷的恐惧依然困扰着他。“这一切不可避免地把阿西莫夫塑造成了一个有意识、自律、后来给自己施加压力的工作狂。在他的生活中,停止写作几乎可以给他带来身体上的痛苦。”

他惊人的书量甚至被写进了科幻作品。在这本名为《模仿》的小说中,有一段对话讽刺地问阿西莫夫:“‘你看过阿西莫夫早期的亲犹太诗歌吗?《犹太人被流放前》是他两千多年前写的作品?“我只听说过指导编写阿西莫夫《银河百科全书》的阿西莫夫。这个标题太嚣张了...什么?5000卷都是他写的?是的,他是个工作狂。这个可怜的家伙无事可做。"

但是,阿西莫夫付出的代价也不小。长年坐在打字机前对身体不好,连正常的家庭幸福都难得。他第一次婚姻的破裂也与此有关。1969年,他在他的第100本书《作品100》的引言中写道:“做一个写作成瘾的作家的妻子,比死还难受。因为你老公虽然在家,却经常在另一个世界。没有比这种组合更悲剧的了。”

阿西莫夫写这段话的时候还没有离婚,但他一定有预感。叶忒罗德,这个他年轻时“决定”要娶的“不寻常的女孩”,永远无法理解和迁就他。杰特路德曾这样责骂过他:“有一天,艾萨克,当你觉得你的生命即将结束时,你会想起你在打字机前花了那么多时间,你会为错过了所有你本可以享受的快乐而感到遗憾,你会为仅仅为了写65,438+000本书而浪费了那么多年而感到遗憾。但到那时,一切都太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