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灵魂

第六章无我理论

一般我们在梵语中使用“灵魂”、“自我”、“自我”或“阿特曼”(编者注:阿特曼其实只是“我”的意思,这种用法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但是否与奥义书和吠檀多的哲学相一致值得怀疑。这些词在使用时,所隐含的意思是,人体内存在着一个不变的、永恒的绝对实体。这个实体是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背后不变的本质。根据一些宗教,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立的灵魂,是上帝创造的。人死后永久生活在地狱或天堂,其命运完全取决于造物主的判断。按照其他宗教的说法,这个灵魂可以经历很多世,直到完全净化,最后与神或梵天或神与我融为一体,因为一开始就是从那里流出来的。这个人身上的灵魂或自我,是所有善恶行为的思考者、接受者、赏罚接受者,这种观念被称为我见。

在人类思想史上,佛教是唯一不承认这个灵魂、自我或神性存在的。根据佛陀的教导,我看到的是虚假和邪恶的信仰,与真理绝对不同。只能产生“我”“我的”等有害思想,私欲,贪婪,执着,仇恨,怨恨,尊重他人,懒惰,利己主义等问题。它是世界上一切麻烦的根源:从个人冲突到国家间的战争,它都是根源。总之,世界上所有的罪恶都可以追溯到这个邪见。

在心理学上,有两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自卫和自保。为了自卫,人类创造了上帝,并依靠上帝获得保护、安全和信任,就像孩子依靠父母一样。人类为了生存,想出了灵魂(上帝和我)不灭的想法,这样才能永存。因为他的无知,懦弱,恐惧,贪婪,人类需要这两样东西来安慰自己。因此,他热情地紧紧抓住它们。

佛陀的教义不仅不鼓励这种无知、怯懦、恐惧和贪婪,而且还从壶底汲取新的思想,并将这些(坏习惯)连根拔起,以便使人类觉悟。根据佛教,上帝和灵魂的概念是虚幻的。神学虽然是高度发达的理论,但仍然只是过去的一个微妙的影子,只是披上了玄奥的形而上学和哲学术语的外衣。这些观念根深蒂固,为人类所喜爱,这使得他们不愿意听到、理解任何违背他们的更不用说教义。

佛祖非常熟悉这一点。其实他曾经说过,他的教义是逆潮流而动的,是逆人类的私欲而动的。开悟仅仅四周后,他坐在一棵榕树下,心想:“我已经证明了真理。”这个道理很难理解...只有智者才能知道...被强烈欲望征服,被黑暗包围的人,看不到这个道理。这个道理是逆势的,崇高的,深刻的,微妙的,难以知道的。"

他心里这么想,佛也曾经犹豫过。向世界解释他所证明的真理会是徒劳的吗?然后他把世界比作一个荷塘:在荷塘里,有的荷花还潜在水底,有的已经长到水面上,有的还没被水碰到就浮出水面。同样,这个世界上也有形形色色,根不一样的人。有些人会明白这个道理,佛祖会决定怎么说。[注1]

无我论(或灵魂不存在论)是起源论的推论,是分析五蕴的自然结果。[注2]

在讨论第一贵真(苦真)时,已经解释过,所谓众生或个体,都是由五蕴组成的。通过对五行的分析和考察,我们找不到它们背后的另一个不变的本质可以称为我、神我或自我。这是一种分析方法,但利用综合法的起源理论也能得到同样的结果。根据起源理论,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一切都是因果(由条件构成),相对,相互依存。这是佛教的相对论。

在正式讨论无我的问题之前,应该有一个简明的起源论概念。这一原则可以用四个简短的公式来表示:

事出有因,此生有因;

这是没有理由的,也是没有理由的。[注3]

在起源、相对、互存的原理下,整个生命的存在、持续、消亡都用一个叫做起源定律的公式来解释。这部法律分为十二个部分:

第一,因为无知,所以有各种各样的意志活动。

第二,因为有各种各样的意志活动,所以是有意识的诞生(线意识)。

第三,因为有意识,所以有灵体现象(知名知色)。

第四,因为灵体现象,所以有六根(六名六色)。

五、因为有六根,所以有与外界的联系(六位一体联系)。

六、因为与外界有(感官和心灵)的接触,所以是各种各样的感受(缘触)。

七、因为有各种各样的感情,所以有各种各样的贪“渴(爱)”(缘分的爱)。

八、因为有各种贪婪的爱,是执着于它而造成的(爱被夺走)。

九、因为有执着,所以有存在(取缘)。

十、因为有存在,所以有生命(有缘)。

十一、因为有生命,所以有。

十二、腐败、死亡、悲伤、痛苦等。(生老病死,悲伤苦恼)。

生命就这样开始,存在,延续。如果我们颠倒这个公式的顺序,我们将得到下面的边消光逆定理:

(绝灭),因为意志活动停止,知觉也同时停止(线绝灭即知识绝灭)...甚至因为生命的停止,所有的腐败、死亡、悲伤等等都被毁灭了。

这里要理解的是,缘起法的每一部分,一方面是由许多条件(注定的)和组合(条件注定的)而产生的,另一方面,也构成了其他部分赖以产生的条件(条件-ing)。【注4】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完全相对的、相互依存的、相互联系的。没有什么是绝对独立的。所以佛教是不接受原因的,上面已经提到了。起源定律是一个首尾相连的环,而不是一条直链。[注5]

自由意志问题在西方思想哲学界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根据缘起法,这个问题在佛教哲学中是不存在的,也不可能产生。既然整个存在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因缘和组合)、相互依存的,那我们怎么可能独自解脱呢?意志和其他思想一样,是注定的。所谓“自由”本身就是相对的,是注定的。没有什么是绝对自由的,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因为一切都是相对的,相互依存的。自由意志的含义是与任何条件和因果关系无关的意志。但是整个存在的世界是有条件的(注定的),相对的,受因果法则支配的。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条件和因果,意志或任何东西是如何产生的?这里所谓的自由意志概念,基本上还是和上帝、灵魂、正义、奖惩等概念相联系的。不仅所谓的自由意志不是自由的,就连自由意志这个概念也不是无条件的。

根据缘起法和众生是五行组合的分析,在人体内部或外部有一个永久的本质,称为神我、我、魂、我、我。这种观念只能算是一种邪恶的信仰,一种心理形象。这是佛教的无我或灵魂不存在论。

为了避免混淆,这里必须说明,真理有两种:世俗真理和至高无上的真理。【注6】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我、你、众生、个体等名词时,不要因为没有我和众生,就把上述名词当成废话。这些名词在世俗意义上也是真实的。但是,最高的真理是,其实没有自性,也没有众生。《大乘庄严经》中说:“要知道‘布特伽罗’只是一个假名(按世俗来说,有所谓众生),并无真正意义。”[注7]

把大小乘以各教派的异同,就是否定神仙和我的存在。因此,没有理由假设完全一致的佛教传统已经偏离了佛陀最初的教导。[注8]

因此,最近有少数学者违背佛教精神,企图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将“我”的概念导入佛教教义中,这是非常奇怪的。这些学者对佛教及其教义非常推崇,对佛教的敬仰犹如泰山北斗。但他们无法想象,像佛陀这样头脑清晰、思想深邃的思想家,会否定他们迫切需要的神我和自我。他们下意识地寻求佛的支持,以满足自己对永生的需要——当然不是个人的小我,而是大“我”的永生。

如果你单纯的相信有上帝、有我、有我,甚至明白指责佛陀不承认有上帝、有我是不对的,都没有关系。但是,不可能把一种佛陀从未接受过的思想注入佛教。就我们所见,在现存的原始佛经中,这个概念是不被佛陀接受的。

信仰上帝和灵魂的宗教,并不是这两个概念的秘密。反而常常一遍又一遍的宣扬,尽可能的花言巧语,吹牛。如果佛陀曾经接受了这两个在所有宗教中都极其重要的概念,他一定会公开宣布,就像他谈论其他事情一样,而不是保密,让人们在他死后2500年才发现。

然而,当人们想到佛教的自我缺席会摧毁他们想象中的“我”时,他们就紧张了。佛不是不知道这一点。

一个和尚曾经问过佛陀:“佛陀!有没有人因为发现身体里没有永久的实在而痛苦?”

“是啊,和尚们!”佛陀回答道。“有些人持这种观点:‘宇宙是上帝和我,我死后将与它合而为一,我将永生。我将永远这样存在下去。当他听到如来和他的弟子所宣扬的教义时,目的是摧毁所有的假设(戏剧理论).....而“渴(爱)”,并达到虚无、绝灭、涅槃,那人心想:‘我要灭了,我要灭了,我将不复存在。’于是他难过,焦虑,焦虑,恍惚,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有一些僧人因为在身体里找不到一个永久的实体而痛苦。"[注10]

在其他经文中,佛陀也说:“比丘!这种认为没有‘我’或者‘我是什么’的想法,对于无知的普通人来说是很可怕的。”[附注11]

想在佛教中找到一个“我”的人是这样论证的:“诚然,佛陀把众生分析为要知要行的众生,说这五样东西都不是“我”。但他没有说除了五蕴之外,人或其他地方没有‘我’。”

这个论点有两个站不住脚的理由:

第一,按照佛陀的说法,一切众生只不过是由五行调和而成。没有别的了。在《无经》中,佛陀曾经说过,众生中除了五蕴之外,还有其他的东西。

第二,在不止一部佛经中,佛陀断然否认神、自性、灵魂、自我、小我在人体内或人体外或宇宙任何地方的存在。让我们试着用例子来说明:

巴利文《法鞠婧》中有三首极其重要的诗,是佛教的精髓。这三首诗是二十章中的第五、第六和第七首诗(或全经中的第二七七、第二七八、第二七九首诗)。

第一首和第二首诗里有一句话:

“凡有出息者,皆无常。”以及“一切有希望的事都是苦的(各行各业都是苦的)。”

第三个说:“诸法无‘我’(诸法无我)。”[附注12]

请特别注意这里。第一首和第二首诗都用了“有为事(行)”二字,第三首诗却用了“法”二字。为什么三姐不用一姐二姐那样的“行”(有出息的事)字,而用“法”字?这才是重点。

原来【注13】的意思是五蕴及本源、依存、相对(精神和肉体都有)的一切事物。如果第三首诗也说“万物(有为之物)无我”,那么可能有人会认为,有为之物虽无我,但有为之物、五蕴之外,仍可能有一个“我”!第三首诗用“法”字,就是为了避免这种误解。

“法”字的含义比“行”字宽泛得多。在佛教中,没有比“法”这个词含义更广的术语了。不仅包括有为之事,还包括无为的“绝对”和涅槃。世间万物,善恶,无为,相对绝对,都不包含在这个“法”字里。所以按照这个意思,“诸法无我”显然是指不仅五蕴之内没有我,五蕴之外或者离开五蕴也没有我。【注14】无论在人(Butgalo)还是在法,都没有我。大乘佛教的态度也是如此。在这一点上,一般与上座相同。既强调法无我,又强调人无我。

在《阿拉嘎杜帕玛-经》中,即《中经阿拉嘎杜帕玛经》中,佛陀对弟子说:“比丘们!你可以接受灵魂是真实存在的理论。只要你接受这个理论,所有的悲伤和苦恼都不会再出现。但是,僧侣们!你见过这样的灵魂吗?接受它可以让悲伤和苦恼不再产生?”

“当然不是,佛祖!”

“很好,僧侣们。和尚们!我从未见过这样的灵魂,我接受了也不会重生。”[附注15]

如果曾经有一个灵魂的本体被佛陀接受,他一定会在最后一节解释它,因为他已经要求僧侣接受不会引起痛苦的灵魂本体。但在佛陀看来,并没有这种灵魂论。任何关于灵魂的理论,无论多么深奥微妙,都是虚无缥缈的幻想,徒然制造各种问题,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烦恼、苦恼、灾难、烦恼等等。

在同一部佛经中,佛陀接着说:“比丘们!既然我和任何与我有关的东西(我是什么)都是实在不可得的,所谓‘宇宙就是上帝和我(灵魂’);我死后,我会变成神,我会永生。我将永远存在,这难道不是一个彻底的愚蠢吗?”[附注16]

在这里,佛陀明确表示,神、魂、我,其实都是高不可攀的。相信有这种事,但没有比这更蠢的了。

想在佛教中找到“我”的人也举一些例子。这些例子,先是他们翻译错了,然后又曲解了。一个著名的例子是法语句子经典第十二章第四节,也就是第一百六十首诗。他先把原文中的Atta hi attano natho翻译成“我是我的主人”,再把这首诗解释成“我是自我的主人”。

首先,这个翻译一点都不正确。这里的阿塔不是具有灵魂意义的“我”。在巴利语中,atta这个词通常用作反身代词或不定代词,除非在少数情况下,特别是在哲学中,那里有一个灵魂的本体论(利己主义),如上所述。在《法居经》第十二章等多处用作反身代词或不确定代词。它的意思是我自己,你自己,他自己,某人,某人自己等等。[附注17]

其次,natho的意义不是“主宰”,而是依靠、支持、拯救和保护。【注18】因此,Atta hi attano natho的真正含义是“人要靠自己”或“人要自助(养活自己)”。这与任何形而上的灵魂或“我”无关它的意思很简单,只是:人应该依靠自己,而不是别人。仅此而已。

另一个试图将“我”的概念注入佛教的例子是《大乘经》中断章取义的名句Attadipa Viharatha Atta Sarana Anannasarana。【注19】这句话的意思是“把自己当作你的岛(养)来居住,把自己当作你的避难所,不要把别人当作你的避难所。”【注20】佛教中要见“我”的人,把阿塔迪帕、阿塔-阿萨拉纳这两个字曲解为“以“我”为灯塔”、“以“我”为皈依者”。[附注二十一]

除非我们考虑这些话的背景和上下文,否则我们将无法理解佛陀给阿难的训诫的全部意义和重要性。

佛陀在他死后三个月,住在一个叫朱方义的村子里。那时候他八十岁,病重,生命垂危。然而,他认为如果不把这个坏消息告诉他心爱的和亲密的弟子,Tial就死了,这是不恰当的。因此,他鼓起勇气,决心忍受一切痛苦,战胜病魔,恢复健康。但是他的健康状况仍然很差。他病愈后,有一天,他坐在户外阴凉的地方。阿难,他最忠实的侍者,来到他心爱的主人面前坐下。他说:“亲爱的先生,我过去一直照顾他的健康。我以前照顾他的病。但一看到佛祖的病,我就觉得眼前一片漆黑,神志不清。我只有一点安慰。我认为佛陀不会死,直到他留下了关于僧团的教义。”

于是佛陀充满了慈悲和人情,温柔地对他忠诚而敬爱的侍者说:“阿难!僧侣们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我已经教了你所有的法(真理),不管它的秘密。如来的手掌里没有关于真相的秘密。当然,阿难,如果有人认为他应该领导僧团,僧团应该依靠他,他应该留下遗产。但是如来没有这个想法。那么,他为什么要给僧人留下遗产呢?我现在老了,阿难!已经八十岁了!旧车必须修理后才能继续使用。同样,在我看来,如来的身体只有通过修复才能继续活下去。所以,阿难!你应该作为一个孤岛(支撑)安定下来,和你自己而不是其他任何人一起皈依你的;以法律为你的(供养)之岛,以法律皈依你的,不以其他任何东西为你的避难所。”[附注22]

佛陀对阿难说这些话的意图非常明显。阿难非常沮丧。他认为他们的主人死了,他们都会变得孤独,无助,无助。于是佛陀给了他安慰、勇气和信心。告诉他们要靠自己,靠他教的“法”,不要靠任何人任何事。在这里提出一个关于上帝、我和自我的形而上问题,实在令人发指。

然后,佛陀向阿难解释,一个人应该如何成为自己的岛屿或信任,以及如何以“法”作为自己的岛屿和信任:培养清晰的心。我对自己的身、情、心王、心(四念)的一切,总是了如指掌。【注23】在这里,佛陀根本没有谈到上帝、我或自我。

另外,有一条信息是想在佛教中找到上帝的人经常引用的。有一次,佛陀从波罗奈去尤楼罗聘,在路上他坐在一棵树下。那一天,三十个朋友,都是年轻的王子,带着他们年轻的妻子,在这个森林里野餐。一个未婚王子带了一个妓女和一个女同性恋。当其他人玩得开心的时候,妓女偷了一些值钱的东西就跑了。王子们在森林里寻找她。他们看到佛陀坐在树下,问他是否看到一个女人。佛陀问他们这是做什么用的。他们说明原因后,佛陀问他们:“年轻人!你怎么想呢?找女人?还是在寻找自己?哪个对你更好?”[附注24]

这又是一个简单自然的问题。把上帝、自我等等形而上的观念拖进这场官司,真的没什么意义。王子们回答说,还是自己找吧。佛陀然后告诉他们坐下来为他们解释。在有据可查的原始经典中,佛陀对他们说的话,没有一句是关于神和我的。

很多文章都写过,旅行者的奶奶问佛祖有没有上帝和我,佛祖却保持沉默。故事是这样的:

老妇人来到佛陀面前,问道:

“可敬的乔答莫!我有上帝吗?”

佛祖守口如瓶。

"那么,尊者乔达摩,我没有上帝吗?"

佛祖依旧守口如瓶。老妇人站起来走了。

行者走后,阿难问佛陀,为何不回答妇人的问题。佛陀解释了他的立场,说道:

“阿难,旅行者的祖母问我,‘有我吗?’如果我回答‘是’,那么,阿难,我将和普通梵天僧侣站在一起。

“与此同时,阿难,旅行者问我,‘没有我吗?’如果我回答,“不!”那我就站在那个心灵破碎的和尚一边了。[附注25]

“此外,阿难,老妇人问我,‘有我吗?’如果我回答‘是!’这个回答符合我所知道的“万法无我”吗【注26】?"

“当然不是!佛。”

“还有,阿难,行者问我,‘没有我吗?’如果我回答,“不!”那会让本来就很迷茫的老太婆越来越迷茫。他会这样想:我曾经有一个神,我(我)[注28],现在没有了。"[注29]

现在很清楚佛陀为什么保持沉默了。但如果把整个背景,佛对待问题和提问者的态度考虑进去,我们会更好理解。不幸的是,这种态度被讨论这个问题的人完全忽略了。

佛不是电脑。不管别人问什么问题,他都会不假思索的回答。他是一位务实的老师,富有同情心和智慧。他回答问题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聪明和知识,而是为了帮助提问者走上开悟之路。他与人交谈时,总会记住对方的水平、倾向、根源、性格以及对某个问题的理解能力。[附注30]

佛陀认为,处理问题有四种方式:(1)有些问题必须直接回答;(2)有些问题必须用分析方法来回答;(3)其他需要用反问句回答的问题;(4)最后,还有一类问题需要搁置。[附注31]

搁置一个问题有很多方法。其中一种方式是说问题无解。有几次,同一个老妇人来问佛教界有没有真理,佛陀就这么告诉了他。[注32]他给了犯人和其他人同样的答案。但他无法回答有没有神这个问题,因为他一直在讨论和解释这个问题。他不能说“我是”,因为这违背了他所知道的一切。而他也不能说“没有我”,因为那会无谓地、无意义地增加老妇人的烦恼。这位老妇人早就承认,她已经被一个类似的问题弄糊涂了。他还没有到可以理解“无我”的地步。所以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保持沉默,不回答问题是最明智的。

特别难忘的是,佛与婆婆相识已久。这不是这位好奇的旅行者第一次拜访佛陀了。我的导师,既睿智又悲凉,曾经为这个迷茫的法律人煞费苦心,对他表示深深的关怀。在最初的巴利文剧本中,很多地方都提到了这个流浪者。他经常去见佛陀和他的弟子,一遍又一遍地问他们同样的问题。显然,他对这些问题感到非常厌烦,几乎着了魔。【注34】佛陀的沉默似乎比任何雄辩的回答对妇女们的影响更大。[附注35]

有人认为“我”就是所谓的“心”或知觉(知识)。但佛陀说,认色为我,不如认心、思想或知觉为我。因为身体似乎比思想更坚实。心、念、识日夜运动,远快于体色的变化。[注36]

“我”的概念是一种“我存在”的模糊感觉。这个“我”的概念没有对应的实体。但是看到这个就是进入涅槃。这不是一项容易的任务。《杂经》【注37】中有一段夏莫加僧侣和一群僧侣关于这个问题的对话,发人深省。

这群和尚问夏莫加,他在五蕴中有没有看到“我”或者任何与“我”有关的东西。夏莫加回答说:“不是。”然后,僧侣们说,如果是这样,他应该已经是一个无尘的阿罗汉了。但是,查摩嘎接受了,虽然他在五蕴中寻求“我”和“我所拥有的”,“我还不是一个免于尘垢的阿罗汉。同修们!关于五义,我有一种‘我存在’的感觉,却看不清楚‘这是我的存在’。”接下来,查莫嘎解释了他所谓的“我的存在”,即非色、非受、非思、非行、非知,不是五蕴之外的任何东西。但他对五云有一种“我存在”的感觉,却看不清楚“这就是“我存在”。[附注38]

他说那就像一朵花的香味,既不是花瓣香,也不是颜色香,更不是花粉香,而是花香。

查莫加进一步解释说,即使是已经证明初果的人,仍然有“我存在”的感觉。但是后来他往前走了,这种“我存在”的感觉就完全消失了。就像新洗的衣服上有化学药品的味道,放在盒子里一段时间后就会消失。

根据原始记录,他们所有人,包括查摩卡本人,在讨论结束时都变成了无尘无垢的阿罗汉,最后“我存在”一直是根部雕出的。

按照佛陀的教导,持有“无我”(破我)的观点和“有我”(共我)的观点,同样是错误的。因为两者都是枷锁,都是从“我存在”的幻觉中诞生的。在无我问题上的正确立场是,不要执着于任何观点或看法,而是要客观真实地观察一切,不要矫揉造作。观察这个所谓的“我”和“众生”,不过是灵与肉的合成。在因果关系的制约下,它们相互依存,瞬息万变。在整个存在的世界中,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

当然,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没有上帝,没有自我,没有自我,谁会得到回报?这个问题,没有人比佛陀本人更能回答。一个和尚问这个问题,佛陀说:“我已经教过你们了,和尚!”在万物、万物、万物中见本源。"[注39]

佛陀所教导的无我、无魂或无我之说,不应被视为否定或消亡。和涅槃一样,是真理和现实;现实决不能是消极的。相信有一个不存在的虚幻的我是消极的!“无我”的教导消除了虚假信仰的黑暗,产生了智慧之光。不是负面的。没有一句话说得好:“无我是事实。”[注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