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片宁静的地方是我的故乡”最早的出处真的是苏轼的《鼎丰坡》吗?
“这安心是我的故乡”并非苏轼原创,而是出自白居易的语言“无论天涯海角,还是天涯海角,安心一般都是家”
白象山有几首诗:“无论天涯海角,安心一般是家”;“身心安全是我们的土壤,不限于长安、洛阳”;我生来没有故乡,我内心的平静就是我的归属”。坡仙通过好友王定国的妾柔奴之言,在丁奉常贤的小说《玉郎在人间》中运用了这一意境:不知岭南应不应该是坏的,但我知道这一片心安是我的故乡。我很喜欢这些诗。从我的理解来说,我觉得人其实追求的是一种心灵平静的生活,一种精神稳定的状态,类似于西方基督教描述的世外桃源,佛教描述的世外桃源。天堂是一种虚无的存在,是一种问心无愧的精神境界,是一种对现实不满的美好幻想,而不仅仅是唯物史家视为客观现实的虚幻的、高不可攀的未来世界。天堂虽然是理想化的,但却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人对物质的追求,仍然是对一个自己建造的天堂的追求,对自我满足感的追求。而这首诗(虽然凌乱,姑且称之为诗)就是我的精神状态。其实这首诗也可以叫《田螺姑娘》,是寒门书生的幻想。中国的古典小说比比皆是,其中以《聊斋志异》中爱上穷书生的狐仙花妖为代表。她们一般都很漂亮很有才华,厅堂厨房都能应付。最重要的是对寒门学子专一。我只是用这个典故作为“天”的代名词,来表达一种美,而不是和蒲松龄这样的酸书生“幻想”。这个心灵宁静的地方就是天堂。如此不安,简直是地狱。愿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堂。
苏轼词《丁凤波》序
“王鼎国歌子曰柔奴,姓宇文士名,使,善响应,家住京师。定国南迁时,于问柔:“传南粤风俗不好吗?”柔对他说:“这个和平的地方是我的家乡。”因为词缀云。"
总羡世间玉郎,天教付些酥母。
自净歌散白牙,风吹雪飞,海变凉。
万历归来的岁月越少,她笑得越多,总是带着越多的香。
岭南应该不好吗?但他说,这个安心的地方是我的故乡。
短短几个字,柔奴安静,遥远,睿智,豁达。定国附马,因涉及苏轼诗词而被贬至蛮夷之地。柔奴虽是艺妓,却一路陪着她,陪着她左顾右盼尝尽艰辛,几经负荷才回到京城,只说了一句“这安宁之地,便是我的故乡。”
到了宋代,苏东坡因为乌台诗案牵连了很多亲友,这些人被赶下台。内蒙古大学的著名学者王旦的孙子王恭被贬到滨州(今广西),五年后他不得不回到梁。老友相见,难免嘘寒问暖。席间,苏轼出于礼貌,问王恭的扮演者宇文柔奴:“传播南粤风俗不好吗?”这纯粹是一个问题,因为当时在所有文人眼里,岭南就是一个入了穷乡僻壤的蛮荒之地,已经是* * *学问了。然而柔奴的回答却震惊了见多识广的苏东坡——“这宁静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爱是深沉而长久的,冷静而果断的。
一个绝对苍白的句子,引出一个绝对有力的答案,然后引出一个同样有力的词——苏东坡的《鼎丰伯》。这句话的后半句特别精彩:“万里归来的岁月越少,她笑得越多,越笑越香。不知岭南应不应该不好,但我知道这安心是我的故乡。”
我想,苏轼那些年受了很多苦的情感,更多的是来自柔奴的安稳,是千年之下打动我的柔情。也许,只是也许,在宇文柔奴心中,无梁不是他的故乡,岭南也不在乎他的故乡。真正的故乡只有一个,王公。
这可能是一种含蓄的表白,虽然不像元好问的“问世间情为何物,教人委身生死。”表达很直白,但又多了几分回味和记忆。
什么是家乡?是一次归程,是一种依靠,是一种念念不忘的向往,是一种永远的牵挂。是风筝放飞时手中的线,是千里旅人夜归时的灯。李隆基的杨贵妃,皇太极的海兰珠,贝多芬的朱丽叶,歌德的夏洛特。
苏东坡显然理解并尊重这种感情,否则他也不会在爱妻王符死后十年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我念念不忘。”这种令人揪心的永恒绝唱。只能说他当时对柔奴的误解,其实是一种刻意的曲解。现在的人显然很理解这种感觉。不同的是,在整个时代快餐化的大背景下,有些人对这种天长地久正在失去耐心,进而出现了“只在远处看,不去玩”的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