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冠李戴成语的解释
张冠李戴成语的解释是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二记俗谚: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后用张冠李戴比喻名实不符,弄错了对象。冠:帽子。
张冠李戴,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张公帽赋》。意为将姓张的人的帽子戴到姓李的人的头上,将这一方涉及的事情安插给那一方,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它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状语,口语、书面语通用,多含贬义。
成语寓意:张冠李戴意味着弄错了事实,在工作与学习中就是失误或失实,造成这种失误或失实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深入调查、核实,只凭印象,搞错了对象和事实。这不仅会误导他人,误人子弟,甚至会危害党的事业。因此,工作和学习要避免张冠李戴。
成文用法:张冠李戴用于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这则成语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口语、书面语通用,可修饰错误、笑话一类名词。
成语出处: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运用示例:
1、明末清初·孙承泽《天府广记·锦衣卫》:彼卑官小卒,以衙门为活计,惟知嗜利,鲜有良心……甚至张冠李戴,增少为多,或久禁暗处,或苦打屈服。
2、现代·沈从文《边城》十四:但老船夫却作错了一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张冠李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