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歌的曲调分类

锦歌的音乐曲调分为3大类:①杂碎仔、杂念仔。唱腔近于念诵,自由活泼,变化较大,是由民间歌谣发展而来,多唱长篇故事,如《王昭君》、《杂货记》、《火烧楼》等;②五空仔、四空仔。锦歌独具风格的基本曲调,包括多种富于变化的唱腔,如用于悲调的“倍思”和以五空仔与其他曲调揉合形成的“安童闹”、“土地公”、“大吃啰”等;③花调仔、杂歌。 来源于南词小调和四平、乱弹、傀儡戏的部分曲调,主要有〔红绣鞋〕、〔白牡丹〕、〔花鼓调〕、〔送哥〕、〔紫菜歌〕等,可以单曲反复演唱,也可以曲牌联缀演唱。另外,还有一些器乐曲,如〔八板头〕、〔清夜游〕、〔西湖柳〕、〔银柳丝〕等,作为独奏或伴奏用。锦歌的演唱分为亭、堂两大流派。亭字派主要在城市中流传,唱腔比较幽雅细致,采用南音、十八音的曲调较多。

使用乐器及指法也与南音接近,主要乐器有琵琶、洞箫(或品箫)、二弦、三弦及木鱼、小叫、双铃、盅盘等。堂字派主要流传在农村中,唱腔粗犷有力,曲调接近民间歌谣,尤擅唱杂念调,旋律灵活,变化多样。使用乐器因地而异,有用月琴、二弦、三弦、渔鼓、小竹板、双铃的,也有用秦琴、椰胡等乐器的。各地盲艺人都只用一把月琴或二胡自弹(拉)自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