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说的一些知识?
理解这部小说的文体特征
小说是一种注重塑造人物形象,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形象、情节和环境是一部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形象为主,这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是由同一人物原型提炼加工而成的,所以小说中的“我”不能视为作者,只能说明小说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
故事一般分为结尾、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开头加序言,结尾加结语,深化升华主题。故事情节全是虚构的。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为了衬托人物,渲染气氛,为剧情发展提供背景和场所。社会环境主要指故事背景;自然环境是指人们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景物、场景等。
根据小说的人物数量和篇幅长短,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等。按其题材也可分为历史小说、科幻小说、言情小说等。
了解小说的常识,有助于阅读和欣赏时理解小说的主题、艺术表现和语言运用。
从三个要素解读小说
(1)分析人物。
第一,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中,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
比如小弗兰的形象:最后一课分析:小弗兰原来是个贪玩幼稚的小学生,因为怕老师责怪他不背分词,所以想逃学。然而,他没想到,这是最后一节法语课!这最后一课。他深受教育,激起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一下子长大了,懂事了。只有了解上一课所写故事的背景:普法战争中法国领土的衰落,艾尔莎和洛林沦为德国殖民地,这里的法国人民失去了自由,才能准确深刻地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理解小法国人情感变化的原因。再比如对《变色龙》中拉尔夫形象的分析。要想搞清楚他为什么欺负百姓,必须把他放在19年底的社会背景中,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疯狂地进行恐怖统治,大力加强警察权力。这样才能对人物有本质的了解,才能深刻理解主题。
第二,要把握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心理活动来分析人物。
1,重点分析人物肖像变化和那些富有特征细节的。比如在《故乡》中,润土的形象发生了变化:我第一次见到润土时,他“紫红色,圆脸,戴着一顶小毡帽,脖子上戴着一个亮银色的项圈”。当“我”20年后回到家乡,再次见到润土时,他那“紫色的圆脸”已经变成了灰黄色,布满了深深的皱纹...头上戴着一顶破毡帽,身上只有一件很薄的棉衣,浑身瑟瑟发抖。手电筒已经不是我记忆中的那只又红又圆的手。但它又厚又笨又裂,像松树皮一样。”润土面貌的变化表明旧中国的农村在军阀的黑暗统治下满目疮痍。陷入极度贫困的农民:通过分析润土的外貌变化,我们可以分析他思想性格的变化,并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题。
②分析人物语言,要把握最能表达人物性格的语言。比如《孔乙己》一文中,孔夷说他给过孩子茴香豆:“不多,我也不多。”“怎么样哉?不多。”这种只有孔夷才有的个性化语言,深刻地揭示了他那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迂腐善良的个性。再比如《变色龙》里的“我要给那些让狗满街跑的人点颜色看看”“这只小狗还不错……它真聪明……一口就咬了这家伙的手指”等等。听到他说的话,看到他,拉尔夫谄媚地欺上瞒下,见风使舵的沙皇奴才形象暴露无遗。
③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动作。比如《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把配有火柴的党证递给卢进勇时,他做了一系列动作:“那位同志把配有火柴的党证合上,捧在手里。像捧着一个盛满水的碗,小心翼翼地放在卢进勇手里,紧紧握在一起,盯着卢进勇的脸。”这个“收官”等要点的动词,凸显了无名战士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胜利的信心。又如《孔乙己》,揭示了工厂孔乙己在封建恶势力的迫害下每况愈下的悲惨命运。
④把握人物的心理活动。心理描写是作家展现人物精神境界、道德品质和理想的重要手段。如《最后一课》,小法语听到这最后一课时的内心独白:“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几乎写不出作文!我再也学不会法语了!够了吗?以前学习不努力,逃课找鸟巢去萨尔河上滑冰了...想到这些我是多么后悔啊……”而下面哈默尔先生让他背书的心理活动,则表现了小弗兰对自己之前的幼稚、贪玩、厌学的自责与自责,以及他“普通话失而复得”的精神境界,以及他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心路历程,使他成为一个人物。
第三,要把握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注意分析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比较来把握人物。比如在《孔乙己》中,丁和孔乙己都是文人,但地位和命运却截然相反。在科举制度下,丁爬上来,强大到可以私刑,打得过孔乙己的“师父”而孔乙己却因为“半个秀才都抓不到”而成为贫穷屈辱的可怜牺牲品。两个人物的鲜明对比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
(2)分析环境描写的功能。
环境描写用来说明背景,烘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分析环境描写并理解其在文章中的作用有助于我们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和主题。
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形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总和。抓住这一点,有利于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比如《最后一课》中,人们看了公告牌,写了普鲁士士兵的习题,目的是说明背景,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小说中的爱国主义主题。再比如《变色龙》开头的环境描写,描写了沙皇俄国警察统治下的恐怖和死气沉沉的气氛,突出了主题。
自然环境的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景物等,在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和行动,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分析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那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北风刮得很猛...不一会儿,北风变小了……”(鲁迅《一件小事》)这些自然环境描写,说明了“一件小事”发生的时间。滥收三五斗,从描述“江码头”“开着船”“只能两三个人并排走的街”“阳光下的旧毡帽”开始。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的风俗画,同时暗示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江南水乡的一个小镇。
②说明季节和气候。《七火柴》中寒风、厚云、大雨、冰雹、泥土、泥水的描写,反映了红军长征途中的生活,让读者感受到故事发生时的恶劣气候。从而真正体验到对火的迫切需求。
3说明人物的身份。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罗斯社会是压抑和被忽视的。为了把工厂从不可避免的被火烧的命运中拯救出来,加强反动统治,沙皇统治者保留了一批唯唯诺诺、见风使舵、诡计多端的奴隶。在“四——隔壁房间静悄悄的,广场上没有一个人,商店和餐馆的门都无精打采地开着……”环境(契诃夫的变色龙),警官拉尔夫“穿着军大衣,背着一个小包穿过广场”。其霸道傲慢的姿态跃然纸上。这生动地揭示了拉尔夫的“鹰狗”身份。
(4)揭示人物情绪,表现人物性格。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在《我的于勒叔叔》中有两处对自然环境的描写:①菲利普一家出发去哲尔赛岛时,船“在平静的海面上远远地航行,像一张绿色的大理石桌面”。回来的路上,人们看到“远处海面上出现了一个紫色的影子”。布景从明亮到阴郁,揭示了主人公菲利普和他的妻子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情,他们在看到尤尔之前是轻松愉悦的,在看到尤尔之后是压抑沉重的。从而凸显出他们虚伪、冷酷、自私的性格特征。再比如最后一课的小法国人,他将被剥夺学习法语的权利。然而,上学路上他感受到的依然是“温暖”“晴朗”的天气,听到的依然是“林边画眉歌唱”。这些都是表现小主人公天真无邪,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特点。
⑤渲染气氛。“中秋节后。秋风一天比一天冷。看看初冬……”(鲁迅《孔乙己》)仅仅是几个人物,就让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在工厂里有了一种阴冷悲凉的气氛,也让读者自然而然地将其与社会冷漠联系起来,从而暗示孔乙己悲剧结局的必然性,唤起人们对当时社会的仇恨和对孔乙己的深切同情。在烈日和暴雨下,对烈日、暴雨和灰尘的描写,以及工厂人物的活动环境,表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当然了。就对自然环境的具体描述而言,其功能并不单一。有时,对自然环境的具体描述往往有几种功能。如《林雪山神庙》一文中对“雪景”的描写,既夸张了气氛,烘托了人物性格,又促进了故事的发展,从而深化了中心思想。
可见,自然环境描写的成功运用不仅可以丰富小说的内容,而且可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直接服务于中心思想。给小说增添了无限的艺术魅力。如果能在平时的阅读和写作中注意体验和运用,一定会受益匪浅。
(3)分析故事,尤其是那些展现人物性格的关键细节。
人物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总想动,这一系列的活动构成了剧情。剧情就是人物的成长史。了解人物在每个剧情过程中的表现,尤其是在剧情高潮中的言行举止和情感态度,可以把握人物的不同。比如《鲁提治重拳镇关西》中,鲁达借钱供养金家父女,表现了他扶贫济困的豪爽性格,还银子的细节,表现了他的粗暴和率直;陆家客栈里,一条板凳挡住了调酒师,显出他的粗中有细;三拳杀关西镇,集中体现了他勇猛、果敢、粗暴、暴戾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