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读答案在1935
1.小说里的老王是什么样的性格?请简单总结一下。
答:
老王是典型的中国农民。他具有中华民族勤劳、朴实、善良、淳朴的传统美德。虽然生活如此艰难,但他还是从政府那里拿出2000元钱捐给了学校,这不仅体现了他的淳朴、慷慨和感恩,也让他有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小说多次写到曹老师带领学生拾柴。有什么用?请简单分析一下。
答:①表现了瓦村学校的偏僻和贫困;(2)为小说结尾老王捐款做铺垫;(3)为了刻画曹先生追随老一辈的脚步,抛弃大城市优越的工作条件,改变瓦村的贫穷落后,几十年如一日地投身于瓦村的教育和明天。
3.在小说的结尾,老王写了“给学校2000块钱”。有人认为这是故意夸大,不够真实。你怎么想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观点一:这个写法是真实的,没有刻意夸大。(1)老王每次看到“曹先生带着狗娃娃上山打柴”的时候,他的“心里又酸又涩,又酸又涩”。从老王的性格发展来看,捐钱是顺理成章的;②“狗宝宝这几年只看了你的书,还有我们家的...我们不能忘记你的思想”,而且捐款也符合老王(也是中国大部分农民)的性格特点,憨厚、感恩(包括回报政府信守承诺);③捐赠离不开曹老师无私奉献的感召;捐2000元。“剩下的几千块,足够我们还完债,再添几只羊了。”这进一步凸显了老王捐款的合理性和真实性。
观点二:这个写法不够真实,有些是故意夸大的。(1)老王家特别穷,不捐从实际出发更现实;②发现欠条的当晚,“瓦村各家都在斑驳的泥墙上找历史的窟窿”。从瓦村的社会环境来看,民风并不淳朴无瑕,所以老王在这种环境下的捐款有些不真实;从立意上看,这种捐赠的结局形式在很多文艺作品中都有,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这篇文章显得有点狂妄。